书城管理企业家来信: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所走的路
16541600000025

第25章 人生感悟(4)

在国内的企业家中,任正非是最神秘而低调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记者正式采访过任正非,或者拍到过他出席会议的照片。然而,这并不影响媒体对他的关注,2005年,任正非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的名单上。2011年,《财富》中文版公布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任正非位列榜首。

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一直做教育工作,母亲程远昭靠自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任正非带领华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任正非的父亲是1995年意外去世的,母亲则在2000年出车祸身亡。

此前,任正非决定要陪陪妈妈,没想到这个约定竟然成了他永远也兑现不了的承诺。车祸后,当任正非回到昆明没多久,母亲就溘然去世。深感没有尽孝的任正非异常悲痛和愧疚,因此写下了这封信缅怀双亲。

【人生洗礼】:命运坎坷,大器晚成

总是躲在厚厚帷幕之后的任正非,在信中回忆了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可以一窥他的原初花园。

任正非的爷爷任三和是金华一带颇有名气的火腿生产商,父亲任摩逊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母亲程远昭在贵州山区里长大,很幸运地一直读到高中。任正非兄妹七个,他是家中的长子。

那是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当时家里实行控制所有人欲望的严格分餐制,任正非整日饥肠辘辘,这也导致他高二时成绩很差。高考前三个月,妈妈给他开小灶,每天多给他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帮他考上了大学。高中三年,任正非最大的理想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毫不夸张地说,任正非的青少年时代一直被贫困、饥饿伴随着。

更坎坷的是,当时父亲被打倒批斗,他也受到牵连。这种牵连影响到他入党、受奖,幸亏因为没有结论,他还能参军,否则,任正非的人生轨迹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华为也不可能出现。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莫不与童年经历有关。坎坷的少年、青年时代,对于任正非来说是一笔财富。正是这种少年的苦难和在军队中的锻炼,养成了他沉稳淡定的性格,也形成了他开阔的视野。同样,任正非超凡思想能量的内驱力源泉,也绝不可能跟这些经历割裂开来。

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的个人性格和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中华有为”为使命的华为,能够创造出让全球电信设备制造商“胆寒”的业绩,与任正非的个人性格是分不开的。

【意识超前】:企业家的优秀素质:知本意识、危机意识

任正非的超前意识,大部分人是从《华为的冬天》了解到的。为什么任正非有如此敏锐的感觉,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找到根源。

当年父亲被批斗,他半夜回家探视。父母怕他受牵连,让他一早就走。临行时,父亲跟他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这句话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任正非按照父亲的嘱咐,坚持学习,这使他参军之后在部队中很快就崭露头角。1978年3月,只有33岁的任正非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6000多人的代表当中,35岁以下的仅有150人。后来他又成了“领奖暴发户”,也得益于自己的知识。

这就是任正非超前的“知本意识”的来源了,“知本意识”在21世纪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必备的十大意识之一,但显然,任正非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要早得多。在业界,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是华为员工的薪酬远远高于业界平均水平。任正非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所以,他对自己麾下的员工非常“大方”。

父亲传递给任正非的,不仅仅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坚定的精神与信仰,乐观和通达的心态。企业家只有目光长远,才不会局限于小利,才不会无视于未来的危机。任正非不论是在对知识的重视和对危机的预判中总能先人一步,不是因为他的特异功能,而是这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源自父亲的远见。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抓住人心】:战胜自私,重视亲情,抓住人心

任正非从父亲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最优秀的品格之一,是不自私。

任正非的父母当年拉扯着七个孩子,他们给孩子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就连任正非那些不懂事的弟弟妹妹们,都不会偷偷地多吃一口粮食,任正非自己饿得难受时,宁愿吃米糠,也不随便去抓一把粮食。因为如果那样做了,“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不自私的品格让任正非在华为创立了“人人股份制”。2009年,华为首次在年报中披露了公司的股权状况,此前,华为的股权结构一直是个谜。披露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任正非持股比例仅为区区1.42%,而员工持股人数为61457人,约占9.5万名员工总数的64.7%。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员工持股比例如此之高,以及创始人持股比例如此之低,在商业史上极其罕见。任正非对财富的理性认识,克制自己的自私心理,正是华为今天能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所在。任正非曾说,自己不懂得期权制度,仅凭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应该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企业才能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除了经济利益,任正非还非常强调亲情,用“亲情”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抓住人心。比如,他提倡员工把自己的第一份工资寄给父母,要求员工过春节给父母洗脚,爱护自己的弟妹,关心希望工程等等。亲情从来都是抓住人心最有效的武器。

正是因为任正非有着不自私的大气,有着重视亲情的人文思想,华为才能成就今天的大发展。

很多人是含着泪读这篇文章的,自古孝子论心不论迹,任正非来自灵魂的自我表白,不仅是至孝之心的体现,更给活着的人们很多启示。我们从这封信中,除了能了解到任正非这位神秘的商业领袖的成长史,还能读出优秀企业家身上那种成功的特质:坚韧、吃苦耐劳、不自私、宠辱不惊……

许多企业的管理层把这篇文章列为员工必读之文,比如明基。人们除了感动,还产生了很多思考:一个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才能带领团队抵御风险,才能让整个社会认同肯定?

一个企业家,如果因为追求创业的成功,而无法享受亲情,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是不是一种遗憾?任正非的大政治观决定了他的选择是潜心做对人民幸福和国家强盛有利的事,自古忠孝难两全,如何在亲情和事业中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还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发挥自己的智慧。

朱雪尘点评:生命的意义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奢望,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汪峰一曲《怒放的生命》,赵宝刚一部《北京青年》,映射出这个时代青春的意义。“重新走一回青春”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活出生命真正的意义。

而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反观或者被别人反观我们人生的时候,总希望能让人记住点什么,希望让别人或者自己看到我们这一生并没有白活。

任正非是我非常佩服的企业家之一,从白手起家到如今进入世界500强,任正非带领所有华为的创业者走出了一段璀璨的青春,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华为的故事可以无数人来书写,但是任正非父母的故事,却只有他一个人最能体会。当读到任正非的那篇《我的父亲母亲》,虽然生命平凡,但却感人至深,因为生命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事业有多么伟大,而是在于真正的活过、爱过,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宿命,每一代人也都在经历所必须经历的共业。任正非父母的那个时代,是经历过战争苦痛,“**********”洗礼的时代;任正非的时代是一段改革开放后商海大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正是时代的不同,让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产生了不同的评判标准。

假如你是一个三四十岁的人,在你的周围环绕着的价值标准,与六七十岁的人的价值标准会截然不同。衡量一个中年人的标准是有没有自己的事业,衡量事业的标准是掌管多大的公司,衡量公司的标准是销售额、员工数量以及纳税额。但是这些在我们的父辈眼中,在经历了更多人生蹉跎和荏苒岁月的老人们眼中,可能都无足轻重,当回顾青春的时候,他们更希望看到一段有滋有味的人生经历,以及孩子的健康、家人的幸福。

当我们为事业四处奔波,回到家中,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病人参加宴会多了,坏得更快呢,你心脏又不好”。再大的企业家,在母亲眼中也是一个孩子。这一句句不厌其烦的问候,背后却是深藏的爱。多往家里打一些电话,多回家看看,可能就是老人们最期盼的事情。这些问候在每一个儿子心中的分量,可能会比一次谈判的成功、一次国家领导人的表扬更有分量,因为这些语言每一个字都是爱字。

有时候,对我们的父辈,我们或许会有些许的轻视。他们可能没有我们学历高,没有我们赚钱多,没有我们的事业成功。但这是否就是衡量一个人生命意义的标准呢?如果仅仅以那些无聊的数字来衡量——每月工资多少,住多少面积的房子,开多少钱的车,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吗?我们真的活过吗?

任正非的父亲在战争岁月,追求真理,融入革命,“**********”中受到过冲击,但平反后,依然把人生后半段的岁月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追求简单,一以贯之,他们不在乎名利,也不在乎被误解、被批判,甚至可以牺牲生命,难道我们能说这一代人的生命平淡吗?我们能说这一代人的生命不值得我们尊重吗?

经历过饥荒的年代才会知道米饭的价值,经历过痛苦的岁月才知道生命的力量,活着走过那段岁月的人,在成功之后,才会知道什么是值得你珍惜的,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作为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任正非为人低调,华为的性格,或许就是任正非性格的写照。用技术的力量,改变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印象;用技术的力量,让中国屹立于世界。而看完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任正非以及华为背后的力量,透射出的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点评人:朱雪尘《英才》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