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孩子对自己没信心
有很多孩子,他们在心里不相信自己的实际能力,害怕在做事时失败,在学习或社会交往活动中也表现出一定的退缩。在做事过程中,他们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轻易地放弃掉,他们更无法去坚持一件比较难的事。虽然他们十分渴望获得成功,但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就是自己努力也是白费力气,失败了还会遭人嘲笑,不如早早地就退出,因而他们不去参与任何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也很少主动与同伴交往,他们一般没有太多的朋友,或者过分依赖于某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同伴。这种对自己没信心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往往是自卑的。
自卑是孩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人格缺陷。孩子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而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的自卑,很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不会注意到孩子的这种现象,或者是有的父母根本就无法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更谈不上能尽早发现而去及时补救孩子的缺失。更有很多父母任由孩子的自卑心理伴随孩子成长,他们不知道这样不仅仅会使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成长,还会给孩子成人后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一般有自卑感的孩子,都是由于他本身就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别人的言行态度往往就十分敏感,特别是别人对他的批评,更是反应过激,有时为了维护强烈的自尊感,还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由于他们的自我评价比较低,因而特别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所以他们往往会比一般孩子更渴望教师和父母的赞许。
孩子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他们更多是通过父母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因而父母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诱发和强化作用。在父母看来,自己的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因为任何父母都会把自己的孩子照顾得很好。但事实上,孩子也有自己的苦恼,自卑就是其中最可怕的一种。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学习及生活上存在困境,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尽管不是本身有什么缺陷或短处,使孩子自惭形秽,仍旧感到自己就是比别人差。自卑的孩子通常会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不如别人,甚至是样样不如别人,常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而且对周围人的言行、态度反应也是格外的敏感。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在内心深处隐藏着永不消散的愁云。
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有着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和他人对孩子的态度这两方面的影响。从这两方面中可以看出,父母在这中间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孩子的自卑,父母往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比如,在公众场合谈论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如肢体残缺、聋哑、过于肥胖或矮小等;指责孩子不及他人的地方,如体育和语文成绩不如别人等;有的是在生活中孩子的一次不起眼的经历,如在多次经历失败后又遭遇同学的嘲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有可能会怀疑自己不如他人,渐渐地就会产生深切的自卑感。还有的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境的贫困,使他在吃、穿、用等各个方面都不及其他人,很可能由此也产生自卑感。即使是家庭条件不错,但如果父母关系紧张,孩子也有可能因为很少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而产生自卑心理。
但在现实中,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孩子对自己没信心有时就是自己造成的,他们对孩子的这种心理不用教育去排除不说,还把这种缺陷一股脑儿地认为是孩子的“坏”。孩子不是生来就有自卑心理的,这种心理是后天教育不当养成的。孩子是脆弱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大人成熟的心理是体验不出来的,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举动很正常,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到位,父母不知道他们有时正在培养着孩子的自卑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不自信
孩子不自信,从一个侧面也就显示出孩子可能有自卑的情绪,对此,很多父母重视不够,有的反而认为是孩子谦虚的表现。殊不知,它对孩子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多的不自信叠加在一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出自卑的情绪,从而形成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缺陷,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卑属于一种性格的缺陷,具体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缺乏正确的认识。它在日常生活中就体现为胆小懦弱、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进而陷入一种自我谴责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在这种性格缺陷下,孩子就会像一株生长在阴暗角落里的含羞草,终日见不到光明和希望,只能无助地自怨自哀。自卑对孩子全面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将会因此丧失勇气和信心,而且,一旦孩子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丧失自信,可能就会连带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丧失自信,最后造成多方面甚至全面地落伍。如果发展到严重丧失自信心的地步,孩子还会出现更多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异常。所以父母对此要尤其注意,应该尽快并且彻底地帮孩子脱离出自卑的阴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让孩子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学习中遭受了打击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上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大纲,但目前许多地方的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大部分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超乎想象,甚至有不少父母还像过去一样仅仅依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孩子,认为只要成绩好,孩子一切都好;只要成绩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毫无疑问,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背负了太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偶然在考试中失误的孩子,在面对父母巨大压力时往往不能对自己加以正确地认识,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萌发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有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就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另外有一个初二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同学们交往,便因此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比别人笨,不是学习的料,自卑心理很重,最终萌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上课时不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再按时完成,考试交白卷,放学后就与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在家时与父母情绪对立,听不进父母的话。
2.缺乏对成功的体验
有些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曾经遇到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也就是做事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以至于以后在做什么事情时心里都感觉无所适从,一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就心灰意冷。有这样一个口才不太好的学生,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失败,耳边听着人们的哄笑,尴尬得很,恨不得立即钻到地缝里去,后来一提起让他发言就浑身打哆嗦。某小学五年级女生,平时在与小伙伴交往的时候就畏畏缩缩的,特别不自信。一次在班里选班干部时,尽管她的得票数很多,可她就是说什么也不愿意当,后来尽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任了班里的文艺委员,可不久就因为组织联欢会受到了阻力,又打开了退堂鼓。
南京市教委曾经对1200余名小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失败感受。有的孩子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想组织好一项集体活动,结果却不理想;有的孩子想使自己勇敢起来,可还是像往常一样被别人讥笑……如此接二连三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使孩子从心里产生出一种消极的意识,因此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逐渐地降低,并且在这种失败感的伴随下,对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负面影响也极大,他们会出现孤独不安、考试焦虑、过分自责、行为退缩等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念与求知的欲望。
3.身体上有缺陷
有一些孩子因为相貌丑陋、身材矮小、身体有残疾,于是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体验着常人无法理解到的失望与痛苦,进而陷入一种自轻自贱的自卑境地;一些肥胖、口吃、五官不正的孩子也会经常被同学们视为异类,受到嘲笑。比如有一位高一的女生因为自己肥胖,总觉得同学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一次在和某同学聊天的过程中,对方在无意间说起了要加强锻炼和注意饮食的话题,她便因此认为这个同学因她胖而瞧不起她,为此她极度感到自卑,上课时再也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讲课的内容上,课下也不想看书,更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一起玩,因而显得很颓废,自己也觉得上学简直就是“活受罪”。
武汉曾经在学生中间进行过一次调查,其结果是令许多父母都想象不到的,这项调查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有逾八成孩子自卑的原因是觉得自己“长相不美”。
4.自己的能力不足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和大人一样在群体之中生活,他们也会认识和接触很多的人或事物,于是一些先天或后天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能力较强孩子的面前往往会明显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而产生挫折感。比如有的孩子身体条件不如别人,动不动就生病吃药,被伙伴们嘲笑是“药罐子”;有的孩子记忆力很差,别的同学看三四遍就能背诵出来的古诗,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费了很大的气力也不能很流畅地背出来,常常被同学说成“笨蛋”;有的孩子五音不全,唱歌时老跑调,而且连一首歌都不能完整地唱下来,常常受到别人的鄙视,自己也觉得很失落;有的孩子社交能力不强,不善于与别的孩子交往,在学校里没有好的朋友或伙伴,显得落落寡欢,与别人格格不入,因此感觉到自己做人很失败;有的孩子天生运动能力欠佳,身体的协调性也不好,跑步、跳绳显得笨手笨脚,别的同学也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心里常常责备自己……
比这些情况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某个方面能力较差的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对待与引导,在心里就会产生出畏惧情绪来,对许多事情望而生畏。假如因此而产生恶性循环的话,就会使他觉得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越来越强,而自己却是越来越弱,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于是自卑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强烈。
5.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很强调谦虚,认为谦虚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美德,所以从小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一再强调谦虚。谁知道结果却是,孩子们往往因此高估了他人的能力,而看轻了自己,并且经常拿他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进行比较,于是在这种比较中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没有自信。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有些父母错误地引导了孩子,也可能是有些孩子错解了父母的要求,但不管怎样,都不应该使孩子养成自轻自贱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