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辨证地看待孩子的行为
我们的父母有这样一个教育习惯:对于孩子的行为,自己不理解的就不会设法去理解,还把孩子的做法归为错误的,这是对孩子教育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很难有什么发展,因此,要善于解读孩子的行为。父母要明白的是,孩子的行为,很多都是对他未知的一种探索,有些事情的做法孩子甚至比大人更有技巧。父母通过解读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行为的本来目的,这样便于拿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不至于出现因误解而扼杀了孩子的成长。
在历史上的很多天才中,在一般人看来,他们的很多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后来他们不能成为一个天才,他们的这些举止将永远成为别人的笑柄,更会成为他们是傻子、疯子的有力证据。比如爱迪生,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让佣人吃下去,希望把佣人肚子充满气使其能飞起来,最后让佣人昏厥过去。事情发生以后,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爱迪生玩!”同时,爱迪生也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打他,他以后才不会再惹麻烦。这些人不明白爱迪生为什么会这样做,但爱迪生的母亲明白自己孩子这些行为的本来用意。她认为,孩子在做一件有益的事,只是方法不对。因此她反对爱迪生父亲的鞭打,因为这样会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正是他的母亲能够理解爱迪生的行为,才保持了爱迪生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的天才特质。日本的宗一郎能像狗一样嗅车子漏下的汽油,牛顿在风暴中玩耍……他们表面上是在玩耍,甚至样子很可笑或危险,但他们真正的目的却是在尝试其他孩子没有兴趣尝试的东西。如果父母对其不理解并横加指责,这样扼杀一个孩子岂不可惜。但幸运的是,在这些人中,要么是父母对他们要求不高,甚至有些松散,父母没有规范他们的不良举止,却在无意中成就了他们成为天才;要么就是他们的父母能解读他们的行为,知道那些举止是天才诞生的开始,就有意识地支持孩子的行为。不管是哪一种,它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解读孩子的行为,就便于更好地教育孩子,天才也就是这样教育成的。
对于孩子行为的解读,父母要明白两点,一是孩子的行为皆有道理;二是孩子的行为越特殊,他的想法就越多,优秀的特质就越明显。
首先,孩子的行为皆有道理。孩子和成人不一样,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都是稚嫩的。孩子从稚嫩走向成熟是在自己的行动中摸索、学习的一个过程。孩子有这样一个天性,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在促进自身的发展。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在某一个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举止喜好,而这些喜好对孩子成长来说都具有不同的积极意义。比如,像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他有段时间会对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他还不时地去捉虫子或抠衣服上的图案,孩子会因此被虫子咬了小手或弄破衣服,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天性使然,在心理学上叫做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这种天性能促使孩子养成钜细靡遗、综理密微的习性。还有,孩子在某个阶段喜欢钻进一些狭小的空间里玩耍,或者喜欢爬高下低,他不管地方有多危险,都照玩不误。这种做法也是孩子的天性,因为这时可能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孩子那样做,是为了感受空间的变化,而这种感受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商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还有,孩子活泼好动,是为了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更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帮助智力的发展……因此,孩子很少有毫无意义的行为,他的一切举止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父母要因此给孩子充分展示自己行为举止的机会,不要过于限制孩子举止的范围,这样,天才的嫩芽就会在你的手上萌发。
总之,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行为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有的行为是孩子在天性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这是最难得的,它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父母千万不要总认为孩子的行为无意义而阻止,否则孩子就很难有所成就。
二是父母要能认识到孩子行为的目的所在。认识到孩子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因此说知道孩子行为的目的是教育孩子的基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举止越过分,父母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反对就会越强烈。前面说过,孩子的行为越特殊,他的潜质往往越强。这时父母的反对,就是在对一个孩子在进行残酷扼杀。
所以说,当今的父母在制止孩子不良的行为时,首先要分清孩子行为的性质,善于解读孩子的行为。不要因孩子怪异的行为而奇怪,也不要为孩子出格的行为而怒火中烧。父母第一要做的就是先找出孩子行为好坏,哪些是隐含很多坏的成分,哪些是好事,如果我们今天的父母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纠正就不会犯矫枉过正的毛病。孩子喜欢上网,那是对电脑的痴迷;孩子叛逆,那是孩子有了太多自己的想法;孩子自负,那是对自己自信;孩子早恋,那是健康发育的结果……这些事总有对孩子不利的一面,父母在有效制止孩子不良的行为时,就是让孩子变不利为有利吗?如果父母能利用孩子不利的有利面对孩子加以教育,孩子说不定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爱说谎的孩子具有创造力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统计,一般小孩是从三岁开始会说谎,到了小学二三年级时到达说谎最盛期。当然其中有常爱说谎的,和较少说谎的,而以“常爱说谎的”孩子创造力较高。因为小孩最初的谎言都是由“幻想”而来,他由这些话来展现他所未曾经验过,却彷佛经历过的事情来说,这和“由无到有”的创造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兴和阿明在比较谁的爸爸厉害!
小兴:我爸爸是个伟大的工程师,他什么都会做!你知道喜马拉雅山吗?
阿明:当然知道!
小兴:那是我爸爸造的!
阿明:哼!有什么稀奇?我爸爸才是伟大的神枪手!你知道死海吗?
小兴:知道呀!那又怎样?
阿明:那是我爸爸杀死的!
当你听到小兴和阿明的这段对话,是会哈哈大笑两个小鬼的“吹牛”,还是怒气冲冲地指责他们在“撒谎”?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撒谎”时,是自责自己“没教好孩子”;开始胡思乱想“这么小就学会撒谎,将来不变成小偷、强盗、经济罪犯……”认为“这小娃脑筋挺灵光的,居然能编出这么一套话来哄人”;还是……
到底什么样的话才是“谎话”呢?简单地说,与事实不符合的话,都可称作“谎话”。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做衡量的话,小孩“最会说谎”的年龄段是3~8岁。因为这年龄段的孩子,还无法弄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且因为刚学会用字遣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表现欲超强,也极度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当他们发现自己所说的一些夸张言语,或是将一些别人做的事说成是自己做的时,会引起大人的关注和表扬时,他们很容易就因此变成为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了。
记得小时家里养有一只小猫,每天早上它都会跳上床,用爪子把我给抓醒。我第一次被它抓醒时,哭哭啼啼地跑去父亲那里告状:“小猫打我!”父亲知道我是来向他撒娇,想得到他的一个安慰和拥抱,就笑嘻嘻抱起我说:“它是在叫你起床,不是在打你。”
父亲没有把我所说“与事实不符”的话,反应过度地当作我在说谎,而是帮助我去厘清了现实与想象的区别。能够把“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活灵活现”的孩子,可以说是个创造天才。如果做父母师长的,用孩子是否“说谎”来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并给予严厉的处罚,往往就会剥夺孩子创造思考的机会。
年龄较小的孩子,常会将梦境和图画书里的人事物,和现实生活搅混在一起,他们还会认为,大人们也应该会跟他一样“看到”,所以当孩子跟你说他见到的事时,千万不可以斥责他:“你说的是真的吗?又在吹牛撒谎了。”这句话多说几次,保证你的孩子不是变成一个“呆头鹅”,就是闭起嘴巴再也不跟你说心里话了。
当孩子夸大他所见的事物,如说:“我看见了一个跟房子一样大的狗耶!”时,他可能见到的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型狗,他为了要表达他的惊讶,或是引起旁人对他所说话的重视。大人们没有必要去斥责他:“乱讲”,也不需去纠正他使用“跟房子一样大”的夸张形容词,因为我们看一些受人称扬的文章或画作,不都是“夸张”创作者情绪的一个展现吗?
我们只要以平平常常的态度回应他:“哦,是看到好大的一只狗了吗?”
然后用手比着问:“有这么大吗?”修正他夸大其词的部分即可。
孩子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发脾气。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在孩子三岁左右,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东东两岁半了,以前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可爱孩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发脾气,仿佛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发犟、吵闹!一次洗好澡后,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妈妈考虑到天气已转凉要把他抱起来穿衣,可东东还未尽兴,试了几次后还不肯起来。于是妈妈硬抱起他,没想到“风暴”来了,哭得面色酱红全身是汗,挣扎中几次差一点儿碰伤了头,还惊动了邻居。最后妈妈凑巧给了他一只平时最喜欢的小汽车而立刻止住了哭闹,渐渐入睡。对了,东东还有一个新的习惯,不管大人说什么话,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干什么,总是爱加个不字,比如让他吃饭,他就说不吃饭。吃饭是他懂的词汇,可有时东东根本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还是要加个不字,有一天,妈妈跟爸爸说:“现在有许多亲子游戏班,要不也给东东报一个吧。”爸爸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正在旁边玩积木的东东大吼了一声:“不!”吓了妈妈一大跳。妈妈想不通:“我们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现在老和大人对着干呢?甭管你让他干什么事,他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不!’。”
那么,为什么两三岁孩子会有反抗期呢?
首先,这是因为两三岁孩子在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父母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这是因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们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
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这是因为两三岁孩子在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两三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两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什么正效应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孩子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教育弊端的曝光
当前,孩子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孩子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孩子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和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