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6573400000032

第32章 父母拿什么应对孩子的叛逆期(1)

孩子为何总和父母“对着干”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会发现有些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孩子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蔑视对抗等等。

贾玲小时候聪明伶俐,很听爸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小学毕业后,爸妈为她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她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同爸妈抬杠。有一天气候突然变冷,贾玲的母亲特意给她送去衣服,她竟当着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寝室的地上;她爸爸平时工作忙,一有机会就想跟她聊聊,她却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令贾玲的父母十分焦急,不知如何是好。

韩磊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从小就对他管教严格。最近韩磊刚参加过中考,由于心理压力大、心情紧张等原因,平时成绩还不错的韩磊,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导致做题时间不够,放榜之前韩磊就预料到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中学。几天后放榜果然如此,他没能考上重点中学,于是父母一直对他非打即骂,说一些“没考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大学”,“你这么笨以后只能上街要饭”之类伤其自尊的话。之后有一天,韩磊在家玩了一会儿游戏被父亲发现,立即又招来一顿暴打。待父亲上班后,他随即出门离家出走,徘徊至深夜12点,又累又饿的韩磊终于一屁股坐在立交桥下哭开了。后来幸好被警察发现并把他送回家。

进入青春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此外,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一个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有些父母运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最终迫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日益扩大,然而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或者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而忽视了对孩子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孩子的内容,却被孩子负面地接受了。

学校是孩子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有些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或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意愿,不理解学生的用意,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开始反抗。

由于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心理、相同的爱好和志向,促使同龄的孩子喜欢聚集在一起。而孩子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致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孩子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孩子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因此,在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消除孩子的逆反情绪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对待家庭以外的长辈都会有一些尊重,但对待家里的长辈就没有好的言语。孩子对待家里面长者不尊重,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在品德上有多么坏,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在孩子心里有着逆反的心理。

也就是说,可能是由于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使孩子对待家里的长辈有逆反情绪,这使得家里的长辈在孩子面前得不到尊重。

孩子做错了事,作为家里的长者对其进行训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长辈批评后对孩子的安慰要比批评孩子更重要。长辈在对孩子批评后就随之弃之不管,孩子就会出现反抗心理,特别是长辈对他再批评的时候,孩子对长辈的反抗心理就会更强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反抗心理,他们之间就不会有尊重了。

反抗是孩子趋于成熟的标志,因为正是孩子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才会反抗长辈对自己的教诲。孩子在成长中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逆反期”。孩子进入逆反期以后,他会顶撞教育自己的长辈,这也是对长辈的批评和职责怀有不满的表现。因为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长辈对他的的要求有所冲突,孩子在这种冲突中历练才会长成成熟的大人,同时,在这种冲突中,孩子也会对长辈产生轻视。所以,为了防止孩子在长辈批评后的不平和不满中留下伤痕,长辈要对自己的批评善后,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长辈在必须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毫不手软地去批评,但在批评之后,长辈要及时地伸出“救援”之手。例如,在批评完孙子之后,爷爷可以这样说孙子:“爷爷骂了你,口都干了,快去给爷爷倒杯水,不然渴死爷爷你就没有这么好的爷爷了。”这种幽默打趣的语言既可以消除孩子紧张的情绪,也能使自己冷静下来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长辈对孩子骂后便置之不理,孩子就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往深处去想自己为何而受到批评,反而会憎恨长辈的批评。

显然,在孩子的逆反期,长辈除了做好善后工作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减少孩子对长辈对其批评教育的反抗感。长辈对孩子的批评,不一定非要当面斥责,这样会引起与孩子的正面冲突。因此,为避免发生冲突,长辈可以利用第三者和写信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孩子往往会冷静地接受长者的意见。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同时孩子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用批评指责的口气,而要对孩子用建议、商量的口气。如果孩子顶嘴,要有一份耐心听完孩子的辩解,然后用讨论的方式来与孩子共同探讨事件的对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与长辈的争执、顶撞,有时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中的自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过于草率,那孩子就会因此养成对老不尊的习性,孩子的德行会因此变坏。所以,能注意消除孩子的逆反情绪,那么孩子至少不会因为逆反而变得目无尊长。

父母对孩子不要太霸道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太霸道,他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条繁华的街道蹲下身来为自己四岁的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抬起头来发现,自己的眼前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也没有装饰华丽的广告牌……原来那些东西都太高了,一个四岁的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她眼里的只有一双双粗大的腿和男男女女的裤脚,在他的眼前互相摩檫、碰撞、摆来摆去……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四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自己儿子的可怜。从此这位母亲发誓,今后再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的儿子。

孩子觉得父母在家里对自己太霸道,在父母面前,自己什么都不懂,父母一直把自己当成是三岁的小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叛逆、抑郁等不良心理。所以,要想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放下自己是父母的霸道架势,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想一想。有了这个态度,就可以预防孩子心理障碍的产生。

年少的孩子都不喜欢有太多的束缚,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去行事。这时,孩子就无可避免地会和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这时的父母应该体会到孩子的这种需要,不要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种主张的合理性。父母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接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孩子才会向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孩子犯了错,父母如果用责备的口气说:“谁叫你这样去做的!”

虽然孩子迫于大人的压力会产生机械地服从,但在孩子的心理上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所以,父母责备孩子之前,要先和孩子来一个换位思考,对孩子说:“昨天太累了,才使你今天上学迟到。”或者说:“是爸爸没有及时叫醒你,以致于你迟到了而耽误了学习。”这种换位思考后的言语,包含着对孩子的理解,也有父母对孩子迟到的部分责任的分担。孩子听后,必然也会用心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说:“你今天真懒,不然怎么会迟到呢?”这样,不管孩子迟到的原因是什么,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一个字:懒!孩子自然不会服气,这样的不服气多了,孩子要么会自卑,要么就会叛逆……当孩子有了心理障碍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坏孩子形象,这时,父母首先要收起自己的那份“独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教育孩子。

那么,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要“父母对孩子不霸道”,父母又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的一个案例,父母可以作为参考:

16岁的王涛进入高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似乎喜欢和他的爸爸对着干。父亲因此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一发现王涛有什么不对,就会给他一顿训斥。面对王涛在足球场上的疯玩,他给孩子报了一个绘画业余学习班,想以此来收住孩子的玩兴。

自从被父亲逼着上老师家去学绘画后,和他酷爱的足球已经分别好几个月了。严厉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再踏入球场半步。每当他在老师家画着枯燥的素描的时候,对于足球运动的渴望使他痛苦难奈,他渐渐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并且这种叛逆在他画布上渐渐地加深。

父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很快地就改变了自己对孩子的策略。一个周末,孩子的同学来约王涛周日去踢球,父亲居然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父亲唯一的条件是,要孩子带老爸一块去“练练脚”。周日的外出踢足球,虽然球踢得不是很精彩,但孩子却显得很高兴,父亲也很开心。回来后父亲对孩子说:“和你一起踢球,我锻炼了身体不说,也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在球场上能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了。”父亲舒心地笑了笑,接着说:“你在球场上和那么多孩子一起玩你喜欢的东西,那是你最开心的事,看来我叫你学画画是错的了。这样吧,爸爸准许你今后踢球了,画学不学随你。”听完父亲的这番话,王涛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这是孩子的委屈得到理解后,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的结果,孩子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眼泪的流出而减少了大半。

在这以后,父亲改变了自己“霸道”的态度,说话时特别注意少用强制性口气了,让孩子做事也试着用商量、征询的语气,父亲改变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式的教育方式。没过多久,王涛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也及时地改掉了自己刚刚萌发的叛逆情绪。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角度地去为孩子着想,比如,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目前所处的环境氛围……还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做事。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说笑,和孩子一道争论……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才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帮孩子克服厌学情绪的办法

孩子逃学,从孩子所犯的错误来说是比较严重的,是公开违犯校纪校规的表现;从学习方面说是对自己责任的一种放弃。孩子逃学是厌学、恐学的表现。逃学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学习吃力。常见的症状是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老师天天批评,同学时时告状;父母天天指责,同学时时嘲讽。因此这些孩子只有利用逃学去暂时躲避一时,以使心里获得一丝轻松。孩子厌学,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大多是因为孩子从小没有获得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养成学习的习惯。因此在明白父母有责任,学校老师也有责任的同时,要解决孩子逃学问题,还必须由家校双方共同配合来对孩子进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