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最具特色的食具是什么?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筷子。
筷子是一种民间的俗称,讲得文气一点,那就是箸。箸,也可写成“筯”,望文生义,就是助食之具。在中国人的助食之具中,当推筷子为首。在世界上,用筷子助食的民族并不多,而且那些西方民族用起筷子来总是别扭,只有中国人,小孩只要能自己进食了,用不了多少训练,就能用筷子。这是不是说明中国人的手指特别的灵巧呢?这个问题留待人体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去考定吧。
中国人用筷子的历史有多长?恐怕是难以具体考证了。但是,我们敢于说,筷子的历史可以延伸到原始社会。《韩非子·喻老》有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亦有类似说法。可见,在****时代,用竹做的筷子助食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而且还可能已经普及到了民间。那个商纣王突然要“为象箸”,实在太奢侈了,使忠臣箕子大为恐怖。从****再往上推,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用筷子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地下发掘的远古筷子呢?那也是容易理解的,筷子一般用竹、木制成,不像石、骨器具那样能保存久远,过不了几十年就腐朽得无影无踪了。远古时代离我们至少五六千年,我们怎么能一睹当年原始人使用过的筷子的真迹呢?
除了筷子之外,对中国人来说,最具特色、最久远的食具应为餐匙了。
在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的骨质餐匙。这些餐匙一式的长条形,柄端无一例外地都有穿孔。十分有趣的是,在这里的墓葬中,这些带孔的餐匙一般都置于死者的腰部。据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我们的先民当时还没有置办餐厨之类的家具来放置餐匙及其他助食用具,他们就别出心裁地把餐匙别在腰间,那样不只不会遗失,还可每到一处便可解下来使用了。还有一层,既把餐匙别在腰间,也就专属于他个人的东西,这种专人专用的餐具,恐怕也可列入文明习惯中的吧。
餐匙的出土遍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他们的餐匙制作得十分的精致,十分的小巧,使用起来一定十分方便。那些骨制的勺形匙,造形十分的美观。可见,当时的人们不只讲究美食,还追求着助食器具的美观了。更为富于深意的是,大汶口文化的许多精美餐匙都是作为随葬品放在死者的手中的。“匙不离手”正好说明了餐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和地位。
在长江流域也发现了为数可观的新石器时代的骨质餐匙。河姆渡文化遗址有最精美的鸟形刻花象牙餐匙和标准的勺形餐匙,年代大致与黄河流域最早的餐匙相当。
在我国华南,在东北地区,也都发现了各式的新石器时代的餐匙。
用餐匙作为助食工具,这与中国南北都食用稻、黍类食物有关。稻、黍及其他五谷煮成饭以后,或烧成粥以后,是难以用其他餐具进食的,用匙一匙一匙地喂进嘴里既方便,又有利于细嚼慢咽。比起抓食来要卫生得多,也容不得你狼吞虎咽。再说,自从中国先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陶器以后,为烧煮汤食打开了方便之门。食汤如果端起食具喝,那是很不方便的,如果用餐匙去食汤,那是最舒服和省事的。
远古时代的骨质餐匙,发展到商周时代变成了青铜餐匙,秦汉时代又出现了漆木餐匙,到了隋唐时代,金银餐匙也问世了。不管怎样变,餐匙这个进食常用具是被永远地保留下来了。
也许难以置信,中国最古老的进食具中还有餐叉这玩意儿。
有人会问:餐叉不是西餐的进食必用餐具吗?怎么能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进食具呢?不,不是这样的,可以听听知原先生在《人之初》中的一段话:“有的研究者认为,西人广泛使用餐叉进食,是从公元10世纪的拜占廷帝国开始的,也有人说是始于公元16世纪,最多不过是1000年的历史。中国人用餐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不过我们没有将餐叉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后、来是基本上被淘汰出了餐桌,这显然是因为我们更适合于使用筷子的缘故。”
在考古发掘中,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曾发现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餐叉。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过一枚骨质餐叉,为扁平形的三齿叉,样子相当接近于我们现代餐桌上的餐叉。在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马家窑文化遗址,发掘到一枚骨质三齿餐叉,餐叉长25.7厘米,齿长9厘米。在黄河流域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掘到一些残断的骨质餐叉。
这种使用餐叉的传统至少坚持了二三千年,一直到商代、春秋、战国时代,地下都有不少餐叉发现。不知什么缘故,也许国人觉得使用餐叉实在太费劲,而中国人又习惯于将肉食切碎后煮烧,与西方的整块肉进食大异,于是,餐叉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