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说中,始作酒者为仪狄。据传,仪狄是大禹的近臣。一天,大禹忽然兴之所至,要仪狄制作一种能消闲、消愁的饮料。仪狄领命而去,便与一些人一起研制出了一种被称为“酒”的饮料。仪狄把酒进献给大禹,大禹喝后,感到十分的甘甜,但过后又使人昏昏然。大禹是一个十分勤劳俭朴的人,喝酒后突发一念:酒这个东西并不好,还是不要酿造吧!《战国策·魏策一》有这样的记载:“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传说究竟是传说,不可大信的,英明如大禹,在酒的问题上的看法是不会那样绝对的。事实上,酒的发明也如其他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一样,不可能由某一“能人”“伟人”创造出来的。
怎样来验证历史上酒的存在呢?不少人以为当然要看有无饮酒器了。《中国通史》依据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中有饮酒用的高柄杯这一史实,认定那时已有酒了。到铜石并用时期酒器做得更精致,龙山文化的薄如蛋壳的黑陶杯,良渚文化中那些精致而质优的黑陶杯和漆觯、漆杯,都证明饮酒之风已有大的发展了。
有人不能同意这种观点,知原先生的《人之初》认为:“要证明何时发明了酿造技术,是否有专用的饮器不是主要的,因为一般的食具都可以借用来作为酒器。考古发现的专用酒器都是礼器化了的器具,不可能是初酿阶段所能出现的事物。”
那么,如何确切证明酿酒工艺的是否存在呢?知原先生以为,应是看“有没有制成合适的酿具”。
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带孔的大瓮,经考证,认定那就是具有酿造特别功能的器具。这种带孔的大瓮,在陕西临潼的白家村文化中发现过,在甘肃天水西山坪文化中也发现过,在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的一些文化遗址中更是屡有发现。这证明了大约早在7000年前,酿酒技术已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了。
从中国看,最早酿造的是谷物酒呢,还是果子酒?这似乎也是一个难解的谜。
大多数的专家认为首先出现的当然是谷物酒。《淮南子》中有“清醯之美,始于耒耜”的说法,这里“耒耜”实际上是谷物的代称,作者是认定以谷物造酒是酿造之始的。一些学者还用这样的故事来证明酿造谷物酒的肇始。知原先生在《人之初》中写道: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巧事,一些无可挽回的错误与失败,反而铸成了意外的巨大成功,中国远古的初酿成功,可能起因于谷物的保管不善而发芽变质,这种谷物煮熟后食之不尽,存放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酒化,这便是谷芽酒。许多次的失败,让人们反复尝到了另一种难得的味道,启发了人们新的欲望,于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酒活动便开始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视酒为“天之美禄”,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了。
这样看来,似乎谷物酒在果品酒之前了。但是,另外一些专家坚持认为果品酒产生在谷物酒之前,而且言之凿凿。宋兆麟等先生在《中国原始社会史》一书中说得很干净利落。
饮酒是很流行的。最早的酒是用植物的根块或果实酿制的,如以甘蔗、麻根、都柿等酿酒。农业兴起以后,才出现谷物酿酒。《旧唐书》卷一九七载:“俗以椰树花为酒,其树生花,长三尺余,大如人膊,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饮之亦醉。”游牧民族则以牛、马的乳类酿酒,鄂伦春族和蒙古族的马奶酒是相当闻名的。
这样看来,果品酒的出现可能还是很早的,根据《中国原始社会史》的看法,它在谷物酒之前。其实,平心而论,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果品酒和谷物酒的出现是难分先后的,还可能是同时出现的。
至于酒器,开初可能是取自自然物,有用竹筒,也有用兽角的。《礼记·礼器》中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和角,都指的是兽角。羌族至今“饮酒,共一坛,每人一只空心竹,轮流而饮”。这里说的空心竹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为了喝酒,把竹节打通后,称“空心竹”。陶器的酒器,铜器的酒器,那是后来发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