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6668700000049

第49章 陶符之谜

陶符是简朴的,也是丰富的。如果将大汶口文化的各种符号加以归类的话,大致有那么几类:

第一类:基本图形为一圆圈,下面再加一附加图样,有的附加一新月形,有的加一变形的新月形(新月凹边部分中间凸起),有的下加两个飘带左右飘起。

第二类:为一斜置的四凹边的长方形。陶符的刻画位置相当特别,一般陶符都刻画在陶尊上腹近口部,它刻画在大口陶尊近底部。

第三类:为一钺的全形,钺为长方形、穿孔,有一柄,全长为钺长的两倍半稍多,全形近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钺”字。

第四类:为一锛的全形,锛的刃部为偏锋,柄端套一圆形,似为骨筒。

第五类:为短柄臿形,臿上的圆圈似被铲起的土块。

第六类:全形似双层筒形帽,帽顶垂挂两串珠饰。还有羽饰的。

第七类:像一房子顶上栽一棵树。房子有尖顶,树象形。

因为这些陶符的符号笔触十分的简单,因此,留给人们想象的余地就特别的广阔。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加以发挥。对陶符的解说,大致有以下看法和观点。

第一,图画文字说。

白寿著《中国通史》甚至不使用陶符这种称谓,直接称之为“图画文字”。白著指出,这些刻画的图形虽然有一些与实物十分相像,但已不是一般的图画,否则就不会专门选某种器物,在专门的部位,用同一种刻画方法来做。而且,大汶口有些图形已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笔道简练,所象事物难以确定,其结构又有一定的规律,成为一种互有联系的图形体系。所以,它是可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符号是没有问题的。

白寿著《中国通史》指出,任何文字的起源都应有一个过程,汉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一字一音,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合体字就不是一字一音。再早一些,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一字数音。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在造字方法上同东巴文更为接近,因此它应该是接近早期文字而尚非正式文字的一种图画文字。

第二,图腾说。

一些学者认为,所谓陶符,实际上是一种图腾标志,也即是族徽。不少陶符都以太阳为主要描述对象,上部是一个圆圈,表示太阳,中间是近似于月牙形的火焰纹,表示太阳充满着热力和光明,底下还有五峰山形图像,说明太阳运行于天空。有的陶符底下没有五峰山形图像,那是一种省略,古代刻画图像不易,省略是常有的事。这些图像反映了大汶口人的文化崇拜,太阳图像(或太阳神)是祭祀用的徽像。

第三,日晕说。

这多少与上面第二种说法有联系。提出日晕说的是日本学者林巳奈夫。他认为,这些陶符刻画实际上是模仿了不同时间阶段日晕的变化形态,即出现于太阳下面的种种类型的晕圆。至于为什么要研究并刻画日晕,这样刻画对先民的意义何在,作者没有说。

第四,生殖崇拜说。

有一些学者认为,陶符上某些图像,颇似人的男女生殖器。这些陶符是借男女生殖器的特征以表********的意符,因而即是生殖崇拜的标志。

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人类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即解决吃、穿、住、用的问题,二是人类自身的繁衍。前者产生自然崇拜,后者产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的最直接最集中体现,即是生殖器崇拜了。陕西铜川李家沟、甘肃甘谷灰地儿马家窑、湖北京山屈家岭、河南信阳三里店都出土过陶祖。青海柳湾出土过一件人体彩陶壶,从外表特征看是一个男子形象,而下身生殖器似男非男,似女非女,这种一人两性别的形象,把生殖崇拜推向了极致。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郭雁冰先生在《大汶口文化陶符新解》中以为,大汶口文化的陶符,是运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人们内心的潜意识。他们有时用变形了的男女生殖器表示对生殖的崇拜,有时又以太阳喻女,以月亮喻男,以日月交辉喻****,以表达生殖崇拜。

对大汶口陶符的解读虽然答案有种种,但文字说显然占了上风,不少人以为,中国文字正是在陶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