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1668600000017

第17章 只有草原,没有畜牧业

北美洲和南美洲总面积为42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8.3%,如果不计算无人类居住的南极洲则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2.5%。而且美洲基本没有浩瀚的大沙漠,如果只计算可开发利用面积的比例,美洲还要高得多。美洲有北美大草原、南美潘帕斯草原、安第斯高原和稀树草原以及沿河湖地带的湿地草原等世界上最优质的草场,发展各类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这被后来殖民时期快速崛起的“牧畜王国”的游牧业所证实。但是在西方殖民者到达之前,整个美洲大陆却没有畜牧业。虽然北美印第安人很早就开始养狗,中南美洲的几大文明古国也有少量饲养的羊驼和火鸡,但都没有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和食物来源,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畜牧业。

捕猎野牛支撑的无畜之洲

西方殖民者到达北美洲时,看不到一头家养的马、牛、绵羊和山羊,是名副其实的“无畜之洲”,然而大陆上却到处游走着不计其数的野牛。据估计,当时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总数约为200万~500万人,野牛头数约有5000万头。以此计算平均每人可以分摊到10~25头。北美大草原是名副其实的动物天堂。西方殖民者带入的马、牛、羊、猪等都有野化后大量自然繁殖的过程。对外来家畜尚且如此,对土生土长的美洲野牛来说,繁衍的有利条件可想而知。数量庞大的野牛群自然成为印第安人取之不尽的,现实而充足的食物来源。据记载,狩猎野牛是北美印第安人日常生活的中心活动,也是举行祭祀祈祷的重要内容。野牛肉既可烤熟吃,也可晾成肉干贮存和食用。刚猎取的野牛肉新鲜温热,没有任何污染,也可以生吃,营养素更为完善。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野牛除了是食品的主要来源外,还有多种用途。牛皮鞣制处理后用来制作帐篷、被褥、衣服和靴帽,还可制作牛皮小舟在河湖水面上划行;野牛绒毛可以用来制作御寒的毯子或披肩;牛胃可以制作装液体的容器;野牛粪含有很多未消化的植物纤维,晾干后可以用作燃料。1万多年以来,印第安人和美洲野牛形影相随。可以说哪里有牛群,哪里就成为人类的栖息地。大自然的条件如此方便而充足,还需要驯养动物发展畜牧业、栽培作物发展种植业吗?

以美洲野牛作为食物供给的这一原始平衡状态竟然维系了1万多年。然而有两点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为什么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数量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

欧、亚、非各洲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在北美洲除野牛之外的其他食物来源途径还很多,因而饥饿影响人口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人口数量比其他洲要少得多。根据目前所见资料进行推测,印第安人在历史上人口的异常死亡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如在极端的神权思想支配下,大量举行人祭、血祭以表达对“太阳神”和诸多自然神灵的崇拜;经常发生血腥的部落战争;寒冷气候和疾病造成的低生育率、高死亡率等等,众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了人口的正常增长。

第二,为什么在古代美洲野牛没有像美洲野马那样遭受灭绝的命运?

印第安先民从亚洲抵达美洲之前,那里有猛犸象、野马、野牛等大型草食动物。古人类到达几千年后,猛犸象、野马相继灭绝,野牛成为草食动物之王,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大量繁衍,直到近代。野马和野牛在体格大小、繁殖性能、奔跑速度和采食能力方面基本相似。最大不同点在于野牛有锐利的角,为保护幼仔、逃避威胁可以发起疯狂的进攻;而野马在人类捕猎时,除了奔跑之外,几无防护能力。正因为如此,野牛才逃脱了灭顶之灾,在美洲大陆与古印第安人相伴相随达1万多年,直到西方殖民者到达后,在枪炮猎杀之下仍然维持了300多年。

原始的食物供需平衡,原始的“衣食无忧”,维系着原始社会直到近代。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错过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最后在西方工业文明侵入之后,几乎遭到了灭绝的命运。

养畜养禽未能成业

位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四大印第安奴隶制国家比原始社会先进,也出现了农作物种植和文化艺术,而且也在饲养一些禽类和羊驼,但这种对少量动物的饲养并没有形成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依托。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分析,影响养畜养禽发展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一是中南美洲的奴隶制国家等级森严,统治严酷。肉类被认为是国王贵族的专用品,奴隶等一般人只能以虫类、鱼类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二是无节制的人祭、殉葬制度消耗了大量的青少年人口,食物需要量增长有限。靠作物种植基本可以维系食物供给,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有充分的野生动植物食物来源,因而低水平的人口增长和食物来源保持了低水平的平衡。三是羊驼作为唯一驯化的家畜虽然能适应不利的自然条件,但繁殖率很低,孕育期接近骆驼,需要11个月,加之当时羊驼是唯一的畜力,主要用于驮运各种物品,无暇顾及食物用途。也就是说,只能用做统治国家和生产目的。四是社会制度演进缓慢导致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美洲的印第安人新石器早、中、晚期的出现比亚、欧、非各洲都要晚,铁器则始终未能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马的驯化、车轮的发明等也没有出现。

四大印第安文明古国前后交替历经3000多年,但是一直维持奴隶制的残暴统治。不仅畜牧业无从发展,而且种植作物也一直维持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有些国家突然消亡非常神秘,既没有外来侵略,也没有内部战争的痕迹。一般的解释是下层大众不堪忍受残酷的统治,而在一夜之间群起而攻之,砸碎了国家机器,重新回到草原和丛林的大自然中去—当时国王的军队既没有马骑,也没有像样的武器,奴隶人多势众,一举反抗成功也是非常容易的。然而,在西方殖民者的快马和枪炮面前,无论是国王还是奴隶,只能遭受被杀戮和驱赶的命运。

【阅读材料】竞选总统的“最卑贱者”

里戈维塔·门楚,1959年7月9日出生于危地马拉一个贫寒的印第安农家,被认为是“卑贱者中的最卑贱者”。在维护印第安人权利的斗争中,她的父母兄弟惨遭杀害。她却在十多年里奇迹般地把民族奋斗事业变成了整个美洲人民共同奋斗的事业。门楚做过庄园童工、女佣,在教会学校读书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十几岁时就在女权运动中小有名气。19岁时参加了农民团结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81年组织农民运动失败后流亡墨西哥。1982年受邀访问欧洲10国,并开始写传记,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激起了对印第安人问题的普遍关注。她的传记被译成11种文字,并被搬上银幕,她还在联合国及各种讲坛、影视中现身讲述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奔走了12个春秋,足迹遍及28个国家。199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和平奖。2007年门楚开始竞选危地马拉总统,这是在5个世纪被排斥和边缘化后,第一次为印第安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打开了机会之门。门楚的初次参选虽未如愿,意义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