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1668600000021

第21章 游牧帝国交替的交流浪潮(2)

哒匈奴称霸中亚。 哒人原分布在阿尔泰山以南到天山东部地区。东汉时参加平定北匈奴的战争有功,其首领被封为亲汉侯。公元4世纪时,因受到柔然人的压迫而循着月氏西迁的路线进入中亚,与波斯、印度开始接触,自称为匈奴人。西方史料也称其为白匈奴人。公元5世纪20年代后 哒成为中亚强国,居于中国和波斯之间。 哒与波斯维持着亦战亦和的关系,其间还联合进攻过拜占庭帝国。 哒人在公元5世纪中叶开始入侵印度,至6世纪初占领了兴都库什山以南、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中国僧人宋云在公元518年开始去西域取经,描述 哒“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北尽敕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贡。王张大毡帐……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四夷之中,最为强大”。

哒人称霸于西域,又控制了商路,并派使者向中国皇帝朝贡。商人来往于东西方经商的活动十分频繁。据中国的史料记载, 哒向中原王朝的朝贡维持了近百年的时间,后因突厥兴起而中断。 哒成为大国后,部分人口开始定居并转向农业,国王及统治者进入城市,但大部分人仍维持游牧状态。他们控制里海沿岸的商路后,从操纵伊朗、拜占庭、印度、中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哒铸造的钱币在中国被大量出土发现。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僧人西行求法的活动达到高潮,他们记述 哒“最为强大,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杀生血食”。“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这也可能是那一时期中亚大批佛教徒迁入中国的一个原因。

柔然人(阿瓦尔人)从亚洲到欧洲称霸

公元5世纪到6世纪,辽阔万里的欧亚草原被来自亚洲的3个游牧部落联盟分割为三大疆域:柔然人(阿瓦尔人)以蒙古草原为中心,统治着东起兴安岭,西到巴尔喀什湖,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的广大区域; 哒匈奴人以中亚草原为中心,统治着七河流域、东伊朗、喀布尔等广大区域;迁往欧洲的匈人以南俄草原为中心,统治着包括亚述海与顿河河口的广大区域。后来,这种三方共同统治欧亚草原的局面被柔然人西迁所打破。

早在公元402年,柔然人就在社仑可汗的率领下,征服了漠西的高车。此后经过一系列战争,在漠南形成了与鲜卑以阴山为界的分割局面。公元429~449年,鲜卑首领拓跋焘领导了3次对柔然人的远征,使双方分界线不断地向西向北推移。公元6世纪,突厥扩张到中亚后,柔然人继续西迁,并融合匈奴及其他游牧民族,不断壮大势力。公元8世纪中叶,柔然人在今匈牙利境内和巴伐利亚东部及奥地利建立了阿瓦尔汗国,对拜占庭帝国和日耳曼西部形成威胁。后来,阿瓦尔汗国在与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进行了8年战争后覆灭。

在东方,柔然人与中国的北魏、西魏、东魏等王朝周旋了200余年。公元3世纪末,后来被认为是柔然第一任可汗的木骨闾在今内蒙古阴山北部的“意辛山”一带组成部落时只有部下100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拓跋鲜卑王朝将柔然人蔑称为“蠕蠕”、“柔蠕”等。面临中原王朝的更迭,柔然长期征伐草原,结好中原,渐行强大。公元402年,社仑可汗征服了高车,占据了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后,建立了柔然汗国,在继承匈奴帝国以来游牧王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系统化的政治制度。“可汗”的称号就源自于柔然汗国。公元5世纪末,柔然汗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506年分6路进击北魏,占领了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和今山西大同东南的恒代。除了战争之外,围绕柔然的和亲也是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部分后,争相与日益强大的柔然和亲示好。先是东魏将宗室女兰陵公主嫁给柔然可汗为妻。继之西魏将一名舍人封为化政公主嫁给了可汗的弟弟。值得一提的是,与汉唐盛世“和亲”均为中原王朝公主“下嫁”不同,柔然的和亲还有可汗的公主进了中原王朝的后宫。例如西魏文帝废掉宠后乙弗氏,迎娶柔然可汗14岁的女儿为皇后。再如东魏权臣高欢为了联合柔然抵抗西魏,休掉结发正妻迎娶柔然可汗之女。耐人寻味的是,柔然在东方的惨败也与一次不成功的和亲有关。公元551年,突厥土门可汗向柔然求婚遭到拒绝,转而求娶西魏王朝的长乐公主。争取到西魏中立后,突厥与高车联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柔然,从此柔然退居漠北,进而西迁至中亚、西亚和欧洲。

在西方,以阿瓦尔为名的柔然也活跃了200多年。公元557年,阿瓦尔使团到达君士坦丁堡,请求与拜占庭帝国结盟,但是在突厥干预下未果。562年转而进入南俄草原统一了匈奴人阿提拉的后裔及其他散在的部落,在巴颜可汗的率领下建立了阿瓦尔汗国。567年击败了日耳曼的部族,在古匈奴都城附近建立了又一个来自亚洲东方的王庭。从此,以东欧平原为基地,阿瓦尔汗国向四面八方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继匈奴之后的第二次“黄祸”。征战波及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公元626年,阿瓦尔和萨珊波斯联合进攻拜占庭帝国失败,从此开始衰败。保加尔人、克罗地亚人等部族先后摆脱了阿瓦尔的统治。公元791年号称“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亲自率领军队攻入阿瓦尔汗国,一直进军到多瑙河下游。从此阿瓦尔离开了多瑙河流域,也退出了欧洲的历史舞台。

阿瓦尔人是最早把马镫的使用从亚洲传入欧洲的游牧民族。阿瓦尔汗国实行显示森严等级的叩首制度,这在欧洲前所未有,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结果。阿瓦尔人遗留下来的装饰文化广泛见于衣冠、腰带、金属牌、马具、刀剑等。乌拉尔、西伯利亚、蒙古草原出土的“游牧骑士文化”遗物有不少也处于柔然人同一时代,表现出同一风格。

鲜卑人从草原向南、向西扩张

根据中国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鲜卑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和北部。大约在公元155年,鲜卑人击败北匈奴,迁入蒙古草原,并其余众,势力渐盛。魏晋时东北亚草原上活动的游牧人均称为鲜卑,鼎盛时鲜卑西界到巴尔喀什湖,北到西伯利亚。还有史料称“东西两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显然,当时的“里”比现在的长度要小,但也足以说明鲜卑人最强盛时影响波及欧亚大草原。亚洲北部幅员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名,有研究认为即与鲜卑人的活动有关。这些记述说明鲜卑人向西迁徙的活动范围和影响都是很大的。

与鲜卑相关的资料最为丰富的是南迁历史。公元2世纪后半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漠北蒙古草原建立王庭后,组成东、中、西三大军事生产联合体。其中的拓跋部从大兴安岭沿今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南下,先在阴山南麓建立代国,后称为魏,建盛乐城为都(位于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和林县)。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公元422年统一了中国北方。493年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并改为汉姓元氏,借以改革鲜卑的风俗、语言、服饰,适应中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图在中国维持长久的统治。

拓跋氏统治者对待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历了接纳—反对—弘扬的阶段性变化。在帝都平城附近修建的云冈石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后来,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修建了规模更为宏大的龙门石窟。据研究,这两个石窟群都体现了古代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风格,还受到了基督教艺术手法的影响。僧人先后赴西域取经也助长了北魏王朝对佛教的执着,同时增强了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统治能力,但也磨灭了游牧民族原有的勇猛强悍精神。公元5世纪中叶之后,北魏王朝分裂,先后建立若干“胡国”,最后统一于隋。

据《魏书》记载,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去祭祀“国家先帝旧墟”,“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祝文共201字,以皇帝的口吻表达了对祖先的歌颂和部落南迁中原后“应受多福”、“拓定四边”的繁荣景象,并祈求祖先保佑。1980年内蒙古的考古发现,位于大兴安岭深处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与《魏书》描述相吻合,并有祝文的摩崖铭刻实物遗存。这一发现为鲜卑人发祥于大兴安岭、征战草原然后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历史提供了最新实物佐证。

突厥在草原的兴衰和变迁

根据中国史料记载,突厥人以狼为图腾,与匈奴人有相似的习性。公元6世纪初,突厥人住在阿尔泰山一带,是专门为柔然人从事炼铁的“锻奴”。公元552年,突厥人在土门可汗的率领下驱逐了柔然人,在鄂尔浑河上游建立了新帝国,统辖蒙古草原和中亚草原。

东突厥汗国。位于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草原。公元560年,东突厥击败契丹与中原的拓跋氏王朝直接为邻。隋统一了中原后对北方强邻实行分化政策,先是成功地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的内斗使之互为牵制,后又收留东突厥内乱的失败者突利可汗,使突厥形成了虽然占据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却长期处于分裂,无法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的局面。

唐代初年东突厥乘乱侵扰长安,并先后入侵妫州(今怀来县)、丰州(今榆林)等地,拉开了与唐朝长达30年的战争帷幕。东突厥连年对外征战,对内残暴统治激起了内乱,陷入“畜散、马瘦、民饥”的境地。公元744年,回纥汗国取代东突厥汗国,在取得唐朝的支持后,维持了对蒙古草原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西突厥汗国。室点密(伊斯达米)可汗继承对中亚草原的统治,成为西突厥汗国的起源。公元567年,西突厥遣使经伏尔加河的南俄草原到达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然后结成共同进攻波斯的联盟,展开了20多年的持续战争,占领了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吐火罗斯坦。西突厥的昌盛助长了统治者达头可汗的蛮横,公元582年以后,他断绝了与蒙古草原突厥汗庭的朝贡关系,宣告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公元601年,达头可汗乘东突厥内乱之机重新统一突厥,他首先出兵隋朝都城长安,在长安附近进行威胁,接着攻击居留在鄂尔多斯的突利可汗。公元603年,西突厥内部的铁勒部落(回纥人的祖先)突然起兵反抗达头,迫使其向青海湖方向逃匿。至此,曾经使波斯人和拜占庭人胆战心惊的西突厥也陷入分裂。公元630年前后,射匮可汗曾再次短暂地统一了西突厥,但随之而来的内讧重新使其陷入纷争。公元642年,唐朝在西域的驻军与突厥发生了直接战争,最终唐朝以武力臣服各部,统一中亚。公元657年,唐朝设龟兹都督府。公元658年,将原设于高昌的安西都护府迁于龟兹。公元659年,在疏勒设州,龟兹、碎叶、疏勒、于阗正式称为安西四镇,唐朝统一西突厥的大业完成。

中亚反抗阿拉伯入侵。在唐朝平定西突厥的同一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大食乘波斯衰落的机会开始向东扩张,进而于公元654年越过阿姆河入侵中亚。阿拉伯东侵起初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直到公元7世纪后半叶仍一直维持着每年聚敛财物后返回西亚和阿拉伯半岛过冬的习惯。自公元8世纪初开始,阿拉伯人开始对中亚实行占领,同时将目标确定为传播伊斯兰教。公元709~715年间,阿拉伯人先后占领布哈拉、吐火罗、花剌子模、撒马尔罕、塔什干、费尔干纳,逼近喀什噶尔,占领过程伴随着掠夺、逼贡、屠杀俘虏、镇压起义反抗等残暴行为。中亚各国军民的反抗有效地牵制了入侵者。但是在当时波斯衰落、吐蕃扩张和唐军受挫等诸多因素的互相制约下,中亚最终未能摆脱被征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