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1668600000039

第39章 “牧牛王国”的精神遗产

以“半野生、半放牧”为特征的美国“牧牛王国”从始到末,共经历了200多年,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极为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已终结了近百年,但是它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延续和发展。

在经济和政治意义方面,“牧牛王国”对美国“西进运动”的产业支撑和促进统一联邦制国家的最终形成,开启现代化大农(牧)业生产都具有提供物质基础的意义,这在美国史的研究中已有明确定论。下面着重就其文化意义进行两方面的综述。

塑造美国精神

现代美国人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基本属于白人文化,但是又不同于白人殖民者的故乡—欧洲的各大民族。美国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开拓性(冒险性)、流动性、竞争意识、崇尚法制、率直坦诚、开放包容等特点,是其他民族很难所及的。这些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牧牛王国”及同期“牧羊帝国”的直接磨炼和间接影响。

· 开拓性。有时也表现为冒险精神。“牧牛王国”在西班牙人统治得克萨斯期间已在孕育,但只有在移民大举进入后才向成熟和繁荣方向发展。巨大的潜在财富一旦被富有冒险精神的先行者发现并广为宣扬,马上就吸引了大量的东部殖民者、退伍军人、城市居民和工薪阶层等形形色色不安于现状,怀抱“发财梦”的开拓者进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许多人在身无分文、牛无一头、地无一寸的情况下,以猎获野化牛和先占公共草场为己用,以最原始、最省工的方法获得并有效管理大量牛群,在最简陋的条件下顽强生活和奋斗,最终成为成功的牧场主和牧牛人。“冒险家”们“滚雪球”般不断地涌向大平原,迅速将“牧牛王国”推向繁荣极盛。在获得物质成果的同时,大牧场主、大商人和大公司经营者不断涌现,有的还成为州长、议员等政客要员。“冒险家的乐园”通过各种媒体和文艺作品、科学研究等途径广为传播,影响了更多人的精神生活。

· 流动性。一是区域性的迁徙。只要有实现“发财梦”的机会,人们就会蜂拥而至。正是由于从东部向西、从得克萨斯向北、从落基山向东的3个方向的大迁徙,才得以在短短十几年内,在广袤的大平原上创造了“牧牛王国”和“牧羊帝国”并存的繁荣景象。二是身份的变换。牧场主、牛仔、牧羊人、商人等各种职业在漂泊不定中不断变化,完全以成败论英雄。特别是作为牧区人口主体的牛仔,来源背景既有奴隶后代、退伍军人和城市无业居民,也有破败的富家子弟,一般在不到20岁即进入牛仔行列,乘身强体壮的年龄以超常的毅力和成果迅速获得名望和资本后,再转移到自认为合适的行业以图发展。“在不断的流动中谋求更好地发展”,这一特性甚至影响到现在的美国人,许多人会在不同城市和不同行业之间流动,企盼发现更好的成功机会。

· 竞争意识。在生活单调、劳作雷同、人迹稀少的大草原,牧场主之间、牛仔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抢先干”和“争成果”这两方面。对自我有利的事认准了就干,不畏艰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了获得“土地先占权”和“优先放牧权”,牧场主不断把牧场边界扩大到公共牧区;为了获得更好的受雇机会,牛仔们必须练就超群出众的技能,在猎牛、套马、烙印、骑马赶运、巡边等实际劳作中获得公认;为了保护自身牧场不受挤压侵蚀,不惜发动械斗、枪战、流血冲突。没有说教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崇尚法制。对于牛仔来说,牧牛主的规定就是“法”,必须无条件遵守,即使在分散劳作的情况下,也不会因为无人监督而违反。在政府机构尚未跟进建立之前,牧场主们自动组织起区域性协会,制定相应规则以保障各项牧区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州、县政府建立后,“法律至上”的观念成为更加规范的行为准则。这些都对形成美国人执行法律的自觉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 率真坦诚,开放包容。在“牧牛王国”里人烟稀少,每个人都要遭受寂寞和孤独的煎熬,人与人见面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西方上流社会常见的等级、身份、种族、社会偏见的差异已没有存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牧场主与牛仔同桌用餐,不同肤色的人共同生活和劳作,家庭主妇兼作厨师、邀请毗邻牧场的友人聚会等等都体现了平等的精神。白人牧场主的印第安人妻子也可以同样享有财富和尊严,所属部落也可受到资助和照应。可以说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相对而言,在“牧牛王国”内部最先实现了所谓的自由平等。在西方民族国家中,美国人并不是最浪漫的,却是属于最为追求自由、平等和开放的。这与“牧牛王国”为代表的西部草原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牛仔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牛仔作为牧牛场雇工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但是真正形成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在美国社会引起震撼和开启文化影响延续至今的历史阶段是在“牧牛王国”繁荣和鼎盛的40多年。

牛仔研究。对牛仔和牧牛进行研究的论著大量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在整个20世纪,持续有新著作出现于美国史的研究中,内容涉及牛仔职业的起源、演进和牛仔的生产生活描述,牛仔的历史作用、文化内涵以及当代牛仔的研究等。

文艺创作。反映牛仔文化的文艺作品最初只流行于牧区,在19世纪后期才成为持续影响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即使在牛仔职业萎缩和消失后,牛仔文化的影响仍然可以随处感知。

· 西部音乐。早期的牛仔歌曲主要反映西部牛仔的生活和劳作,以后的题材扩展到牧区风貌和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由于融合了不同种族的元素,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风格多样化及可塑性强,对美国音乐产生了广泛影响。整个20世纪乃至现在,基于西部音乐的流行歌手和作品仍然层出不穷。

· 西部电影。以牛仔文化为特征的西部影片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流行不衰。流行范围之广、吸引观众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其他行业题材所不多见的。即便到了21世纪以来的今日美国仍有西部大片问世。

· 西部小说。在电影普及流行之前,反映牛仔文化的西部小说是了解“牧牛王国”精神风貌的主要载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西部小说创作的繁荣期。为了满足“牛仔文化热”的大众要求,还出现过“一角钱小说”的创作浪潮。通过多种形式密集而持续的发掘和传播,牛仔文艺作品对美国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牛仔服饰。包括衣裤、帽、靴、衬衣、马甲、方巾、手套等。牛仔服本来是专为骑马管理牛群而设计的具有耐磨、紧凑、保暖、防暑、防尘等多种功用的工装。但是随着牛仔文化的普及,牛仔服迅速成为长期流行不衰、花样不断翻新、价格有高有低的大众服装。特别是牛仔裤已成为不分老幼、男女、城乡、职业、贫富等各类人群都喜爱的永不衰落的流行装。虽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群或许并不了解牛仔,而且可能与美国民族的行为举止格格不入,但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喜欢流行的牛仔装。这种反差可能是牛仔文化所蕴含的自由、率真、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所致。

牛仔马术。牛仔们常年骑在马背上劳作,自然练就了一身熟练的马上功夫。每年的“围拢大会”是比试马上技艺的极好机会。长途赶运牛群后在牛镇的休整期间,马术比赛成为一种自然的消遣方式。久而久之,商业化的马术比赛活动应运而生。173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马术俱乐部。现在常见的马术项目有:“驾驭生马”,即比赛者抽签选择一匹从未驯服的“生马”,在马背上坚持的时间最长而未被摔下来者为胜;“绕桶比赛”,即骑手乘马连续绕过呈三角形摆放的空汽油桶,以绕桶半径小、桶不被撞倒、终结时间短者为胜;“速度赛马”,即在特定距离内以先到终点者为胜;“负重比赛”;即乘马拖拉重物,以具有最大拖力者为胜;骑马“套生牛”比赛,即用套索准确地套住和制服未经驯服的“生牛”,快捷者为胜。美洲牛仔马术的普及为欧洲皇室贵族马术走向平民大众创造了环境,共同推动了马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1900年,马术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现在已发展成具有严格规范、要求场地条件十分苛刻的娱乐性赛事。奥运会的三大马术比赛包括障碍赛、花样骑术赛和综合全能马术赛。

牛仔赛牛。牛仔与牛的角力逐渐从围拢大会的生产活动演变为娱乐性赛事并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许多体育比赛和牲畜评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比赛项目有阉牛格斗、套群牛、套小牛、骑公牛、骑马拦牛等10多项。根据组织范围有县、州和全国性赛事,一般都会吸引远近许多人前往观看。久居大城市的美国人或猎奇或怀旧,每年总是有不少人不惜长途驱车或乘坐飞机去观看他们喜欢的活牛表演和比赛。越是激烈的项目越能吸引人。例如,骑牛大赛(bull riding),牛仔骑上牛背后,以极其刺激的手段引起公牛剧烈地跳跃挣扎,骑手在牛背上前仰后合、左摇右晃,险象环生,骑手能够骑在牛背上坚持8秒钟即为成功的制服,并根据牛的旋转程度,后蹄腾空高度进行加分。骑牛大赛因其激烈而富有刺激性而被称为“瞬间运动”。据报道,2010年美国曾有160万人观看过骑牛大赛。历史上最高的奖金达到300万美元。现在美国的赛牛活动已发展到妇女儿童都参与,并有徒手角力和双人比赛等花样翻新的项目。有些城市还形成了每年的定时大赛,举办时连续几天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并聚集大量外来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