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旗里有关同志的介绍,巴德玛斯楞现在已不再常年雇请牧工经营牧场了。现在的2100头牲畜靠他们夫妇两人自己经营,用围栏轮牧和机械化作业取代了过去完全靠人工劳作的游牧方式。根据旗里帮助搜集的数据,他的牧场2010年出栏商品畜950头(只),总收入50多万元。牲畜总量比游牧时减少一半多后,经营效益和纯收入水平反而提高了。其中有市场行情变化的原因,也有生产方式转变的原因。现在他经营的草场包括转包部分共计为5.2万亩,分为13个围栏进行轮牧。另外种植饲料作物50亩,这在素称水草丰美的乌珠穆沁草原尚不多见。他共购置3台拖拉机和全套的实用机具,拖拉机分别为40马力、50马力和60马力3种,是目前牧户购置的最大型号。看来30年前利用游牧优势和现在利用现代装备优势发展生产,巴德玛斯楞都可以干得一样好。
革新没有止境
民珠尔家庭牧场。在乌珠穆沁草原,西乌旗位于大兴安岭西侧,森林、草原、河流等自然条件更好,而且在20世纪中期最早从游牧生产转为“建设养畜”。作为西乌珠穆沁旗宝力根嘎查建设养畜先行者之一,民珠尔的家庭牧场已具有相当规模。在丰美的典型草原上经营着1.8万亩草场(其中转包7020亩)、牧养500多头牲畜(其中牛70多头),在当地算是牧业大户了。按羊单位计算,每只占有草场大约25亩,草场压力并不大。经过草畜双承包以来20多年的不断建设,现在除了有整套的标准化棚圈、储草棚、机井及储水池、全套牧业机械外,还建有6个轮牧围栏、300亩休牧期牲畜活动区围栏、3000亩打草场围栏。
2010年在国家补贴资金支持下,建起了风力发电提水的深机井,不仅自己的牲畜使用,还可向邻近牧户供水。我们在现场看到的风力提水机,是由自治区直属的一家牧业科技单位研制的。尽管水泵、发电机、控制系统、饮水系统都是组装的现成部件,但是根据牲畜喝水多少可以自行启动和关闭水泵,稳定性和实用性好,牧民反映使用和维护都很方便。
由此想到两点启示:一是感到官办的事业单位坐等拨款的被动状态终于有所改变,能够主动地根据第一线的需要研制牧业专用的特需机具;二是100多年前,美国大平原的大风车提水曾经为现代化的种植业和养牛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现在我们的风力发电提水机,具有更先进、更方便的性能。如能在牧区普及,畜牧业的生产条件还会有新的改善。2010年民珠尔牧场现金收入16万元,除生产费用和基建投入外,一家6口人应是相当宽裕的生活。2011年仅8月前育肥出栏项目的羔羊收入就达到9万元,加上秋季计划出售犊牛和周岁牛的收入,至少能有20万元以上的进账。
调整结构挖掘潜力
道·达木林家庭牧场。到了西乌珠穆沁旗的萨如拉图雅嘎查,如果再向东南走几十公里就是大兴安岭的西坡了。这里的草甸草原属于锡林郭勒草原最好的类型。道·达木林经营8060亩草场,其中有2600亩是从别的牧户转包而来。现有牲畜700头(只),没有山羊,除了5头供解决自食奶制品的母牛,其余几乎是清一色的乌珠穆沁肉羊,而且当年羔羊占了一半多,可见其专业化程度之高和畜群周转之快。主人专门从旗镇的住所赶回来给我们介绍情况,认为肉羊效益好,因而连续多年坚持调整结构,淘汰了牛、马和山羊,换成达到良种标准的肉羊,果然近年来羊肉行情特别好,2010年现金收入达13万元。按此计算,平均每亩草地收入15元多,这对未经补播改良的天然草原来说,应当是很高的收益了。按羊单位计算,他的草场平均每只羊不到20亩,应当是草原生产潜力挖掘得比较充分了。2010年冬季饲草饲料购置费用3万多元,此外小汽车、拖拉机和其他生产性开支也不是一个小数目。8口人分住在牧场和旗镇,生活费用的开支逐年增加。在草畜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开辟新的增产增收途径,对大户来说也应该是先行者了。
发挥比较优势
白音吉日嘎拉家庭牧场。这是在考察开始两天来遇到的第一个以肉牛为主的家庭牧场,位于西乌珠穆沁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的草甸草原。他选择养牛作为调整方向,是基于对牛肉市场看好、草场水源条件和自己有技术利用冷冻种源改良牛群的技术优势。因而2010年他把大部分羊都出售了,腾出草场养牛。现在畜群中有43头基础母牛,80只基础母羊。按繁殖成活率牛80%、羊100%计算,2011年犊牛和羔羊的收入可达16万元,大大超过上一年13万元的收入水平。白音吉日嘎拉以羊换牛调整畜群结构与周围其他牧民相比,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新一代牧民已具有根据资源、技术和市场情况独立思考决策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被动跟风或墨守成规了。尽管在目前的调整过程中肉牛产业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在三五年以后,就会在当地提供新的独特经验。
兼营牧场与草原旅游
苏伊拉图家庭牧场。位于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种畜场。全家3口人,小孩在几十公里外的镇里上学,牧场上夫妇两人经营着120头牛和3个蒙古包的家庭旅游点。2010年养牛收入达10多万元,过着殷实且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承包的5600亩草场处于沙地疏林草原地带,产草量高,因而载畜量也高。折为羊单位约为每只15亩左右。在如此高的载畜量条件下,2010年过冬仅购买饲料1万斤,自己打贮干草15万斤就能维持牛群的正常生产。
我们到访苏伊拉图家时,主人骑着摩托车带领我们参观在两个轮牧围栏中放牧的改良牛群,然后我们即到自办的家庭旅游点做客。这里已邻近列入联合国人与自然圈项目的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游人来看草原、看沙地云杉的团组逐年增多。苏伊拉图前几年在公办的旅游点当歌手,2011年自办旅游点招待客人品尝草原肉类、奶食,领略牧区风光,经营牛群和旅游两不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经营完全是夫妇两人操劳,不雇请工人,这都是得益于围栏放牧和机械化代替人力、畜力劳作的结果。牧区出现了如此轻松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谈起近几年的发展,主人和随行的场领导都谈到这些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新启动的国家补贴政策。
感慨之余,我又转回已形成的思路:家庭牧场的现代化呼唤着分工分业和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按当时提供的数据计算,该牧户饲养的60头基础母牛2011年繁殖成活犊牛39头,以此计算繁殖成活率还不到70%;2010年出售40头犊牛和7头成年牛,收入11万元,平均每头不到3千元。如果把这两项指标提高到当地现有的高限,增产增收的潜力还很大。
大家庭的经营之道
查干巴特尔家庭牧场。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种畜场的查干巴特尔一家8口人在一起生活,是现在牧区少有的大家庭了。近几年,从邻市迎娶了两个儿媳,既无户口,也无新增的承包草场。按一般常理推测,生活拮据是难以避免的情况。但是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他们一家不仅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水平,而且草地生产率、畜群生产率等生产指标并不比其他著名牧场低。
查干巴特尔家庭牧场所处草原为茂密的草甸草原。属于他家承包的草场有6500亩,另外又依据草场承包权流转制度转包了别人的3000亩,使畜群扩大到800头(只),2010年收入达到17万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开销。交谈中,查干巴特尔透出精明的经营之道,牧养300多只基础母羊可以维持每年出售320只商品羊的水平,牧养40头基础母牛可以维持每年出售30头犊牛。这一水平不亚于当前经营效益最好的示范户。由于人口多,资金积累能力较差,因此目前只建起3个轮牧围栏,购置了只有10马力的小型拖拉机,生产设施只能算是当地中等水平。虽然畜群的周转速度较快,出栏率已相当高,但毕竟人口和畜群都已超过草场的可承载能力。
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如何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疏解牧区过剩的劳动力和人口,如何帮助生产设施较差的牧户降低外购饲草饲料的成本,尤其需要通过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分工分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来综合解决。
老典型的新发展
哈斯巴特尔家庭牧场。正蓝旗那日图苏木的哈斯巴特尔,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建设养畜”的典型。在生物产出量较高的沙地疏林草原上,他自己承包了4540亩草场,加上从别人手里转包的2000亩,在6000多亩草场上获得了高产出、高效益的养牛成果。在自有草场上共建成8个轮牧围栏和24亩青贮玉米饲料基地。多年的玉米种植使他积累了丰富的高产经验,亩产青贮饲料连续多年达到1万公斤,因而大大减少了放牧天数,并降低了放牧强度。为了在缺乏大型机具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利用玉米青贮,他发明了玉米整株就地青贮的办法,即玉米收割后不切碎,在田地里铺上塑料布,把收割的玉米整株码好堆放后再用塑料布包严自然发酵即可。饲喂时原先的玉米地变成了冬季的饲养场。每头牛叼一根青贮过的玉米株,一段一段咀嚼,没有一点浪费。
主人讲的这种景象,我在大雪灾中抗灾保畜时曾经看见过。一头牛每天吃两根从农区调来的风干的玉米秸秆就可以保证生存。因为牛扬起头叼一根玉米秸秆好像叼着一支烟,因而被牧民戏称为“吃烟卷”。想不到这样简单的做法改造后竟然用到了现代技术的推广中。青贮玉米的香味吸引着牛,吃完一根再吃另一根,不仅没有一点浪费,而且省去了规范的青贮玉米制作时切碎、运输、建设青贮窖、入窖、取用、添入饲槽等费时、费机械、费人工的环节。由于采取了这些有效方法,在6000多亩的草场上能够饲养140头牛,折算后平均每个羊单位仅占有10亩多草场。我们实地察看了草场,并没有过牧退化的迹象。这说明,只要把青贮饲料发展起来,加上牧民总结出的限时放牧和夜间放牧等减少游走践踏草场的措施,草原的载畜量可以大大提高,真正实现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的双赢。
哈斯巴特尔的牛群多年来一直坚持全部利用旗畜牧部门提供的冷冻种源进行改良,每年犊牛售价每头都在3000元以上,因而可以稳定保持20多万元的收入。不仅配套有小型牧业机械,而且有足够的棚圈、宽敞的住房。2010年冬天遭遇大雪后抗灾保畜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他家视察的照片摆在客厅的明显位置,彰显了他的成功经营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共同认可。他还在90多公里外的旗镇购置了一套二层楼的住宅,牧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兼顾,可想而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何等的丰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牧养100多头牛每年仅需外购饲料1万斤左右,其余的营养供给全部依靠在自己并不算宽裕的草场上解决牧草和青贮饲料。可见,转变生产方式的潜力比一般牧户发挥得要好。
荒漠草原的规模经营
格日乐家庭牧场。位于苏尼特左旗的荒漠草原。现有牛200头,绵羊600只,2010年现金收入达31万元(包括出售80头犊牛、300只羔羊)。在产草量很低的荒漠草原上经营规模如此之大的畜群,2010年仅外购饲料1万斤,其余牧草和青贮饲料完全自行解决。这使我再一次想起1992年我任主管畜牧业的副盟长之初,第一次到苏尼特草原时,旗里的领导说连年干旱致使牧民大量外购饲料和干草,开支大增,基本形成了把畜产品收入全部用于购买饲料抗灾保畜,牧民要变成纯粹为牲畜服务的无偿劳动者了。
现在,经过牧民多年靠建设养畜的实践证明,即使在荒漠草原,仍然可以发展饲草饲料生产,畜牧业仍然可以成为牧区赖以发展的产业基础。
格日乐的成功在于他在3个方面保持着坚持不懈的开拓创新精神:一是大力种植青贮玉米。根据当年政府的号召和公办饲料基地的启发,从20世纪90年代初,打破传统观念“纯粹的游牧才是纯粹的牧民”的思想束缚,率先种植青贮玉米,当年即以保畜保膘成功的事实平息了部分牧民的责难。二是率先推广羔羊当年出栏 。好不容易耕耘收获的青贮玉米,如果用于饲养本应入冬前出栏上市的商品羔羊,结果只是延缓了畜群周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无;而如用于饲养基础母畜,即可获得母肥羔壮的畜牧业丰收。理清这一思路后,1992年秋季,他把全部商品羔羊上市出售,结果经济账、生态账、长远发展账都是明明白白的大赢。不仅他自己坚持至今,长远受益,而且开启了苏尼特草原普遍推广羔羊出栏的崭新生产模式。凭借苏尼特羊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的特点,格日乐牧养的300只基础母羊每年可出栏300只以上的商品羊。三是开创荒漠草原的规模化养牛。荒漠草原的牧草稀疏低矮,一般草场无法满足牛的以舌卷草采食的习性。因而一遇灾年缺草,牛就会首当其冲地受害。但是格日乐凭借“建设养畜”的威力,使牛群达到200头,而且全部都是改良牛。其中基础母牛120头,按正常的繁殖成活水平,每年可出售犊牛90头左右,仅此一项就可收入30万元左右。
格日乐现在经营草场面积达5.1万亩,其中种植青贮玉米230亩。放牧草场中有轮牧围栏4个,现有小汽车一辆,拖拉机及配套的打、搂、运、青贮机具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家4口人中,两个孩子分别在区内和南方的城市上大学,夫妇两人加上繁忙季节临时请的帮工就可不十分费力地经营偌大的牧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转包的3.3万亩草场按现在的标准租金是6万多元。如果是转包自两户,则等于扶持了两户无畜户维持生计或另谋他业,对社会、对邻居都有利。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否“子承父业”,都对提高牧场的科技含量和经营水平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沙地草原的示范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