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1668600000050

第50章 现代化“细胞”见闻(4)

浩 斯拉图家庭牧场。在草原上这是一个罕见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典型。在经营的1万亩草场上,除建设10个轮牧围栏进行限时放牧外,2010年以年消耗15万斤饲料、15万斤干草、10万斤青贮获得48.5万元的畜牧业经营收入,其中出售牲畜30万元,出售山羊绒15万元,出售皮张3.5万元。以此计算,平均每亩草原分摊的收入达到近50元,堪称全区乃至全国草原之最,也可能是全世界荒漠草原之最。

据介绍,浩 斯拉图所经营牧场的独到之处主要是建立在充足供给饲草饲料的基础上,绒山羊一年产两胎,肉、绒两项产品兼高产。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从自然放牧转向半牧半饲后,牲畜常年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繁殖性能的潜力也得到发掘。最初的发现源于母山羊在春季产羔后,如果在40天内饲草饲料供应充足,马上就可以受孕第二胎,入冬后即可再产一次羔羊。只要母羊膘情好,两茬羊羔都可正常地生长发育,因而产绒量得到提高,羔羊也可育肥出栏。几年下来,演变为母山羊大约每年有10个月每天补料1斤,每只山羊平均一年消耗近300斤饲料和大量饲草的高投入生产模式。全年购买饲草饲料开支达20多万元。但是浩 斯拉图认为现在这样好的羊肉和羊绒行情,加大投入完全值得。近几年牧民定居点的建设越来越配套,环境条件越来越好,这对城里人体验牧民生活产生了吸引力。他又抓住机遇在家里办起了“牧家乐”蒙餐厅,每天夫妇两人自己宰羊、自备奶食和肉食,自己出面招待宾客,一只市值不足千元的商品羊马上变为两三千元的餐桌收入,2010年仅此餐厅就增加收入10多万元。近几年,牧区也出现了雇请帮工困难的问题。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浩 斯拉图夫妇两个劳动力完成经营800多头牲畜、1万亩草场、170亩饲料基地、1个牧家乐餐厅的所有劳作,所具备的才智和所付出的辛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在他家里我又想起一个老话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出现万元户被视为奇迹而东乌旗牧区已出现5万元户的情况下,我曾和富户们探讨过牧民理财的话题。现在和浩 斯拉图再次谈起,得到的回答是蓄积的存款主要为两个孩子上学和未来发展做资金准备。看来在越来越多的牧户每年有大量资金进出的情况下,为投资理财创造金融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以种促牧规模经营

阿拉腾乌拉家庭牧场。根据当地安排,这次行程最后一天考察的地点碰巧正是18年前我专程前来学习牧区饲草饲料基地的地方—杭锦旗浩饶柴达木苏木(现在归并到锡尼镇)。

当年我正致力于锡林郭勒盟牧区种草种饲料的起步工作。听说鄂尔多斯“五配套”草库伦的种植已有成熟的经验,就利用探亲的机会参观了两个牧户。我看到每户打一眼塑料管井,灌溉二三十亩饲料地,可以解决三四百只羊的抗灾保畜补饲问题,这在当时已是很不错的生产保障措施了。而现在,当我们进入阿拉腾乌拉家后了解到,一户就种植100亩饲料玉米、100亩青贮玉米、500亩人工草地。即使按中等产量计算,这些饲草饲料的保障条件几乎可以满足现有500多只羊的全舍饲。看到圈栏内的山羊膘满绒齐,就可以知道牧场的经营成果之好。据户主介绍,2010年他在畜牧业上的收入达25万元,2011年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由于自备54马力大型拖拉机,饲草饲料的种植作业都是与一名帮工共同完成,因而成本较低,省去了购买饲草饲料的费用,总收入中的大部分是可以支配的纯收入。在肯定种植业作为畜牧业保障作用的同时,我和在场的干部和牧民探讨起规范开垦和防止沙化的问题。过去容易引起沙化的秋季翻耕作业已被严格严止。利用保护性耕作(免耕法)维护生态的技术已经在提倡,但相应的机具和技术推广还未开展。记得过去自治区曾规定,要把牧区种植控制在为畜牧业服务的小面积上。现在的种植面积已大大超过原有规定。看来,如何从法规和技术两个层面规范饲草饲料种植,还需要做更细致的调研工作。

牧养加工销售一体化

尔定图家庭牧场。尔定图是个开拓性很强的牧民。近几年他看到发展畜牧业前景好,有潜力,就转包了两户牧民的草场,使经营草场面积达到1万亩,这在人口多、草场紧缺的杭锦旗牧区来说是一个特大型家庭牧场了。他又看到,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里居民消费奶食品的数量急剧增加,周边牧民因天然草场不适宜发展奶牛,很多牧民不再自制奶食品转而从专业户购买,于是购入奶牛、挤奶机、乳品加工机械,开始经营奶制品作坊。2010年总收入达25万元,其中出售牲畜12万元,出售奶食品10多万元,出售山羊绒3万多元。从目前草场规模和100亩饲料基地、300亩人工草地、50多头奶牛、30只绵羊和300只绒山羊等生产条件来看,今后还有很大的增产增收潜力。我们看到他家的居所院落宽敞整洁,北侧一排正房是住房,东侧是一大排奶食品加工车间,并与机械化挤奶间、奶牛舍相连,庭院全部硬化,可能是出于奶食品加工的防尘和运输方便考虑。奶食品加工车间里各种设备摆放有序,防蝇、防尘设施也都齐备,虽然未看到有关部门核发的证照,但显然对卫生条件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住房内客厅、餐厅、卧室等功能基本齐全,装饰和装修既新潮又适用,与基本配套的生产设施一样蕴含着主人的精明强干本色。

这样的善于发现机遇、敢为人先的牧民,既然已经踏上了现代化之路,那么再过5年、10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经营状况?这又回到了我的一个基本判断:只有畜牧产业大系统的“机体”走上现代化轨道,家庭牧场这一“细胞”的现代化才有可靠的发展平台和保障条件。这正是需要我们从法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层面尽量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制约所应考虑的。

种养结合脱贫致富

阿古拉家庭牧场。位于科尔沁沙地深处的科左后旗朝鲁吐苏木。我第一次深入科尔沁沙地是在1996年进行的扶贫开发调研。那时整个沙地处于生态植被退化、农牧民生活贫困、地方政府财力匮乏的困境之中。这种状况形成的资源环境、粮畜生产、群众生活如何协调发展的问号深深地印在头脑中。虽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答案也在逐渐明晰,但这次造访看到的变化还是着实令人吃惊。16年后的巨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首先是道路。那时全部是起伏弯曲的沙丘间自然路,住在旗镇里到沙地中的苏木嘎查走访,都需要起早贪黑一整天的时间。现在柏油路已经纵横穿越整个沙地,即便住在较远的通辽市迎宾馆,正巧遇到雪后路滑慢行,也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访100多公里外的农牧户。其次是生态景观。那时满眼都是流动半流动沙丘,道路经常出现沙阻,高性能的越野汽车也常常需要前拉后推。现在林草植被已经基本恢复到全覆盖的程度——这要归功于保护草原和禁羊养牛的各项政策。再次是生产方式。那时是游牧加游耕,各户的牲畜在仅有的一些沙间草场争抢放牧。农田耕作水平也很低,雨多即涝,雨少即旱,不得不靠“攻坨子”不断开垦沙丘坡地解决吃饭问题。现在农田基本建设已基本配套,粮食作物经养牛业转化增值,不仅温饱不愁,而且可以脱贫致富。最突出的变化是住房。那几年曾经穿越沙地数次,没有见到一处砖木结构的房舍,有的牧民还住在1993年河水泛滥后好几年都未能恢复固定住所的临时窝棚。现在绝大部分农牧民都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新房,而且养牛棚舍、饲料间、青贮窖池样样配套。从阿古拉一家四口人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状况来看,这种综合性的变化可以使大大小小的农牧户全部受益。阿古拉一家承包草场400亩,农田40亩,青贮饲料地20亩,养牛18头 ,可以维持10万元左右的收入。每年购买部分饲草饲料和生产费用大约4万多元,国家补贴约占1/5,算总账可以维持殷实的生活。现有24马力拖拉机一台,小汽车一台,日用电器主要农机具齐备,各种条件都已基本达到了“小康标准”。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家牛的繁育水平。多年来全部利用进口种公牛的冷冻种源,使牛的外形、个头、毛色、生产性能都与纯种牛标准已经没有差别。精心的饲养可以使9头母牛全部产犊,这与过去养牛只是“以粮为纲”的副业,母牛有一半以上不产犊白吃草相比以及与现在当地繁殖率平均只有70%的状况对照,经济效益大增,饲养成本大降。由此可见,即使是只有十几头牛的中小农牧户,只要措施得当,仍然可以创造高效益,达到先进水平。在这里,我又想到美国的养牛业,即使已经是堪称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水平,低于50头母牛的家庭农场仍占一半以上。我们当前更不能排斥农户养牛业。那种认为只有规模化才能现代化的观念有害无益。

从以粮为主到以牛为主

吴六十四家庭牧场。位于科尔沁沙地向大兴安岭东麓过渡的辽河冲积平原,所归属的科左中旗腰林毛都苏木过去是以农为主的地区,吴家所在的塔林艾勒嘎查是典型的贫困村。近些年经过种养结合的调整,西门塔尔牛的繁殖和育肥成为带动粮食转化增值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我们乘坐的汽车沿新修的水泥路驶进村落时,看到砖木结构住房排列整齐,显然是近些年经过规划新建的。不少农户农机具和小汽车放在庭院或车库。这些景象与过去泥泞贫困的村容村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进入吴六十四家的庭院时,看到前墙镶满瓷砖的砖瓦房窗明几净,门廊过道两侧的庭院内堆满尚未脱粒的玉米,金色饱满的颗粒印证了这是一个十分少见的丰收年。院落东侧是宽敞的肉牛运动、饲喂和堆放饲草饲料的圈栏。进入到育肥舍,顿觉通风、采光、环境条件比我15年前在同一地区看到的育肥场已有很大改善。分为两列的20多头育肥牛均为十几月龄的幼牛,具有典型的西门塔尔纯种牛的外貌特征,从现有体况判断,再经过2~3个月育肥,在18月龄左右屠宰时,完全可以加工成肥瘦适宜、嫩度和口味均佳的高档分割牛肉产品。吴六十四一家5口人,承包了100亩农田、40亩青贮饲料地、35亩草场,饲养着57头西门塔尔肉牛。2011年出售育肥牛18头,出售当年犊牛12头,加上出售粮食全年总收入达到26万元,是典型的自种、自繁、自育的肉牛专业户。

我们与在场的苏木、旗、市的同志及农户主人共同议论起了下一步的发展潜力,认为吴六十四一家饲养的基础母牛近几年繁殖成活率维持在95%~100%的高水平,增殖方面的潜力已没有多大空间。但是如果利用现有农田种植粮饲兼用玉米品种,收贮方式改为带籽实青贮,养牛以现在的干秸秆干饲料为主改为青贮鲜嫩饲草饲料为主,架子牛饲养阶段维持营养供给适度,饲料转化率还可大幅度提高,饲养成本还可明显降低,养牛效益还可上一个新台阶。例如,2011年的育肥牛售价平均1万元以上,而未经育肥出售12头犊牛平均仅6000多元,仅此育肥增值潜力就有4万多元,人均可增收近万元。塔林艾勒嘎查现有农牧户192户,除外出打工者外,大部分都饲养二三十头牛。如果都按此模式进行调整,向现代化肉牛产业方向发展,整个嘎查(村)的经济社会状况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分工与合作

伊力奇风干肉生产协会。风干牛肉是牧民的传统食品。它的制作方法是在隆冬时节屠宰牛后把肉摊晾在通风处,在寒冷而带冰碴状态下自然干燥,肌肉纤维不会干缩,因而风干(即冻干)后的牛肉保持质地松软、味道浓厚的特点,并能长久保存,以供牧民在春季青黄不接缺乏鲜肉时食用。风干牛肉营养丰富,牧民对其有“牛肉3年成药”的美誉。相传成吉思汗打天下时,将一头牛的肉风干捣碎后可以装在一个不大的容器中带在马鞍上以备随时食用。近年来,草原旅游的发展使城里人也喜欢上了风干肉的特殊风味,制作风干牛肉的专业户应运而生。西乌珠穆沁旗温都来嘎查的牧民将分户经营的养牛业以协会形式联合起来,开展肉牛育肥和屠宰加工,并将牛肉自然冻干、包装后上市,每头牛可增加收入2500~3000元。现在加入合作组织的牧民已从2006年最初时的6户增加到55户,牧民以架子牛入股,经过短期育肥后即进入屠宰场加工。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现在已建起了屠宰间、晾肉间、冷库、机井等设施。牧民对产业延伸和分工协作寄予很大的希望,下一步重点需要解决加工环节的卫生条件标准化和育肥效益的提高及市场开拓的稳定。应当说,此类牧民生产合作组织还是相当初级的,但是它体现出牧民对社会化组织和服务的强烈要求,也是新型牧民时代精神的体现。

种公畜生产体系。从走访中的所见所闻得知,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巨资办起来的细毛羊种羊场、肉牛和奶牛种牛场以及种马场,大都已从种畜生产功能转变为普通商品牧场。现在自上而下起到种源供应的依托主要是冷冻种源配送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对奶牛生产和农区养畜的效果可以保障,但对大牧区的肉牛、肉羊生产来说,覆盖率低、繁殖成活率低是历来难以解决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建设,一些地方从基层做起,已经形成比较成型的种公畜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