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16870400000006

第6章 情系群众 为民解忧(1)

——海原县文化馆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当前,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为了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快乐之家,我们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在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创建了2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全县各乡镇。

一、利用文化阵地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目的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已经开始关注,并用积极行动来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三关”工程实施意见,通过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切实开展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服务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快乐之家”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文化阵地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基本做法

1.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建民营点和资源共享点、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优先在条件成熟的点建立20个留守儿童之家,为每个留守儿童之家配置一定数量的文化娱乐设备,并制作留守儿童之家联系卡,为留守儿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提供方便。

2.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快乐之家”活动启动仪式,使文化阵地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文化、感受快乐的主阵地、主渠道。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开展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的文化惠民活动,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4.每周六、周日开展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视频交流活动,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5.文化馆、图书馆、文工团、电影院、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室要无偿免费为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提供服务,并形成长效机制。

6.让留守儿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感受文化资源带给他们的快乐。各文化单位通过定期举行书画展览、演讲比赛、文艺活动、观看电影、读书等各种活动,使广大留守儿童体会到成长快乐和社会关爱。

三、利用文化阵地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基本成效

今年4月,海原县文化馆在树台乡综合文化站举行“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快乐之家”活动启动仪式,留守儿童们收到了乐器、篮球、新华字典、课外读物等礼物。为留守儿童演出了文艺节目,并放映了电影,该活动让留守儿童通过文化单位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

四、利用文化阵地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推广范围

利用文化阵地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的举措提出后,海原县文化馆在本馆、西安镇综合文化站、树台乡综合文化站等试点单位先行试点,目前共建立了20个留守儿童之家,丰富和活跃了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做法得到了自治区文化厅、中卫市委宣传部、各级工会、妇联、团委的肯定,各相关单位都来检查、指导、观摩。我们将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留守儿童得到关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突出乌兰牧骑特色 丰富人民群众生活

——西吉县文工团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西吉县文工团组建于1974年,人员实行差额工资。现有演职人员39人:男23人,女16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12人。

西吉县文工团自组建伊始,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根于民间沃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演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3年、1997年两度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乌兰牧骑式”先进团(队);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4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

多年来,文工团扎根民族民间沃土,不倦地创作演出,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地方民族民间花儿为基础,不断地创作尝试,创立的花儿歌舞剧作为新剧种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共创演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花儿歌舞、戏曲、音乐、花儿等各种剧目310个,其中花儿剧《曼苏尔》、花儿联唱《春色洒满河山》、舞蹈《送粮路上》《抓发菜尕姑娘》、器乐曲《数花》、表演唱《土豆变金豆》等8个剧(节)目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并获奖;舞蹈《火红的山丹花》《育林曲》《金鸡姑娘》《猴子玩灯》等剧(节)目在自治区文艺调演中获创作、编导、音乐等各种奖项,有10多个节目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夏电视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文工团曾8次晋京演出,40次参加区、地(市)各类文艺会(调)演。1991年创作演出大型花儿歌舞《花儿四季》参加了中国宁夏国际黄河文化节,并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晋京演出;1992年文工团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赴云南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1993年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渡日本进行民间艺术交流演出;1998年,该团创排的表演唱《土豆变金豆》获全区“群星杯”文艺汇演金奖;1999年6月,该节目赴京参加“爱我中华”表演唱大赛荣获一等奖,同年创排的民族体育舞蹈《羊响板》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二等奖,同时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国庆联欢晚会的演出;2001年创作的表演唱《夸家园》参加全区旅游会演获一等奖;2003年又挖掘整理、编排了民族体育舞蹈《牧童鞭》,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该节目获技巧类表演一等奖;2004年以劳务经济为主题创排的大型花儿歌舞《走出黄土地》在市、县专场演出后受到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05年团领导调整思路,积极组织创作人员,挖掘新题材,创排新剧目,推出现代花儿剧《情暖农家》参加宁夏首届文化艺术节,获得最新剧目奖、作曲奖、编导奖,九名演员获得表演一、二、三等奖;2006年6月创排的民族体育舞蹈《牧童鞭》参加宁夏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技巧类金奖;2007年9月参加“中国宁夏首届回族舞蹈大赛”,《西吉武韵》获得该节目的三等奖;2007年11月10日,西吉县文工团代表宁夏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参赛中民族体育舞蹈《牧童鞭》获得表演项目综合类金奖;2010年5月民族体育舞蹈《牧童鞭杆》参加自治区第七届民运会获表演项目一等奖;2010年10月创排的一台回族花儿歌舞专场节目赴陕西西安参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庆典仪式。2011年,为了广泛宣传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加快扶贫攻坚进程,确保全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英明决策,展现生态移民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奉献精神和移民群众走出困境后的喜悦心情,县文工团以我县新营乡张家洼村生态移民的真实事例为题材,创排了大型花儿歌舞剧《大移民》。该剧是我县生态移民工程的舞台展现,也是全区生态移民工作的缩影,更是全区移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移民群众知党情,感党恩,拔穷根的心声。该剧荣获2012年度固原市原创文艺作品特等奖,还先后在西吉县成立70周年、固原市和自治区“两会”期间及固原市“三县一区”的巡演和西吉县下基层、进校园活动中进行了汇报演出,巡演20多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文工团一直坚持歌舞、戏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歌舞创排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根据地方群众欣赏习惯,积极排练秦腔传统剧目,并常年深入农村为群众演出,先后编排了200多本(折)历史剧和现代剧,其中《血泪仇》《卷席筒》《三岔口》《审鸡》等剧目获自治区和固原地区会演一、二、三等奖。自建团以来共演出6800场(次),观众2000多万人(次),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偏僻的乡村演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舍小家为大家,常年奔赴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乡僻壤,为当地的百姓送去他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2012年,依据中宣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文件规定,西吉县文工团退出了事业单位序列,注销了事业单位法人,现有工作人员调整到了县文化馆。文工团这个单位虽然注销了,但是原文工团的工作人员依然热爱着这份职业,依然创新编排具有地方鲜明特色和时代要求的新颖节目和剧目。2013年春节期间,文工团代表我县参加固原市春节联欢晚会优秀文艺节目演出荣获一等奖。4月,参加了固原市监狱的文艺节目慰问演出,5月份参加了宁夏旅游系统大合唱并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还参加了第九届宁夏六盘山山花旅游节、第三届西吉丁香花节暨火石寨地质博物馆开馆仪式、宁夏西吉芹菜节和“八一”建军节等各类演出活动。

在全区、市、县其他文艺团体滑坡的情况下,西吉县文工团以丰盛的创作演出和独树一帜的品牌优势生存了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并唱响了主旋律。这得益于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全体演职人员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文工团为繁荣全区文艺演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繁荣地域文化 服务经济建设

——彭阳县艺术团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彭阳县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繁荣先进文化,打造特色精品,服务人民群众,助推社会和谐”为宗旨,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社会签约、一专多能、精简高效”的办团理念,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编导、自我提高”的管理模式,在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的正确领导下,顺利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彭阳县艺术团始终以加强内部管理为抓手,制定了彭阳县艺术团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评优制度、奖励制度、例会制度等,力求每位演员“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做到“天天练、周周排、月月演”。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和训练活动,增强了演员的技能和为社会服务的信心与决心,提高了责任感和上进心。艺术团坚持早功和练声训练,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训练模式,帮助业务较差的演员更快进步。

县艺术团的演员,不仅得到了艺术素质的培养,而且锻炼了活动策划、创作排演的能力。我们经常举行具有彭阳特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参加县内外各种演出活动,这既开阔了演员的视野,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送文化下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彭阳县艺术团结合县委、政府政策宣传,编排了30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深入到每个乡镇和行政村演出。针对做好移民工程的宣传动员工作,我们创作了以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小品《生态大移民》,有力地宣传了移民工程的惠民政策,不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重要的是贴近生活,为移民起到了生动的宣传动员效果;表演唱《赞新集》,反映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秦腔戏是我们的特色戏曲,也是老百姓最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艺术团编排的《柜中缘》《赶坡》等折子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针对农民致富,我们精心编排了音乐快板《计划生育就是好》,该节目演出反映了新农村、新时期的农民思想的转变和致富的真实故事。

艺术团经常承担全县大型演出活动和参与县内外的文艺演出及比赛活动,为繁荣城乡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建团以来,共创编文艺作品80多个,有舞蹈《花儿盛开彭阳美》《美丽彭阳把你留》、音乐快板《四季彭阳》、小品《放心务工》《高智森还乡》、歌曲《总书记是咱农家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先后参加区、市、县各类演出40余场次,下乡演出60余场次,广场文化演出30余场次,深受群众欢迎。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在固原市举办的文化艺术月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和彭阳建县25周年,艺术团精心创编了大型歌舞《大地情歌》,在市、县巡回演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宁夏电视台和区内报刊做了专题报道。2009年4月份参加了在彭阳县举办的全区“山花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2011年1月参加了固原春晚演出,在区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年,有2名演员进入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组在宁夏赛区的复赛,有2名演员参加中国西部民歌(花儿)大赛,分别荣获三等奖和优秀奖。艺术团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了少儿舞蹈、电子琴培训班等,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艺术团的成立,受到县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今后,我们将以新姿态、新标准、新举措、新要求切实提高办团水平,不断加强演员业务自修,扎实练好基本功,排练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节目,使文化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农民。在新的征途上,彭阳县艺术团将敞开大门、广纳人才、与时俱进,在艺术的殿堂里永攀高峰、再创辉煌。

彭阳县艺术团经过不懈的奋斗,积极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今后,我们将结合彭阳县实际,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广大群众当中,挖掘生活一线的文艺素材,加强文艺节目的创作,走出一条具有彭阳特点的文化艺术之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卫市第三中学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