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游艺,做京官几年了?”武承嗣望着脚下跪着的傅游艺问道。
“回相爷,小人来京城已整整八年啦。”“八年?官居几品?”武承嗣明知故问。
傅游艺一张脸霎时红得像涂了猪血,嗫嚅着说道:“小人不才,让相爷见笑,至今还是个九品合官主簿。”
“哎呀!八年的时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才是个小小的九品?--游艺,”
“小人在!”
“现在,本相有一套大富贵送给你,你愿要吗?”
“能有武相爷栽培,小人三生有幸。若能出人头地,相爷便是小人再生父母。小人此生,愿做牛做马,以报大恩厚德。”
“好,你起来吧。”待傅游艺爬起身来之后,武承嗣与他详细地密谈了一阵,最后又说道:“此去关中,怕是需要花费不少银两。你不用愁,尽管放开手花去,一切都从我库中支取”。
武承嗣已经注意傅游艺很久了。此人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职位卑微。但却是个官迷,志向极大,很有些“取青紫如拾草芥”的雄心。这几年拼命往酷吏堆里靠,想凭借告密博取功名。无奈命运之神老不关照他,一直没有建得“大功殊勋”,只好郁郁不得志地当这个合官主簿。
现在易姓革命到了节骨眼儿上,新皇朝已经呼之欲出。老太后当女皇已是熟透了的瓜,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候,老太后却一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一贯做法,突然沉默起来,那顶触手可及的皇冠就是不肯去摘。
用心精细的武承嗣最懂老太后的心。他这位“多涉文史”的姑母深知历朝典故。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那些当皇帝的都要上演一次或多次“百官劝进”的把戏,经过再三推辞谦让之后,才堂而皇之地坐上天子宝座。老太后作为一个女人要当皇帝,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岂能草率从事?这样的事,老人家不好开口,自己这个当侄子的不能不替她分忧。
于是,武承嗣便选中了这个官迷心窍,而又敢做敢为的傅游艺。傅游艺千里迢迢来到关中一带,鼓动如簧之舌,封官许愿,多方游说,终于召集了九百多名关中父老。其实关中一带,尤其是三辅地区的老百姓,曾多次得到武太后的恩惠,都感念着她的好处。太后当皇上,他们本来从心里就是拥戴的,并不需要傅游艺太多的鼓动。
九月三日这天,傅游艺带领这九百余人,从关中风尘仆仆赶赴东都,一齐跪倒在洛阳宫前,诣阙上表,请求武太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太后没有答应,让朝臣们发给厚赏,将这九百多名百姓疏散。而那个傅游艺却被从九品的合官主簿,一下了擢升为正七品的侍御史,不久又晋升为正五品的给事中。
第一次请愿被拒绝,这原是在武承嗣意料之中的事。以老太后的精明和老道,她当然不会那么“猴急”,肯定要效法古代帝王,非“三请”不可。另外,傅游艺官职太低,让他去组织百姓们劝进还可以,让他代表大臣们劝进份量就太轻了。看来,还得多做做朝廷百官的工作。
其实,这个工作已不需再做,经过一次又一次严酷的清洗和杀戮,大臣们早已经成了一呼百诺,俯首帖耳的驯服羔羊。
大家看得都很明白,老太后是在故作姿态。她在拒绝百姓们劝进的同时,却又为傅游艺加官晋爵,这便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朝臣们,让他们都来上表劝进,先劝进者,自然少不了你们的好处。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四日,朝廷百官及皇室宗亲、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及远近百姓,竟有六万多人联名上表,请求老太后登基称帝。
当了十年傀儡皇帝的睿宗李旦,此时未免有些尴尬。但他知道,母后欲登大宝的决心已定,这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作为母后执掌国柄的摆设和装潢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是该自动引退的时候了。若是还不识趣,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这个劝进表该怎么上法,心中却没有数。自己作为一个废皇帝,母后会怎么安置自己呢?莫非也会像三哥庐陵王一样,形同软禁似的逐放外州。一想到这里,他感到从心底冒出了一股凉气。思来想去,还是得请教一下上官婉儿。他派人把上官婉儿请来,径直问道:“婉儿姑娘,朝廷上下和庶民百姓们都在上表劝进。其实,母后登基当皇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也想上表劝进,但不知这表该怎么写法。”说话之间,他已经有意地把“朕”改成了“我”。
上官婉儿一听就明白了,她看看睿宗那种虔诚而又有些惶恐的样子,心里也有些酸酸的,又是一个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睿宗的自知之明,她却深为赞赏。
“皇上,您在大事上一向不糊涂,实在可嘉。百官劝进只是一个方面,而皇上能上表辞去帝位,劝太后登基至关重要,这可是您做顺水人情,表示忠孝之心的良机,万万错过不得。”
“这个我知道,本想拟表,但不知母后对我将如何安置?”
婉儿听出了皇上的担心,便笑着说道:“陛下一向忠顺,我想太后不会让您离开她的左右。陛下何不自请回东宫当嗣君呢?”
“你是说让我再当太子?这怎么可能?母后姓武,而我姓李,自古以来,哪有异姓储君?”
婉儿灿然一笑:“这太好办了,陛下就自请太后赐姓武氏,当这个太子不就顺理成章了。”
一句话就像在睿宗的心头拨亮了一盏灯,他忽然觉得心中一片通明:“对啊,这可是个好主意。婉儿姑娘,谢谢你,我李旦今生今世,不会忘了你的大恩大德。”
睿宗命幕宾连夜拟表,说自己如何德鲜才寡,不堪大任,恭请母后为江山社稷,黎庶百姓计,早正大位。并恳请太后赐自己武姓。至于当东宫太子之事,他没敢提。选谁当太子,那是太后的事,自己怎能冒失开口呢?
第二天早朝,睿宗呈上了劝进表。武太后看过之后,把它放在了一边,没有说话。
她仍然保持沉默。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决不能太过仓促,她必须端足架子,耐心地等待着臣僚们的“三请”。
九月五日,武承嗣联络所有的朝臣,再一次联名上表,列举了大量冠冕堂皇而又令人信服的理由,敦请老太后称帝。其中一段写道:“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右台梧桐树之上,久之,飞东南去,乃赤雀数万集朝堂。”
这可是千年不遇的祥瑞。凤凰入宫,赤雀翔集,自古以来哪朝哪代曾出现过?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这不明摆着是上苍降下的“女主当昌”的吉兆吗?
是真是假不用管他,“三人成虎”,何况是上百名朝廷大臣说的,百姓们自会信以为真。
既然天意如此,朕也就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以顺天应时了。
于是老太后颁诏,“应皇帝及群臣之请”,正大位以做万民之主。天授元年九月九日,适逢重阳佳节。秋高气爽,金风飒飒。天空湛蓝澄碧如同大海,几朵雪白的云团像数面风帆,在静谧的海面上随意游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天际露出了欣喜的笑脸,向大地万物播散挥洒着令人陶醉的温暖。
六十七岁的武太后头戴皇冠,身着龙袍,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左有睿宗皇上,右有上官婉儿,在几位宰执大臣的陪同下,健步登上了洛阳宫的则天门城楼。
睿宗皇上手捧传国玉玺,缓步走到母后面前,双膝跪地,两手半举过头顶,将玉玺恭呈武太后。然后,率领诸位宰相们对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武太后行三拜九叩大礼,口中喊道:“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肃立于则天门外广场上的王公大臣、各州刺史和数万名民众霎那间跪了一片,“皇上万岁、万万岁”的吼声山呼海啸,直逼云霄。
武太后慢慢地站起身来,跨前一步,庄严地向文武百官,向天下子民宣布:从今天开始,改唐为周,大周皇朝诞生了。改元为天授元年。自己应万民之请,即登大宝之位,称“神圣皇帝”。改睿宗为嗣皇帝,赐姓武氏,以睿宗的太子为皇太孙。
则天门城楼外的广场上,再一次腾起了山呼雷鸣般的呼喊声:“大周朝万岁”!“神圣皇帝万岁,万万岁!”
听着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这位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微笑着,看起来仍是那么平静而又安祥。
但是,此时此刻,她的心里却正在滚动着飙风迅雷、狂涛巨浪。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时刻,一个可以使人激动的发狂的时刻。
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自己披荆斩棘,出生入死,玩命般地拼斗了五十余年。这五十年,充满了厮斗、阴谋、明枪、暗箭、圈套、陷阱、血腥杀戮,但自己终于走过来了,或者说挺过来了。从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到神圣皇帝,一步一个脚印,甚至是一步一个血印,终于攀上了神州大地政治权力的最高峰,达到了自己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
从此以后,朝堂上挡在自己面前几十年的那张翠帘可以撤走了,自己可以堂而皇之地向满朝文武,向天下臣民发号施令了。可以淋漓尽致地不受任何约束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了,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治理改造这个国家了。
几十年前,长安市井中流传着的,那本险些要了自己生命的《密记》说的不错:“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
这是天意,是任何人也无法逆转的,连英武神纵的太宗皇帝也无可奈何的天意!
曾几何时,徐敬业举兵造反时,那位名动华夏的大诗人、大才子骆宾王在《讨武曌檄》的最后,曾声嘶力竭地向苍天发问:“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此时此刻可以大声回答了:“今日之域中,乃武曌之天下!”
从今以后,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四海九州,谁人比肩?
盛况空前的登基大典结束了,在激动之余,新皇上并不敢有半点懈怠,还有许多急需办理的大事等待着她。为了巩固易姓革命的成果和新皇朝的根基,她重新确定,以神京洛阳为大周国都,以长安为西京副都;除唐宗室属籍。改置社稷,按照天子七庙的宗法制度,在神都正式立武氏七庙为太庙,其余四庙“皆闭不享”。
据说,周平王少子出生时,手上有个“武”字,遂称“武”氏,因此,女皇便尊周平王的少子为祖,把西周文王姬昌尊为始祖文皇帝。
至此,老百姓们才终于明白了,这位女皇帝所以改国号为周,并不是因为傅游艺的上表,也不仅仅因为她父亲武士彟曾经被高宗皇上封爵为周国公。更为主要的是,她要把自己与千余年前的西周君王们联为同宗,使武姓更加荣崇尊贵,这皇帝便当得愈加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接下来,便是大封功臣,这是任何一个新皇朝诞生之后所必不可少的一项举措。
首先得益的自然是武氏子孙。武承嗣封为魏王,武三思封梁王,武攸宁封建昌王。其他远房侄子如武攸归、武攸暨,武重规等十几人皆封郡王,诸姑姊妹皆封长公主。
其次是武姓以外,那些“潜劝太后革命”有功诸臣。
女皇的姑表弟宗秦客首选“新字”,为赞翊之首,封为内史,为首辅宰相。
给事中傅游艺带头上表劝进,功不可没,官封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跻身宰相班列。其兄傅神童也跟着沾光,一下子擢升为冬官尚书,兄弟并获荣宠。
其他如宰相岑长倩、右玉钤大将军张虔勖、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劫、侍御史来子殉等,皆因襄赞有功,被赐以新朝国姓“武氏”。
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武则天下诏大赦天下,始用周正,改元载初,以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历代都使用夏正,所谓夏正就是夏历,即夏朝流行的历法。而周正,亦即周历,也就是周朝使用的历法。夏历建寅,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建子,则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随之不同。
武则天为什么下诏改变沿用了近千年的历法?原因不言而明,那就是用周历的周朝,乃武氏的祖先。夏历改周历,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天下本来是武氏的,我武氏马上就要复兴周朝了。
更改历法,当然引起天下一片混乱,用了多少辈子的老皇历一下子变得不名一文。老百姓闹不清何时是春,何时是夏,何时是秋,何时是冬,何时过年,何时下种,何时收获,人人稀里糊涂。载初元年正月一日,武则天大享万象神宫,服兖冕,晋大圭,执镇圭为初献。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舜、禹、成汤之后为三恪,周、隋之嗣同列国。
凤阁侍郎河东人宗秦客,改造“天”、“地”等十七字以献。
相传汉字是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汉字的构造历来有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宗秦客也不例外,如一忠的“恿”为臣,一生的“生”为人,千千万万的“季”为年等。
其中“望”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会意造出的字,也有错会其意的时候。比如“国”字,宗秦客开始秉承武则天的意思,造成“圆”字,意思是“口”中安“武”以镇之。但字刚推行,没有一月,有人上书说,“武”字关在“口”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武则天大吃一惊,慌忙下令追回前道诏书,改“口”内安“八方”,以“圊”为“国”字。经此一改,武则天才松了一口气。
启用了新字,武则天又将“诏”改为“制”,原因是“诏”与“曌”音近。新字的推行,首先从朝廷开始,然后派快马传递到全国各地。诏令天下,无论是制敕公文,奏书,报告,以及其他文字的东西,从落款到行文,都要毫无错误地使用新字,不允许有一丁点儿差错。
乙未,司刑少卿周兴奏除唐亲属籍。
春一月,戊子,在李唐宗室王公被清洗出朝廷之日,武则天大封诸武。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儿子,和武则天最为亲近,被迁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兼知内史事。
武三思是武元庆的儿子,也算武则天的亲侄子,由右卫将军累进夏官(兵部)尚书、春官(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
武则天姑妈的儿子、表兄宗秦客因改造新字有功,被擢升为凤阁侍郎。其二弟楚客、三弟晋卿亦被重用。
环视偌大的朝堂,几乎有一半是武家的人。但武家毕竟就那么几个人,天下的官还要有外姓人当。但唐家老臣,新朝不取,李氏宗室及一些追随者被酷吏整死后,朝廷的各个部门、各级官府急需大量的官员。选用才俊成了当务之急。
载初元年(689)二月十九日,经吏部考试初选的数百名贡人,齐聚洛阳殿,参加太后武则天亲自主持的殿试。此前历朝历代,大都推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即以门第为考校官员的主要标准。
以文章诗赋取士,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它使一大批卓有才华的寒门之士得以文章显达。自武则天朝往后,涌现了一大批通过科举而走上政坛的贤臣和一大批文坛巨擘,如姚崇、宋璩、张九龄、陈子昂等。此次考试,还有一个重要的发明,即糊名制度,考试时把考生的名字糊住,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贪官污吏作弊。直到如今,糊名制仍应用到各类考试中。
开除唐宗室,任用诸武,夏历改周历,文字改革,殿试选拔干部,这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就是要向众人宣示,人间要改朝换代了,一个新的皇帝就要诞生了。
在新皇帝诞生之前,光有一些改革措施还不行。新皇帝尤其是女皇帝面世,还需要有神明的支持,还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取得民众的认可。儒家语“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女人当政在人们的脑海中没有合法性。武则天要平平安安地顺利登基,还需要在自己的头顶上安放一个神秘的光环,让小老百姓们在潜移默化中向自己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