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诸葛亮驳斥与东吴绝交的错误主张的一段议论。公元二二九年(蜀建兴七年),孙权称帝。对此,有人认为承认孙权称帝,有损于蜀汉的正统地位,同时认为东吴不能协力抗曹,因此主张与吴绝交。诸葛亮从统一全国的长远利益着眼,坚持联吴抗曹的一贯主张,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深刻地分析了同东吴断交的危险性和继续联吴的必要性。
【原文】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②,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③,求掎角之援也④。今若加显绝⑤,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⑥,须并其土⑦,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⑧,未可一朝定也粤⑨。顿兵相持,坐而须老⑩,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太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注释】
①绝:断绝。盟好:同盟友好。议:议论。
②僭:超越本分。逆:叛逆。
③略:忽略。这里作暂时不追究解。衅(xìn信):争端,挑衅。衅情,指挑衅的行为。
④掎(jǐ几)角:意思是前后牵制夹击敌人。求掎角之援:求得东吴的援助,是为了协力对付魏国。这里体现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思想。
⑤显:明显,这里作公开解。显绝:公开绝交。
⑥角(jué决):斗争。用刀:较量武力。
⑦并:兼并,其土:指东吴国土。
⑧缉穆(jí mù及牧):和睦。
⑨朝(zhāo招):早晨。定:平定。
须:等待。老,长时间,困倦。坐而须老:坐等头发白。
算:计划。非算之上者:不是很好的计划。
孝文:西汉文帝刘恒。卑辞:卑屈的词句。公元一七四年刘恒为了与匈奴和亲,用过分谦逊的词句向匈奴奴隶主贵族头子单于写信。匈奴:当时我国北方的一个奴隶制军事政权,拥有几十万骑兵,是北方的一霸。
优:优厚。先帝优与吴盟:刘备用优厚条件与吴国结盟。公元二一五年(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攻取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统兵五万下公安,命关羽入益阳。吴蜀即将开战,曹操却在那时攻取汉中,严重威胁益州。刘备为了抗击曹兵,就把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割归孙权,与东吴重新和好。
应权通变: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而制定相适应的策略。
弘思:弘大的谋略,深思远虑。远益:长远利益。
忿(fèn奋):愤怒。
议者,议论的人。这里指主张与吴绝交的人。咸:都。鼎足: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有三足,这里比喻三方并立。
志望:志向和愿望。
无上岸之情:当时魏吴以长江为界,这里指孙权没有渡江攻魏的打算。
侔(móu谋 ):齐,相等。智力不侔:愿望和力量不相称。
致讨:指蜀国出兵攻打魏国。
彼:这里指东吴。其地:指魏国领土。后规:然后再作打算。
略民广境:指吴国乘蜀魏战争的时机,夺取魏国的劳力和财物,扩大自己的领土。
河:黄河。河南之众:指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
【译文】
孙权称中的野心由来已久了,我国所以没有追究他的挑衅行为,是为了求得他的援助,前后牵制夹击敌人。现在如果公开与东吴断绝友好关系,它必然十分仇视我们,那么,就应当移兵东伐,同他较量,等平定吴国之后,才谈得上进攻,中原的事。孙权手下有才干的人还多,将相之间团结和睦,(同他较量)只能一朝一夕决定胜负。长期屯兵相持,就会使曹魏得计,不是上策。过去孝文帝同匈奴和亲,先帝以优厚条件与东吴联盟,都是适应客观形势,考虑长远利益而制定的策略,同那些目光短浅,发泄私愤的人不一样。现在有人认为孙权利于三国鼎立,不能同我们齐心并力,况且愿望已经满足,没有渡江攻魏的打算,考察这类说法,都是似是而非的。为什么呢?孙权是愿望大而力量不足,所以只能隔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好比魏国不能渡过汉水,都不是力量雄厚而有利不取啊。一旦我们大军讨伐魏国,东吴如采取上策,扰会同时出兵分割魏国领土,再图后计,其次也会乘机取利,骚扰魏国边境,向国内显示武力。总之,他是会有行动的。即使他端坐不动,只要跟我们和好,我们北伐时,就没有东顾之忧,而魏国黄河以南的军队(为了防御美国)却不能全部调往西边,这样,对我们的好处也就很大了。所以,孙权称帝的罪行,不宜于公开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