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②。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猶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③。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盘庚敩于民④,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王命众,悉至于庭。王若曰:
“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⑤,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⑥,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⑦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⑧。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⑨,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民⑩,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老〕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
【注释】
①孔疏引郑玄的话说:“盘庚,汤十世孙,祖乙之曾孙。”这是说得很准确的。殷商王室世次,出土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不误。拙著《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根据有关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专家研究成果,开列殷王世系表,可供查阅。“盘庚”的盘,《释文》已指出“本又作般”。
②首句“盘庚迁于殷”,杨遇夫先生以为“乃计谋决迁后之辞,非已迁之辞也”。“慼”,周秉钧先生依《说文》作戚,说是“贵戚大臣”,当从之。依《尔雅·释诂》,这里“刘”是“杀”的意思,郭注引《书·君奭》“咸刘厥敌”为证。《诗·周颂·武》毛传:“刘,杀。”也是一个证据。《盘庚》“无尽刘”的“刘”,也可以作“杀”讲,不必解说为“伤害”。如果都杀了,那还了得?所以说“无尽刘”。
③伪孔传:“汤迁亳,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我往居亳,凡五徙国都。”《释文》引马融注:“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按:既然其时盘庚尚未迁亳,两相比较,自当以马季长说近是。杨遇夫先生解释“五邦”,说祖乙耿圮迁庇,南庚迁奄,而商丘、亳不计在内,其根据是《古本竹书纪年》,更为妥当。
④敩(xiào,音与“笑”同),伪孔传:“教也。教人使用汝在位之命,用常故事正其法度。”孔疏引《文王世子》为证,可见伪孔传这里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所谓“教人”,就是教民。
⑤伪孔传:“谋退汝违上之心。”是训“猷”为“谋”,“黜”为“退”。蔡传:“谋去汝之私心也。”意思相近。⑥聒(guō,音同“郭”):声音嘈杂而讨厌。伪孔传:“聒聒,无知之貌。”孔疏:“郑玄云:‘聒读如聒耳之聒。聒聒,难告之貌。’王肃云:‘聒聒“拒善自用之意也。’此传以‘聒聒’为无知之貌,以‘聒聒’是多言乱人之意也。”按:“无知之貌”,“难告之貌”,前者指其肤浅,后者斥其拒善自用,而于“聒聒”之本意毕竟隔了一层。蔡传解释为“不和吉言于百姓,哓哓多言”,比郑王说法较为接近本意。
⑦王伯申《经传释词》卷十:“丕乃,犹言于是也。传解为‘大乃敢言’,则文不成义。”杨遇夫先生《词诠》卷一引用了王伯申这个说法。周秉钧先生《尚书易解》、《白话尚书》、《尚书注译》都采用“丕乃犹言于是”这个说法,而于《盘庚上》之注译仅仅引《词诠》为证,实有不妥。杨遇夫先生自己并未掠王氏之功为己有。我们在这里特为揭出,想来不至于引起周先生与太老师杨先生在天之灵不满吧。
⑧“乃不畏戎毒于远迩”以下:“乃”在这里有“竟然”的意思,表示语意转折。伪孔传:“戎,大。昏,强。越,于也。言不欲徙,则是不畏大毒于远近,如怠惰之农苟自安逸,不强作劳于田亩,则黍稷无所有。”《释文》指出“昏,强”之训出《尔雅》。孔疏则指出“戎,大;昏,强;越,于”皆《释诂》文。《释文》又说:“越,本又作粤,音曰,于也。”可见这个“越”被视为发语词。有将“越其”解释为“于是就”者,亦通。
⑨“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伪孔传:“责公卿不能和喻百官,是自生毒害。”孔疏:“此篇上下皆言‘民’,此独云‘百姓’,则知‘百姓’是百官也。百姓既是百官,‘和吉言’者又在百官之上,知此经是责公卿不能和喻善言于百官,使之乐迁也。不和百官,必将遇祸,是公卿自生毒害。”按:伪孔传将“百姓”解释为“百官”,孔疏说明这里“百姓”训为“百官”的理由,都是对的。这里“百姓”不是当时的“民”,不是现在常说的与当时“民”相当的“老百姓”。
⑩《释文》:“相,息亮反,马云:‘视也。”’用现代汉语来说,这个“相”读xiàng(音与“向”同),看的意思。这里“时”与“是”通。(xiǎn,音义与“险”同),《说文》:“,诐也。利于上,佞人也。”段注:“盖险之字误。诐同颇。”按:《说文·心部》引“相时恩民”句,而与意思不同。又,相时民,与《诗·小弁》“相彼投兔”,《诗·四月》“相彼泉水”,《周颂·雍》“相维辟公”句式相同。
“自作弗靖”,王氏父子说:“靖,善也。言是汝自作善所致也。”按:“自作弗靖”,实即《礼记·缁衣》、《孟子·离娄》、《孟子·公孙丑》援引的《太甲》“自作孽”之意。
伪孔传:“选,数也。言我世世数汝功勤,不掩蔽汝善。”孔疏:“《释诂》云:‘算,数也。’舍人曰:‘释数之曰算。选即算也,故训为数。经言世世数汝功劳,是从先王至己常行此事……”按:这里“数”读shǔ,音与“黍”同,计算的意思,是动词。
伪孔传:“古者天子录功臣配食于庙,大享烝尝也,所以不掩汝善。”按:孔疏引《周官·大宗伯》说对于人鬼的祭祀叫做“享”,而天子祭宗庙是对于先王之祭,叫“大享”;又引《周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证明功臣有配食之例。伪孔传与孔疏的解说是对的。
这个“志”,伪孔传说是“准志”。也就是现在说的“目标”、“目的”,“有的放矢”的“的”,靶子。
孔疏引郑云:“老弱皆轻忽之意也。”王鸣盛《尚书后案》:老与弱对,侮与孤对,成人与有幼对。王伯申说:“当以弱孤连读,言以为孤弱而轻忽之也。”是“老侮”也应该连读。这里“有幼”是“弱孤”的宾语,“成人”是“老侮”的宾语。《唐石经》作“汝无老侮成人”是对的。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阮元等《校勘记》说与王伯申同。
俞曲园先生认为这个“死”字对下文“善”字言,即作“恶”字用。“死”为可恶之物,伐恶彰善,意本甚明。(见俞氏《达斋书说》)今从之。
《国语·周语上》记录内史过向周襄王说的话,引《盘庚》的句子:“国之臧,则惟女众。国之不臧,则惟余一人,是有逸罚。”韦注:“臧,善也。国俗之善,则惟女众,归功于下也。逸,过也。罚,犹罪也。国俗之不善,则惟余一人,是我有过也。言其罪当在我也。”我们读到的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尚书·盘庚》,有与《周语》引文相对应的音同义通的异文。周秉钧先生引用韦注解说《盘庚》这些句子,十分恰当。《汤诰》说:“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与《盘庚上》这些话有相通的意思。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贪功诿过,不敢负责,不肯吃一点亏,唯私利是图,终究得不到群众拥戴。
“恭尔事,齐乃位”,“恭”“齐”义近,与现在说的“敬业”、“忠于职守”相当。“度乃口”,这个“度”是制度(作动词用)、节度、节制的意思。度乃口,管住你的口,不要乱开口说话。又,“度”可以是“”之渻,《说文》:“闭也。”江声《尚书集注音疏》早就指出“度当为”。周秉钧先生也这样解释过。
【译文】
盘庚准备迁都于殷。臣民都不愿意住在新邑,于是盘庚便把那些贵戚近臣全都叫来并和他们一起去向臣民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说:“我把你们带到这里来,变更了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这里,这是重视我的臣民生命,不使你们完全遭到杀害。假如大家不能互相支持而求得生存,就是研究了占卜的结果又将如何呢?按照先王的制度,必须恭敬地顺从天的命令,因此他们不敢永久居住在一个地方。由于不永久居住在一个地方,因此从立国到现在,已经迁徙五次了。如果现在不去继承先王的遗志,不了解上天的意志,那还谈什么继承先王的事业呢?譬如那被伐倒的树木,干枯的地方可以冒出新芽,砍伐剩下的地方也可以冒出新芽,上天本来要使我们的生命在这新邑里绵延下去,要我们在这里继续复兴先王的伟大事业,安定四方。”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
于是告诫大臣说:“我所规诫小民的语言,无论是谁都不许隐瞒下来!”于是王命令众人到朝廷上来。
王说:“你们来!我要告诫你们,教训你们,为的是要去掉你们的私心,使你们不致倨傲放肆而又追求安逸。从前我们的先王,也总是考虑任用世家旧臣,和他们共同管理政事的。先王向群臣发布政令,群臣都不敢隐匿先王的意旨而不下达,因此先王对那些臣子们非常看重。大臣们不敢说越轨的话,因而人民的行动都大有变化。现在你们大嚷大叫编造出一些邪恶浮夸的话来,蛊惑人心。我真不知道你们所要争辩的是什么!
“我根据先王的法度办事,我没有失德之处,只是你们隐瞒了我的政令,不把我的政令下达给每一个人。我的威严好像热火一样旺盛,只是没对你们发出这种威严,便使得你们任意放肆起来。譬如只有把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理而不至于紊乱;譬如农夫,只有尽力耕作,才会有秋天的收获。假如你们能够除去私心,把真实的好意留给人民,和你们的亲戚朋友,那么,你们不就有资格说出你们满意的话来,说你们一向是积德的吗?
“你们不怕你们的浮言会大大地毒害远近的臣民,而心安理得地做个怠惰的人,不努力做劳苦的事,不在田中种庄稼,这样便不会获得黍稷一类的谷物了。
“你们不把我的善言向百姓宣布,这是你们咎由自取。你们所做的坏事已经败露,这样会害了你们。你们既然引导人民做了坏事,痛苦也当然应该由你们来承担,到了那时你们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你们看,一般小民还顾及我所规诫的话,恐怕嘴里说错了话,何况我操纵着你们的生杀之权呢?你们有话为什么不事先来告诉我,竟用浮言去蛊惑人心呢?人心是容易蛊惑的,这好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起来,连接近都无法接近,还能够扑灭吗?这种情形是你们做了许多坏事造成的,不是我的过错。
“迟任曾经说过:‘用人应该专用世家旧臣,不能像使用器具一样,不用旧的而用新的。’过去我的先王和你们的前辈,大家在一起过着安乐和勤劳的生活,我怎能对你们动用非分的刑罚呢?如果你们能够把你们祖先世代的勤劳传统继承下来,我决不会埋没你们的美德。“现在我要大祭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一同跟着受祭,你们作善受福,作恶受灾,都由先王和你们的祖先来处置,我也不敢动用非分的刑罚和赏赐。
“我告诉你们行事的困难,就像射箭,必须中的,才算恰到好处。你们不许轻慢上年纪的人,也不许藐视年少的人,你们要各自长久地居住在新居,勤奋地使出你们的力量。或行或止,听我一人决定,无论亲疏都一律对待,以刑罚惩其罪行,以爵禄赏赐、表彰其善行。国家治理好了,是你们大家的功劳;治理得不好,是我一人的过失。
你们应当把我的话互相转告:从今以后,你们应该努力做好分内的事,不许到处乱说。否则,惩罚就会用到你们身上,到那时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