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僧籍三年一造。政府既然掌管僧尼的簿籍,就必然要发给已登记的僧尼一张凭证,以资查考,这便是“度牒”。度牒制度始于何时,还是很难确定年代。在北魏时,僧人赴各地旅行,须要各地政府的证明文件。也就是临时通行证。唐神龙二年(706)规定天下行者和童子须要考试经义,无有疑滞,方得度之为僧。当时主要是考《法华经》。但是有权势的人纳贿卖度,用钱三万,便度为僧尼。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为了筹集军费,用宰相裴冕的计划,由政府指定大德传比丘戒,凡纳钱一百缗者与度牒剃度,这是政府度牒收费之始,《大宋僧史略祠部牒》说:“唐祠部牒皆绫素、锦素、钿轴、盖纶诰也,非官何谓。”这说明唐代对于度牒是很重视的。等同于官吏的任命状。肃宗乾元元年(758)又规定考试制度,凡白衣能诵经五纸者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德宗建中三年(782)敕令天下僧尼身死及还俗的,其度牒应由三纲即日陈送本县,由县令按月申送至州,汇总申报中央,与符诰一同注毁。
三、佛事
1、功课
僧众每日修行有主要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经行(在林间来往徘徊)。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僧尼轨范三例:一是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是常日六时行道(日三时、夜三时),饮食唱时之法;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殿: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心经》“十小咒”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歌赞。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果,事忙时可以只念后一堂。有的寺院平日只念功课,在节日念两堂一堂功课。《楞严咒》有息灾之功用,《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法门。至于“十小咒”为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2、《消灾吉祥神咒》3、《功德宝山神咒》4、《佛母准提神咒》5、《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6、《药师灌顶真言》7、《观音灵感真言》8,《七佛灭罪真言》9、《往生净土真言》10、《天女吉祥真言》。
依真言宗的规则,凡持诵真言,必须依照仪轨,如法持诵,方有成就。这样集合众多真言,各念一遍,只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而己。
晚殿有三堂功课,就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八十八佛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和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是可以灭罪的。蒙山施食是于每日中午的斋食,取出少许饭粒,到晚间按照《蒙山施食仪》念诵,施给饿鬼的。晚殿的三堂功课,在一般寺院中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却是每日要举行的。
除了早晚二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至于晚餐,因为佛原则制定午后不得进食,现在虽因健康和习惯不得不吃,所以不须念供。
2、节日
根据佛所制定的戒律,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三十日)两日共集一处,共诵《戒本》以自我捡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如有违犯,便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这一行事为“布萨”,义是长养,可以断恶长善。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应当定居于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这叫安居、或结夏,坐腊。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日,僧众仍应集合一堂,任凭他人对自己捡举一切所犯轻重不如法事,从而忏悔,这叫“自恣”。经过自恣,受戒的年龄算增长一岁或一腊。这是计算戒腊的日期,所以坐夏也叫坐腊。
在一年当中,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日——自恣日。这两天叫“佛欢喜日”。在佛诞节要举行“浴佛法会”,就是大殿用一小盆供奉太子像(即释迦牟尼诞生像)。金寺僧众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淋浴太子像,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传说,太子初诞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成道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是四月十五日算起,经四十九天,到六月初四为佛初转法轮日。教徒此日应到寺院施绕佛塔。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至兜率天安居,为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天降节”,各寺要举行纪念仪式。
七月十五日要举行“盂兰盆会”以超荐历代祖先。据《佛说盂兰盆经》说: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连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得以解脱。在中国梁武帝后才在民间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盂兰是梵语、义是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唐时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以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采用道家以七月十五为中元的传说,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寺僧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纸船、并有纸剪之鬼卒等)。这都是民间习俗。
据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成道、涅盘同是四月八日。但汉地习惯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腊月初八作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为佛涅盘日。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其他三日也要在寺院中举行简单的纪念仪式。特别是腊八日,煮腊八粥以供众,已成为民间普通习俗。
除此,汉地各寺院还流传一些不见于经典的诸佛、菩萨诞日的纪念仪式。如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诞日,三月十六是准提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日,九月三十是药师佛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日,特别是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
3、打七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佛教徒修行不可缺少的功课,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修行。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忏悔罪过的仪则;一类是依五悔法门,修习止观的行法。
忏侮罪过的仪则,就是读诵诸般经典,以诵经功德消灭罪愆。现在所通行的有《梁皇忏》《万佛名忏》《水忏》《孳悲道场忏法》……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所谓“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其程序是: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天台宗制定忏仪的主要目的,是借礼敬,赞叹、忏悔以安定心思,然后从诵经,坐禅两方面正观实相,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达证悟。但后世只注重礼拜,忏悔。
在禅宗和净土宗盛行以后,禅宗以直接参究心性的本源为要务、诵土宗以专心念佛愿求往生为目的,于是二宗的主要修行仪式,不是礼拜忏法,而是于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饮食睡眠外,专心参究,或专心持名。这叫做“打七”;或者分为“打禅七”与“打净七”。在禅宗寺院中,每年冬季都要举行一七(一个七日)乃至十七(十个七日)的“打七”活动。
4、水陆法会
法界对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相传是梁武帝因梦中得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的指教,亲自的。现在通行的水陆法会分内坛、外坛。内坛依照仪文行事,外坛修《梁皇忏》及诵诸经。
水陆法会的盛行是宋代开始的,例如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宋氏设水陆道场,撰水陆法赞十六篇,因称眉山水陆。南宋时史诰路过金山,闻水陆法会之盛,特施给四时东湖月坡山田一百亩,专供修建水陆之费。乾道九年(1173)月坡山创建殿宇,四时启建水陆大斋,史浩亲撰疏辞,作《仪文》四卷。《元史》卷二十八说、英宗至治三年(1323)制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明洪武元年、二年(1368、1369)两次于蒋山禅寺水陆法会升座《法语》,正是受明太祖敕旨举行的。可见元明时对水陆佛事甚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