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这一章的重点,在超越“有、无”两个开头。学佛人要能真念、真行、真言、真修,才能突破这两项执著。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陀说我的法“念无念念”。前一个“念”字是真净常念,是说学佛要脚踏实地、真心恒常无间断地学。有些学佛的人上了讲堂或课诵时,才生起“我来听法”、“我来念佛”的念头,这是有间断的念,不是恒常的、真正的念。我们要培养的是真净本分的常念之念。
佛陀的教法,教弟子们始终都能守好一念,于日常生活中,进退如仪,培养怡然的修行态度,而不是只在特殊场合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是“有念”。
我们若能真诚地念佛,将佛法与心会合,就不会有前念、后念之分,而能时时刻刻都在“净念”中,达到“念无念念、念而无念”的境界。
不过,一般学佛者不是执著于有,便是执著于无。执“有”者,心中总是存着“每天一定要做多少功课、读多少经”的念头;而执“无”者则认为,心外无佛,何必再念佛?
“念佛”,其实是下功夫除去心中的污染,通过比较——为什么佛陀有圆满的“德”,而我却没有,因此必须发心立愿,念佛心、学佛行,这才是念佛真正的目的。当心镜磨亮之后,即得念而无念的境界。
譬如进入一处黑暗的地方时,必须点灯才能看清里面的景物;但是火点着了以后,眼睛不要执著于“火”,否则将只看见火而看不清被照亮的景物。
而后两字“念念”就不同了,是有计着的、虚妄的念。有的人以为:只要不停地念佛,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却忽略了《阿弥陀经》中有一句话:“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了解在念佛的同时,就要去实行大善根的因缘。若能福慧双修,才能达到“念而无念”。如果只是执著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念而念念”了。其实,我们时时刻刻念佛,是希望将凡夫的人格化为佛格。
了解“念”的意涵之后,“行、言、修”这三项的意思也同样推测可知“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是说修行要真修,修到真正体证佛法的真谛,能应用俗谛来度人。亦即能真正脚踏实地去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执著于表相。若能如此,自然在语默动静中,能时时与道相契,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修行的气氛中。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我们如果能领悟会道,真谛自然会现前,而能彻悟一切人事物的道理;反之,就像堕入一片浓雾中,将会离道越来越远,终至背道而行。
听法是以耳闻、以音声入心,但不可执声为道。若执著在言语中,道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远。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言语说得透彻的,因为佛法的道理很圆融,听在十个人的耳里,可能有十种不同的见解,因此不可执著于固定的说法方式。
又如走钢索的人,虽然他告诉我们平衡的方法,但是说归说、听归听,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立刻学会这项本领,一定要下苦功夫熟悉方法并且时时苦练,之后走在钢索上即能去来自如。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我们的本性自由自在,不受世间任何事物所局限,但若稍微沾上“有”、“无”的执著,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正如我们常说的学佛要闻、思、修,如果只是口中念佛,而不深思念佛谛理,与学佛的方向,就有“差之毫厘,失之须臾”的遗憾。所以,一点也不能有误差。
唯有“念而无念”,不断地“行无行行”,而且言语诚实,才能达到“言无言言”,这样才是真修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