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这句是说学佛的人,不可有分别心。凡是佛陀所说的教法,都应当信顺、用心去研究。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就像吃蜜,不论杯中或杯缘的蜜都一样的甜;佛陀的教法也是一样。佛陀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他的教法适合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在浅显的道理中,包含着很深的义理;而高深的道理,也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很普遍的教法。因此,不仅智识浅的人能了解、欢喜信受,智识高的人也能真心地信顺,这就是佛法的圆融与价值。只要我们好好去运用,就能契理契机。
以前我曾经说过,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
曾有一位八岁的小孩来精舍小住,他在一本佛教故事书中读到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功德水”后,就常常吵着要人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平时,这个孩子饭吃得很快,但是只要妈妈在场,就吃得慢吞吞的。有一天妈妈来看他时,顺便留下来一道用餐。在我吃完饭时,这孩子还剩下半碗饭。一看到我起身准备离开,他便赶紧拿起桌上的茶水倒在碗里搅一搅,稀里哗啦很快就吃完了,还告诉妈妈:“这就是八功德水!”这个比喻十分贴切,也是一种禅机。孩子只是看见书上写的“八功德水”,就时时放在心中,这时忽然说了出来,是不是很契合呢!
所以,佛法就是这样,在大人听起来具有很深的禅机,然而孩子拿来应用却是很浅白的。“浅”的用得好,就是“深”;“深”的只要愿意用,也不会很困难。
经文中佛陀这段教诲,是要我们不可轻视教法、分别法的深浅。只要适合自己的根机,就是有用的法;如果不合根机,即使是圆教或顿教,对他也毫无助益,就像没有牙齿却要咬很硬的糖果一般。所以,不论任何教法,只要应机,再善加运用,都能获益匪浅。
佛陀的言教,不出权与实二法。“权”是方便,“实”则是直指明心见性的教法。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为了使众生能够真正彻悟、了解真谛的道理。
因为众生自无始以来,受到世间迷情所遮蔽。因此,佛陀不得不用权巧譬喻的方式来引导众生。就像前一章提到的那位国王,如果那位祖师是用“直指明心见性”的方法,国王就无法了解。所以,他只好用事实来证明,这就是“权”,也就是“方便法”。
佛陀的教育也是这样,由于直接讲高深的道理,很多人会无法接受,所以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世间种种事物的道理,这就是“以事得理”。实就是理,权就是事,用“事”来比喻,让我们了解其中的道理。
但是,若一味地用方便法来教导也不行。所以,等众生能够分辨善恶事相后,佛陀又进一步“开权显实”——拨开方便法,显扬真实法,让我们了解“人人都具有佛性”这个真理。
《法华经》中曾提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生在人间”,什么因缘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开启众生的心门,使众生获得安乐。因为众生的心门一向紧闭着,里面既黑暗又污秽。佛陀为了去除众生心地的黑暗,所以苦口婆心地说法,让众生能够觉悟,并引导众生脚踏实地躬身力行,进入佛法真正的教门。
佛陀观机逗教,不出下面四种方法——四悉檀,悉檀意译是“普施”之意。
(一)世界悉檀——佛陀既然化迹于人间,为了随顺众生的观念而讲种种世人能够欢喜接受的法、投众生所喜好,劝人为善,令人得世间正智。
(二)各各为人悉檀——众生有种种的根机,佛陀为了随顺众生的根机,而分别施以教法,使对方能够领受奉行。
(三)对治悉檀——众生的心理,有三种大病——贪、瞋、痴。佛陀为贪心的众生讲布施功德,以布施来对治贪欲;若有瞋恚心,佛陀就为他讲慈悲、忍辱有很大的功德;佛陀为痴念重众生讲因缘聚散、精进智慧的功德。这就是对治悉檀。
(四)第一义悉檀——这是实教,也称圆教,佛陀直接讲述实相之理,引导众生入佛境界的教法。
总之,学佛不可轻视法是大或小、是顿或渐;不论什么教法,只要契合,都要好好专心一意地推究。因为每一种教法都可以对治众生的心病,引导众生入门,所以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