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因为前一章经文中提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有些学佛者因而取“理”舍“事”、不肯实修,认为:既然佛性人人皆有,只要心不执著,业就除了,还需要修行吗?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人之所以必须“修行”,是因为我们的心地已经受到污染,所以要用“法”来擦拭,心地才能发光;若不擦、不拭,将永远透不出光明、永远处在黑暗中。纵使我们有成佛的本质,不修行仍然得不到法益。就像矿山所蕴含的金玉,如果没有经过探采、切磨,也无法显露本质的光明。因此,为了防止修行人的偏见、曲解,本章特意破除前一章执理废事的“自障碍”,教我们修学佛法要事理圆融。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须是男众的胡须。一般人大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貌,古代印度男人多数蓄须发,其中被装饰最多的就是头发,将大半时光耗在头发的梳理上,这无非是爱美的心与虚荣心,也是凡人“心结”的源头。
而学佛的人,必须争取时光,若是剃除须发,不但节省时间,也能去除污染:因为头发几天不洗就会气味难闻。所以,学佛的人要去除身的污染,首先要将虚荣的染着心去除;而出家众超越在家人之处,就是能将世间人最重视、最难去除的须发剃除,这也是难舍能舍、大勇猛心的表现。剃除须发后才可称为“沙门”,这是佛教一般修行人的标志。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既然起勇猛心现出家相,就应下决心修学正法和规则。人之所以会起无明惑、造业,不外乎由“欲”而起;而最大的贪欲就在财与色。所以修学佛法,首先必须去除心欲。
“乞求取足”,修行人仍必须有资生的物质来维持生命;但是不必为它过于辛劳,适中即可。佛在世时,出家人每天要外出托钵,不可囤积粮食;托满一钵的食物,吃饱、维持身体健康应没问题。因此,钵也叫“应量器”。修行人要知足,足够就好了。只要能延续生命,就能精进修学佛法。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闲云野鹤的生活,对出家人而言是很容易的事。佛在世时,为了去除人生的昏忙,制定比丘们日中一食,以解决维生的一餐——中饭,而且出家人生活很简单,只要一钵饭就饱了。一般人就不同了!他们之所以会忙忙碌碌、造业不断,也是为了食、睡、住;不但吃饭、应酬应接不暇,席开一桌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也照样吃,这就是“不应量”。过去的出家人住得也很简单,只要找到一棵树,在树下打坐,养精神就可以了;而现在的人住高楼大厦,又非常讲究内部装潢,但有的人仍不满足。
我们要警惕自己的心,洗除过去生的坏习惯,不要再有虚幻的追求;要少欲知足——食只求饱,住能安稳,安于无求无欲、淡泊清净的境界。心能平静就是道法;反之,便无法接受道法。心要能平静,首先要去除世俗的爱欲情染。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愚蔽就是愚痴染着,遮蔽本性而不得见道。
人的本性与佛一样,但是,为什么释尊已经“成佛”,而我们仍是“众生”呢?因为佛有“清净智”,而我们却有“愚蔽”。为什么会愚蔽呢?因为有爱欲。爱欲若能去除,愚昧、染着也能去除,这就能达到修学佛道的境界。
修行要自我庄重、爱惜自己的佛性,否则永远只是“众生”。纵然有起惑或染爱之心,也要很谨慎断除,不要再有错误行为的造作。如果任由爱欲心吞噬自己,愚蔽的业就会愈造愈重。
然而,要出家容易吗?日本有一位学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有位好乐布施的善人,非常护持佛法,经常供养出家众。有一天,他忽然因急病而昏迷不醒。在昏迷中,他感到自己的神识脱离了身体,轻飘飘地来到阎罗殿。阎王告诉他:“虽然你的阳寿已尽,不过,由于你在世间修了善业,所以还可以再回人间去做人。”他一听要再做人,就一直摇手说:“我不要再做人了。”阎王就说:“做人并不容易!一定要在世间做过善事才能投胎做人。你为什么不要呢?”善人就说:“做人固然很好,但却容易造业而堕入三恶道,所以我不要再做人。”
阎王说:“那让你生天好吗?”善人回答:“我也不要生天。因为天福享尽后,同样要堕落的。”阎王问:“那么你究竟要去哪里呢?”善人想了想说:“我想到人间做出家人。”阎王说:“出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在世间所做的善业,还不够资格出家。”于是善人又说:“既然要行大清净善业才能出家,我做不成大法师,那做个火头僧我也甘愿!”
阎王回答:“就算你只想在炉灶边做个烧柴、煮饭的火头僧,你所行的善业也不够呀!这样好了,让你再到人间做个百家富(一个人享有一百户人家的富足),你可以再继续行善而成为千家富!”
可是,这位善人仍觉得百家富、千家富不及一个火头僧,因此再三地请求阎王让他如愿。
佛法难闻今已闻,菩萨道难行,而我们现在已行在菩萨道上,要时时刻刻保持庄重、守住本分,爱惜本具的佛性,好好接受佛陀的教法,才能不辜负这么好的修学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