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说不行就不行!”这种粗暴态度是对孩子个性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力量越大,将来孩子的反抗力量也就越大。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尽可能按他合理的意愿办事,而不能以专制的态度去压制孩子。
不可做“专制型”父母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喜欢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讲话,孩子放学回家想看电视时,他们就很烦,老是给孩子下命令:“不要吵!”“把电视关上!”“写作业去!”……一会儿一个命令,搞得孩子乐趣全无。其实,父母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情,只是在显示自己的威严。但这样做就是专制,并不意味着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每件事都要过问和干涉,认为孩子越听话越好,这样过分地管教孩子恰恰会害了他。当孩子受到批评、指责时,他的辩解常被这样打断:“你不要辩解,没用!”“你又开始撒谎!”“闭上你的臭嘴!”……类似这些话几乎在很多家庭都能够听到。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很委屈、伤心,甚至是怨恨。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要对某事辩解,而时机又不合适时,有智慧的父母应该这样说:“你有辩解的权利,我一定会听你的解释,但我现在很忙,等我有时间咱们再慢慢谈,好吗?”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惊喜,他不但不再感到委屈、怨恨,反而会大增信心,并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妥的地方。
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遗憾的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大叫大吵非常常见。一旦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在批评中就会使用不恰当的用语,有时候孩子的回答也很难听。接着,父母便提高嗓门威胁孩子,或是采用高压的办法惩罚孩子,这样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方民和几个同学约好周六晚上都去杨景家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
吃过晚饭,方民向爸爸请示时,爸爸却大声地呵斥:“晚上还出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老实待着!”一旁的妈妈替方民解释说:“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
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还要和同学商量?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已经跟你们班主任研究定了,你好好念书,考高分就行了。”
说完,爸爸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是不像话!听着,这个家,我是一家之主,我说了算数!”
方民感到非常难过,不仅是因为爸爸的阻拦使他在同学面前失了约,还因为爸爸非常的专横武断。其实,他知道爸爸也很疼爱他,因为爸爸每次出差都会给他带礼物回来。可是,方民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的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很多时候,他心里有事时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说,免得又招爸爸的骂。
简单粗暴是一个人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人。孩子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很反感,尽管表面上可能“唯命是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很多父母也后悔莫及,但再遇到事依然是“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就好像老鼠见到猫,还谈什么沟通交流?
有的父母粗暴不仅表现在责骂上,还表现在动辄就施之以棍棒。有的孩子脾气倔强,宁肯让粗暴的父母打死,也不会吭一声,不愿意屈服于父母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而这种性格很可能会进一步激化性格暴躁的父母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狠的毒打。
有知识、有修养的父母应该知道,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比孩子的错误性质要严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启迪和教育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自然健康地成长与发展。粗暴专制地强迫孩子去做事,效果从来就很差。
郑刚是父母的骄傲,从小学到中学,门门功课都很优秀,而且英语、奥数等还拿过各种比赛的大奖。母亲一提儿子,就乐得合不上嘴。高中毕业后,郑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
这下,亲戚朋友都让郑刚的母亲传授教子经验,她说:“我的教子秘诀就是:家长要有威信,说话孩子才能听;只有让孩子听话,孩子才能按你的要求去做。”
可是,郑刚大学一年级结束时,母亲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郑刚的成绩很差,有5科成绩不及格,如果补考再不及格,就要退学。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儿子很聪明,怎么会有5科不及格呢?老师还说,郑刚经常缺课!对此,母亲也不愿意相信。
很快,母亲也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说了一些让母亲感觉莫名其妙的话:“我最近觉得自己开始长大了,我要决定自己的事情……”
妈妈立即坐火车赶到儿子的学校,当时是晚自习时间了。她在教学楼里没看见儿子的踪影。她给儿子打手机,问儿子去哪儿了。儿子说:“我在图书馆。”结果,妈妈在图书馆再次扑空。
这时,母亲看到儿子正与一个女生有说有笑地走进校园。她气坏了,儿子不仅撒谎,而且还瞒着家里谈恋爱。她立刻迎上去叫住了儿子,把儿子拉到路边说:“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你的成绩下降了那么多,是什么原因?”
郑刚半天没有说话,妈妈又说:“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别人从来都是羡慕你的成绩,你完全有能力学好大学的课程,可为什么会不及格呢?”郑刚面无表情地说:“是,我可以考好。但是我想退学。上大学没意思,我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
在母亲听来,这句话无异于晴天霹雳:“你怎么能这样?那么多人在羡慕你,你却不知道珍惜。你要退学,退学后你做什么去?你想没想过,你这样做,我的脸往哪儿放?”
郑刚说:“我不喜欢上这个专业,也不喜欢这大学,这都是你安排的,是你强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读文科,你说读理科好,我想考南方的大学,你说这个大学的牌子更硬。我再多说几句,你就拿出你最常说的话:小孩子懂什么,我说不行就不行。你从来没有问我想要干什么?我早就觉得活着没意思。现在我长大了,我要选择我自己喜欢的路走。”
母亲有些震惊,但她还是苦心劝说,又请老师帮助儿子补课,请辅导员和他谈话。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郑刚的补考终于及格了4门,但英语还是不及格,不是他考不过去,他实在是不想考了。他明确地对母亲说:“我实在不想在这个大学混下去,我想回家,重新开始。”
经历了深刻的痛楚之后,母亲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决定,休学一年,今后怎么办,由他自己决定。
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说不行就不行!”这种家长作风是对孩子个性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力量越大,将来得到的反抗力量就越大。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尽可能按他合理的意愿办事,而不能以专制的态度去压制孩子。
孩子都有好奇心,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可能偏要试一试,做一做,以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如果父母总是下命令或强求孩子做事情,他又怎么能够顺从呢?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向孩子发号施令。
假如父母向孩子提出请求,而不是命令的话,孩子会更心甘情愿地去做事。父母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情,用权力“赶”孩子走路,很可能让这个孩子根本走不了多远。要想轻松自如地使孩子遵守规定,父母必须保证充当“权威人物”的角色。有效的权威以丰富的知识或专长为基础,受爱和尊重所支配。父母要有权威,其出发点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在能管理的限度内给孩子行动自由。
父母可以尝试为孩子制订正确、简练、具体和清晰的规则,这将会更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限制和管理。在陈述规定时,父母应该用明确的态度和有力的语调,避免含糊不清的主观命令。规则制订出以后,必须始终不渝地执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最能适应生活。
另外,父母让孩子做一件事时,要着重强调孩子怎么去做(正面),而不是不要怎么做(禁止),所以,父母可以说:“小声讲话。”而不是说:“不要叫喊。”对孩子来说,这是教育他正确做事,而且他也易于接受这种教育方法。
教子小贴士:
对孩子来说,特别是幼儿,让他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比较困难,因此父母要预先向他提出一个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即使不让孩子在外面玩了,也应该允许他有几分钟的时间结束他的游戏,父母可以这样说:“再玩5分钟,我们就该回家了。”
关于学习,父母也不应该压制孩子,逼迫他学习。任何人的学习,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他才能行动起来,被强迫学习的东西不会长期保存在头脑之中。
不要陷入威信的误区
1919年,鲁迅先生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而90年后的今天,有些父母的这种思想还很严重,他们仍旧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享有特权,可以对孩子任意发号施令,为所欲为。
对孩子的质疑,这些父母的回答是:“因为我是你爸爸(妈妈),我说不行就不行。”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不允许孩子作任何辩驳。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殊不知,这非但不能树立威信,还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星期天,有菲菲最喜欢看的动画片,菲菲赶紧把作业写完,就打开电视看了起来。可这时,爸爸最喜欢看的足球赛时间到了,爸爸走了过来,厉声对菲菲说:“作业做完了吗,就来看电视?”
菲菲回答:“做完了。”爸爸又说:“做完了就没事了?回房间看书去。”没办法,菲菲只好扔下遥控器。
爸爸拿起控制器,换到了体育频道,心满意足地看了起来。菲菲从门缝中听到了体育比赛的声音,心里非常不高兴,就跑出来质问爸爸:“不让我看电视,你为什么要看?”
对菲菲这突如其来的质问,爸爸没有一点的思想准备,他先是一愣,紧接着就提高了嗓门,瞪着大眼珠子凶神恶煞似地吼道:“我为什么要看?因为我是你爸爸!你赶快给我回你房间去?不然……”说着,就举起了大巴掌,吓得菲菲不敢吱声了,溜回了自己的房间。
菲菲回到房间,感到很委屈,她不明白:“难道是爸爸就可以不讲道理吗?就可以对孩子称王称霸吗?”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不要在孩子面前耍“因为我是你爸爸(妈妈)”的威风,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说:“‘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这只能是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子女义务的依据,而绝不能以此作为向子女施展特权和大耍家长威风的理由。”
现在,有些孩子好逞威风,以强凌弱,敢跟父母长辈、老师顶撞,这些往往是因为他在家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强权压制,从而出现一种寻求平衡的非正常心理。他认为,这是对父母“蛮不讲理”的一种发泄或报复。本来父母是想树立威信,但事与愿违,可见,父母已经陷入了威信的误区。
很多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但因为认识不到位,反而步入了误区,除了上述那种“靠压制建立威信”的情况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靠娇宠建立威信。
这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姑息迁就,有求必应,一概满足,想以此让孩子听话。结果导致孩子任性妄为,性格骄横执拗。
第二,靠收买建立威信。
父母经常给孩子许诺,用各种礼品、金钱收买孩子的心,想让孩子服从自己。这种情况在一些父母与孩子从小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中尤为突出。因为孩子常年不在身边,感情比较淡漠,于是,父母就用物质手段来满足孩子,以此来联络孩子的感情。实际上,这样做并不一定会起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害了孩子。
第三,靠说教建立威信。
父母对孩子居高临下,经常责备和威吓孩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种情况在一些盛行家长作风的家庭表现得比较突出。他们不知如何去引导孩子,导致家庭氛围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这不仅会抹煞孩子的天性,也容易导致孩子唯唯诺诺,只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不会辨别是非。
第四,靠自吹建立威信。
父母总是向孩子讲“好汉当年勇”,成就如何显赫,想以此获得孩子的尊敬。这种情况,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还能管用,待孩子稍稍长大后,慢慢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会瞧不起父母,因为孩子佩服的是父母的素质,而不是自吹自擂。
第五,以疏远赢得威信。
父母总是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有着明显的鸿沟。
第六,以教训赢得威信。
父母根本无视孩子是否愿意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恰当、合适,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没完没了地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服从。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对正确的教育产生反感。
总之,在孩子面前特意树立的权威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人为的权威永远都是徒劳无益的。
教子小贴士:
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讽刺;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去寻找爱……
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如果父母对孩子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对孩子不讲平等,不讲道理,以势压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会对子女的成长很不利,甚至会导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孩子只有在充满平等的家庭关系中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不要陷入威信的误区,应该为孩子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正确树立威信
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这样就会让孩子信服,对孩子的教育也会轻松很多,因为你说的话孩子会听,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在孩子心中没有任何威信可言,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11岁男孩曾给他的爸爸妈妈写过这样一封信:
爸爸妈妈,你们常对我说,做什么事,都需要毅力,否则一事无成。可是你们就很缺乏毅力。
有一次,爸爸你对我说:“我开始戒烟了,今后保证一根也不抽了。”但你宣布之后只能坚持四五天,就找个借口又抽起来了,而且比以前抽得更凶了。这使我对你戒烟的事完全失去了信心。每当看到你“死灰复燃”时,我就会说:“真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