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93%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可见,非语言方式在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而随着孩子的长大, “说教”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非语言情感表达,如拥抱、抚摸、亲吻等,父母已经很少用了,使得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非语言沟通完全可以缩小亲子间的距离,让亲子沟通更顺畅。所以,父母要善用非语言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激励孩子更好地成长。
37.沉默也是一种激励
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沉默是金,开口是银。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有没想过,作为父母,在长期“说教”之外,巧妙地运用“沉默”这种教育方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因为,有时候沉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
【经典事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这样写道:
有一次考试,柯里亚把准备好的小纸条放在袖筒里,正当他准备将手伸入袖筒时,他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老师迅速将目光移向别处,在从主考官身旁走过时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沉默地走向窗前。柯里亚惊呆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考完,老师才回来。
这件事给柯里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心里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从此后,他再也没有动过作弊的想法。
【教育启示】
这个故事虽然是关于老师和学生的,但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却是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过错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孩子犯了错,做父母的当然有批评管教的义务,但批评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方式不对,其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其实,对孩子的过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批评,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无言”的批评,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无言”的激励。
孩子有的时候会说脏话,有的时候会撒谎,有的时候会偷东西等,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这些恶行时,千万不要太惊慌,更别以为孩子已经学坏了。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道德出现了问题,孩子有时的 “出轨”行为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且孩子做了错事,心里总会忐忑不安,时刻担心父母的责骂,而父母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的紧张、害怕会很快烟消云散,对于自己做过的错事也会很快丢到九霄云外。
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能暂时保持沉默,让孩子感觉到“意外”,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并会自觉地从内心来反省自己的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错误采用沉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而且父母也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用沉默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沉默
作为父母,不要以为面面俱到的说教和啰啰嗦嗦的唠叨才是教育孩子唯一正确的方式,有时沉默是比责骂更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天下午,我到幼儿园接6岁的儿子,当时儿子和小伙伴正玩在兴头上。我催了他好几次,他都好像没听到,最后我生气了:“赶紧回家,妈妈还有重要的事情呢!”儿子无奈地打了我一下,很不情愿地跟着我回家了。
当时我很生气,但一直压着自己的火,路上也没怎么和他说话。儿子见我真的生气了,也没再闹。回到家,儿子主动和我说话、主动帮我择菜、摆碗筷,但我还是没像平时那样搭理他,也没提刚才的事情,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吃完饭,儿子很乖地去做作业。睡觉前,沉默终于被打破。儿子走到我跟前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您别不理我好吗?”我说:“你错在哪里了?”儿子诚恳地说:“我不该只顾着和小朋友玩,更不该打妈妈!”
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很欣慰。抱着孩子,我说:“做了错事,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要积极改正,这才是好孩子。”
如果您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是不是狠狠地骂孩子一顿,甚至可能会动手打孩子,结果是孩子哭哭啼啼,再然后孩子就像没事一样该干嘛就干嘛呢?这时,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位聪明的母亲,她对孩子的行为也很生气,但是她隐忍不发,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当父母用“沉默”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沉默必须要让孩子体会到,也就说一定要掌握好“度”。如果你对孩子态度的转变没有明显的变化,孩子就体会不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父母的沉默一定要明显,要让孩子能深刻体会到,这样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像这位母亲,在路上她不怎么搭理孩子,回家依然对孩子表现出少有的冷淡,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然,自己生好多天气,孩子却不知道,那这样的沉默显然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建议二、用沉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最怕什么呢?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有一次,张老师发现班里的同学小林没来学校,于是通知了他的父母并相伴去找孩子。他们找了很久,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林。看到孩子的刹那,小林的父母非常气愤,立马冲上去就要动手。这时,张老师及时将他们制止,然后转向小林心平气和地问道:“为什么不来上课?”小林答道:“您误解我上课打手机,还通知我的父母,他们知道后肯定会打我的,于是我就想逃学来抗议你们。”
张老师让小林的父母把孩子领回去,并再三叮嘱说:“今天晚上就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了。”第二天,张老师也没有在班上当众提起此事,只是找来一些走丢孩子的图片和案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让他们明白这样任性的后果非常严重。
对于这样的处理,小林感到非常吃惊,也因此非常感激我,此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
小林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当众让小林感到难堪,于是小林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努力加以改正;而如果老师和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那么结果肯定是小林不仅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因为怨恨而和老师、父母作对。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如果不分场合,当着孩子朋友或者其他人的面责骂孩子,他们会觉得非常难堪,很没面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保持沉默,给足孩子面子,孩子心中就会比较喜悦。回到家,或者在没外人的情况下,父母再向孩子讲道理,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建议三、沉默与说教相结合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对孩子沉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在所有的时候都要保持沉默。
小江的母亲非常疼爱孩子。下雨了,小江不想去上学,就说:“妈妈,今天我身体不舒服,就不用去学校了吧。”妈妈虽然知道孩子的诡计,但仍然很疼爱地说:“好的,那就在休息吧!”母亲默许了小江的这种行为。在以后的生活中,母亲经常对小江的一些小的不良行为持这种默许、沉默的态度。
后来,小江在坏孩子的影响下,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妈妈知道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两句,小江看到母亲并没有严厉责骂自己,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可见,父母如果将沉默进行到底,那结果只能是害了孩子。所以,对孩子,无言的沉默要与有声的说教结合起来,该讲道理的时候还是要讲道理,该责骂的时候还是要责骂,甚至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古人说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是一定要把握好这样做的时机。
建议四、在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对于沉默这种激励方式,父母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小强学习不好,还很贪玩。虽然平时不说什么,但每次考试不及格,母亲都会大发雷霆,小强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这次,小强考了班里倒数第一,母亲怒不可遏,用整整两个小时责骂小强。“你怎么这么笨”、“你没长脑子啊”、“我怎么生你这么个孩子”等类似的话不绝于耳,小强偶尔也会反驳几句。最后,直到母子两人情绪激动、面红耳赤,这场“战争”才告终结。
从中可以看出,小强的父母在不该沉默的时候保持了沉默,而在该沉默的时候却选择了爆发。如果小强的母亲能在平时多管教一下孩子,在他贪玩的时候,说一说,在他不学习的时候,讲讲道理,而在孩子考试不及格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安慰一下孩子,并找出考试不及格的原因,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下次争取取得好成绩,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所以,父母也要掌握沉默的合适时机,该说教的时候一定要说教。而当孩子做了错事,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父母适时的沉默比严厉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育箴言】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养孩子,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一定年龄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分辨好事、坏事了,自己要是做错了事,也知道会受到大人的责骂,如果这个时候保持一下必要的沉默,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此时反而会“无声”胜“有声”。
38.经常给孩子善意的微笑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微笑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父母的微笑给孩子一种亲近感,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顺境中,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创伤的理疗。所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真诚善意的微笑。
【经典事例】
晨晨今年4岁,自幼患哮喘性支气管炎,声音比较嘶哑。
一天,晨晨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在妈妈面前断断续续地唱起了歌。妈妈先是惊奇,女儿会唱歌了,但是,看到女儿唱歌时用力的劲头和滑稽的动作,再加上嘶哑的声音,妈妈不禁笑了出来:“看你那破锣嗓子,行了啊……”接着是妈妈的一阵笑声。晨晨的歌声没有立即中断,但是声音小了很多,接着跑出去玩儿了。
一次,妈妈和晨晨看到电视节目里播放一首儿童歌曲,妈妈问她:“那首歌你会唱吗?”可是,晨晨却反问妈妈:“妈妈,你不是说我破锣嗓子吗?”听了女儿的话,妈妈很诧异,也很后悔,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句玩笑话,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而且一直埋在女儿心里,扼杀了女儿唱歌的积极性。
两个月过去了,妈妈没有再听到女儿唱歌的声音。一天,晨晨和妈妈在公园里散步,听到一群小朋友们唱《小红帽》,妈妈故意问道:“这个歌到底是什么调?我怎么从来没听明白过呢?”晨晨睁大了眼睛,兴奋地说:“妈妈,我知道。”说完,她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像泄了气的皮球灰心了。这时,妈妈看出了女儿的不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女儿,微笑地说:“唱给妈妈听好吗?”晨晨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和脸上的微笑,终于鼓气勇气唱了起来。
【教育启示】
孩子本性天真,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或者有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父母不能轻视或讥笑孩子。有时,可能父母无意的一句玩笑话就打消了孩子的自信心。像晨晨的妈妈无意说的一句“破落嗓子”,这句话一直印在晨晨的心里,无法抹去,她担心妈妈的嘲笑,所以选择不再唱歌。
孩子是敏感的,当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在意父母的反应,而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父母的表情。当晨晨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和微笑时,晨晨重拾信心,又有勇气唱起了歌。所以,面对孩子的幼稚或失败时,父母不能讥笑他,而是应该用善意的微笑鼓励他。
微笑使得父母保持了良好的形象,更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氛围、空间,使孩子也保持一种微笑。父母微笑的关爱使得孩子珍惜生活、关爱他人。微笑无形中能够带给孩子力量与信心。无言的微笑传达着一份信任与理解,蕴含着一种真诚与关爱,更代表了一份支持与赞许。
其实,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个微笑,也是给自己一份从容淡定。经常面带微笑的父母,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默许与肯定。有微笑常挂在脸上的父母陪伴在身边,孩子怎能不健康地成长呢?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微笑常挂在脸上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微笑安抚孩子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面部表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多用微笑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让他从微笑中感知父母对他的支持。
7岁的雨轩很懂事,也很敏感。
一天午饭时间,妈妈小心翼翼地将刚做好的西红柿鸡蛋汤放在桌子上,并嘱咐她:“小心点儿,别烫着,帮妈妈看好他。”说完,妈妈走回厨房。突然,客厅里“哗啦”一声,妈妈心里一惊,连忙跑回客厅,边把女儿衣服上的汤汁抹去,边急切地问她:“烫着没有?”又解开纽扣细心地检查,发现没有被烫伤,才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妈妈拿来拖布收拾起刚才的残局。
当回头看雨轩时,妈妈发现女儿没有表情,呆呆地坐着。妈妈问:“怎么了?是不是刚才被吓到了?还是被烫疼了?”雨轩摇摇头:“没有,妈妈,是我太笨了,弄洒了汤,惹你不高兴了。”妈妈很诧异:“妈妈没有不高兴啊?”雨轩:“可是,你都没有笑。”
这时,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刚才太担心女儿被烫伤,脸上的表情过于严肃和紧张,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于是,妈妈摸了摸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妈妈刚才是太担心小雨轩被烫伤,所以忘记笑了。”在妈妈的安慰下,雨轩脸上又洋溢起笑容来。
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7岁的雨轩因为失误把汤弄洒后,妈妈没有责怪她,但她很在意父母的看法,而妈妈紧张且严肃的表情无意给她传递了一个信息:她打翻汤碗的这件事,妈妈很不高兴。可是,当她看到妈妈的微笑时,才发现妈妈并没有生气,已经原谅了她。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经历挫折时,自己会很自责也很懊恼,父母不应再责备孩子,而是要先缓解自己紧张和担忧的情绪,坦然面对,不妨先给孩子一个微笑,进而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让他从刚才的失败中走出来,然后用温柔的语言安抚他受伤的心灵,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爱我、支持我的。
建议二、用微笑地摇头拒绝孩子
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可以适当用这种无声的微笑摇头方式或者用微笑说理的方式拒绝孩子,微笑会使孩子不好意思再提这种无理要求,也排除了孩子因为受到严厉的训斥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微笑可以使父母赢得孩子的心,更赢得孩子的敬意。
心怡今年6岁,一天要随妈妈去给奶奶庆祝生日,这让爱凑热闹的心怡很开心。
奶奶家这天很热闹,家里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大家在等待人到齐了为奶奶庆祝。可是,心怡却有点儿忍不住了,很想先尝一尝美味的蛋糕。这时,她的小手畏畏缩缩地伸向了蛋糕上的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