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的智慧
18054500000008

第8章 走出死亡的阴影(一)

人类用生的繁衍对抗死亡,或用灵魂的不朽救赎肉体的毁灭。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告诉你必然来临的东西不可阻挡,必然离去的东西不可挽留。

《圣经》中《以赛亚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人声说:“你喊叫吧!”

有一个说:“我喊叫什么呢?”

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

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

“草必枯干,花必凋残”,预示着春天的必然远走,预示着繁盛的东西必然衰朽。越是美丽的东西,它的死灭越是惹人伤感。老子曾说“有无相生”,凡有之物,必归于无。我们活着,终有一天必化为一缕轻烟,从这个世界上消逝。

生与死的轮回。

不必忧伤,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在死去,也每天都有新生命的诞生。

关于生死问题的玄机,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意思是说:刚生的同时就有了死,刚死的时候就有了生。

生命活动于生死场中,生死构成一个磁场。一个生命在里面闪现,就必然有它的位置和立场。它要么活着,要么死去。这就是我们看见的所有人及动植物的状态。

一个婴儿诞生了,亲朋好友为之庆贺,为之祝福。父亲母亲包含着喜悦的泪水,同时也开始了漫长的忧虑——为孩子的安全担心。

其实,这孩子正在死,从出生那天起就步上了死亡之途。就像逢春之草木,一度青枝绿叶,必有一度枯萎。一荣一枯,生之道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揭示出这样一种人生困境:我们活着,但我们正走在死亡的道上。我们活了一天,意味着有生之日已少了一天。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无事可做,日夜为这个问题忧虑。他自认为创下盖过三皇五帝的功业,堪配永生。只有永享大统才能称得上圆满。他派五百童男童女东渡蓬莱仙山,以求不死之药。派出去的人有去无回,秦始皇饮恨而终。

传说这支队伍去了日本岛,繁衍成现在的日本人。他们并非忘却使命,背叛大秦,实在是没法完成这个任务,任何人都不能找到世界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从秦始皇开始,后世许多帝王都在效仿,要么四处求不死之药,要么密召道术方士,炼不死仙丹。实验不断失败,又不断进行着。重复着一个个永生的愿望。

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商,活了八百岁,以此驰名于世。但终究是死了。就算活到一千岁,他还得死。

陈抟老祖,会道术,传说能龟息,像蚯蚓一样用皮肤呼吸,但不过也只活了百多岁,置之于滔滔历史长河又算得了什么?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告诉你:死亡是不可逆转的。

人类是如何应对必然来临的死亡的?

置身于生死场中,唯有生可以与死对抗。因此,逃避死亡的方法之一就是繁衍。但是大多数人无法把别人的新生儿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把繁衍自己的后代作为人生之基本义务。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把你的儿子看作你生命的延续,从心理学上讲这是死亡的恐惧所造成的。我虽然死了,但我的儿子却还活着,他是我的血肉,就像我活着一样,也就是说我还活着。人若有后,即为不死。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告诉你:人类采用生的方式来对抗死亡。

同样出于恐惧死亡的心理,有的人把自己变得不朽。

当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可以不考虑死亡,因为他拥有这个世界。但当他临死的时候,他会有一种凄凉的感受:他感觉不是自己即将抛弃世界,而是世界即将抛弃他。为此他得设法让世人没法忘记他——在他死后。

人想不朽的动机,就是这样来的。

何为不朽?

中国人自古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能够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为受人尊重的大人物,死后也为大不朽。他作为一个人已经死掉,但他活着时的所言所行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比如我在说庄子,他在二千多年前已经死去,但他的魂魄不散,一直蛰伏于他凝炼的文字中,我在这文字中能感受到他的呼吸,他超然绝尘的理念和心胸,他水击三千里的气魄,所以庄子并未死去,他以这种奇怪的方式活了下来。

庄子把自己的生命化成了文字,不管几世几载,只要有人读他,他就死不掉。这种活法是最长久的,也是最划算的。

自信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说:“我让自己不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人们读不懂而不得不费力研究的书。”后来他完成了这一神圣使命,写出了《尤利西斯》,这本书驰名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读懂,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栋。

而聪明的乔伊斯就这样活了下来,尽管他的肉体早已消失,他的魂魄在望着这些挥汗如雨的研究者发笑,一种成功捉弄他人的自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告诉你灵魂不朽可以救赎肉体的死亡。

我的一位朋友曾对我说,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的生活中有两个人先后死去,都是英年早逝,使他感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彷佛在不经意之间,自己的生命也将被掳走。他突然发现自己能够理解那些颓废派的观念——一种对命运无可奈何之后的狂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就这个问题作了阐述,他说:“当一个人自知死亡已经临近,他心中便会充满从未有过的恐惧和担忧;来世的传说和今世行为将受到处罚的讲法,从前对他来讲只是笑料而已,但是现在由于想到它们可能是真实的而备受折磨,这可能是由于年老体衰之故,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越接近彼岸,他对这些东西越有清晰的看法,疑虑和惊慌纷沓而至……”

所以不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不可以同他谈论死亡,在他真正感觉到死神站在他生命终端之前,总认为死亡是别人的事情。

而我对这个朋友说:“老天爷让你在短短的时间内目睹两个熟人的死亡,就是告诉你要珍惜活着的每一个日子,因为神在暗示着你:你也会死去。”

我们漠视必然来临的灾难的办法,就是在它来临之前把快乐的所有元素吸纳干净,使我们在轰然来临的灾难面前没有任何的遗憾。漠视死亡的办法,就是把生的蜂蜜品尝。

正如巴金所说:“我只想把全部的情感和全部的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我把它称为生命的开花。”

玫瑰活着,就是为了给春天贡献一朵艳丽的花。既然已经开过,结果怎么样也就无所谓了,所以死亡将变得无足轻重。

但这种观点需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感恩的情怀,一种彻底的感恩,没有明天而依然赞美生活的情怀,就像古罗马哲学家马尔库·奥勒留所说:“永远要看到,人的一切东西是多么短暂,多么无价值……度过与自然在一起的这一小段时间,心满意足地到达你旅行的终点,正像橄榄长熟时落下一样,赞美创造它的自然吧,感谢营养它的那棵树吧。”

不可强行挽留你的生命,该离去的你无法挽留,挽留徒增最后的伤悲。妻子死了,苏东坡无比神伤,他在词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念亡妻,肝肠寸断,情何以堪?

同样是妻子死了,庄子则鼓盆而歌,似为不德之举,众必非之,然而细想这是对死亡的一种达观认识,对死亡的理性超脱和颂赞。我一再申明过一个观点:明智的人知道光明过后黑暗来临是正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告诉你:必然来临的东西不可阻挡,必然离去的东西不可挽留。

蒙田说:“离开这个世界吧,就像你来到这个世界一样。从死到生,从生到死,经历着同样的过程。你不会有感觉也不会有恐惧,你的死是宇宙秩序的部分,是世界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