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清初那些事儿
18072000000013

第13章 女真族的崛起

第三章 女真族的崛起与努尔哈赤

一个朝代没落的同时,必然有新的势力崛起,这似乎是历史发展和更迭的必然规律。在大明王朝没落之时,一个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族,迅速崛起,并很快成为北方霸主,继而威胁着大明王朝。在中国皇朝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达到如此势力的人实属凤毛麟角,而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便是这其中之一。那么,就让我们揭开这层层面纱,去看看女真族和努尔哈赤的神秘故事吧。

女真族的由来

女真,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有历史渊源关系。至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辽朝又因避讳改写作女直。

辽天显元年(92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法律规定杀人者偿马牛三十,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至乌古(1021~1074年)为部长时,始建官属,并着手统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推为都勃极烈,同时受辽生女真部节度使官号而不系辽籍,成为辽朝属国,世袭不绝。至盈歌为都勃极烈时,禁止其他女真部落自称部长(勃极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女真各部政令统一。辽末,阿骨打(1068—1123年)即起兵反辽,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北宋政和十五年(1125年)灭辽,北宋政和十七年(1127年)灭北宋,成为与南宋南北对峙的中国北部封建王朝,并且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辖之下。北宋政和三十四年(1234年)亡于蒙古。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使用契丹字,建国后借用契丹字母(见契丹文)创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别,与汉文同样成为金朝通用文字。为加强对汉区的统治,金朝不断迁徙猛安谋克于中原各地,使其与汉人杂居,加速了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接受中原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与文化,至金末,已渐与汉人同化。到元代,迁入中原各地和散居辽东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与华北汉人同被视为汉人。其留居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则仍以渔猎或狩猎为生,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有的仍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元朝在黑龙江依兰一带设桃温、胡里改、脱斡怜、斡朵怜、孛苦江5个军民万户府,在黑龙江下游及黑龙江以北所设各万户府、女真水达达路及征东元帅府所辖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处渔猎或狩猎生活的一部分。

女真族的日渐强盛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广宁、开源、抚顺、清河、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和宣德八年(1433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2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后建立3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4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州女真定属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4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