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心理
18282200000009

第9章 快乐交友(1)

(一)交友的艺术

心海漫步

祷告手的故事

大约在1490年,两位朋友,丢勒(Albrecht Durer)和奈斯丁(Franz Knigstein),均是奋斗中的画家。由于贫穷,他们必须半工半读才能继续求学。

工作占去他们许多时间,二人的进步都很慢。最后,二人同意以抽签方式决定一人工作以支持彼此的生活费,另一人则全心学习艺术。丢勒赢了,得以继续学习,而奈斯丁则辛勤工作,供应二人的生活所需。他们定下协议,当丢勒成功以后,将支持奈斯丁学习艺术。

丢勒前往欧洲各城市学习,世人皆知,他不仅拥有才华,更具备天分。当他成功以后,便回去履行他与奈斯丁的协议。但丢勒很快发现他的挚友付出的代价。奈斯丁为了支持朋友而辛勤工作,以至手指已僵硬扭曲。他那原本优美敏感的双手,已遭到终生的损坏,他已不能灵敏地操作画笔了。虽然他成为艺术家的美梦已不可能实现,但他却并不为此感到难过,反而为他朋友的成功而高兴。

有一天,丢勒在未预先告知的情形中去拜访他的朋友,发觉他正合起多瘤节的双手,跪在地上,安静地为朋友的成功祷告,天才艺术家丢勒赶快描绘了他这忠心朋友的双手,这幅画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祷告的手”。

今日,世界各地的艺廊均陈列着丢勒的名画,其中这幅杰作诉说着这一高尚的故事,宣扬着何为爱心、牺牲、辛劳与感激。它提醒世界各地的人们,告诉他们怎样获得安慰、鼓励和力量。

心灵氧吧

中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是指人初次相遇时产生的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往往对后来得到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从而影响我们以后与他(她)的交往。因此,在现代社会里,绝对不应该忽视第一印象的作用。

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带有表现性的特点。人在初次相遇时,彼此之间并不了解,往往只能根据对方的外表、神情、谈吐、姿势、衣着等表面特征,对对方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某种印象,即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带有片面的特点。当我们对对方一无所知时,自然特别留意他(她)一切未知的信息。

笑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1.微笑可以帮助你镇定

微笑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表情,是一个人乐观自信和沉着冷静的表现。当你第一次踏进社交场合,当你第一次和陌生人打交道,当你第一次走进老师办公室……难免会感到紧张、羞怯和局促不安。微笑则可以缓解情绪上的焦虑,帮助你迅速镇定下来,从而摆脱窘境。

2.微笑是一张常出常赢的牌

人际交往中,有时会碰到一些我们不想回答、不便回答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若板起面孔加以拒绝的话,往往容易伤害对方;回答吧,又有失礼貌。这时不妨摆出微笑这张“好牌”,既能缓解对方紧张不安的情绪,避免尴尬,又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利用微笑的暂补时间进行快速的思考,以便找到恰当的话题,妥善地解决问题。

3.微笑可以驱除对方的不安和拘谨

当我们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遇到陌生人时,常常本能地产生戒备心理,显得格外拘谨、不安。这时,如果对方亲切地看着你并且微笑,就会松弛我们紧张不安的心情。

4.微笑可以使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如果我们做个调查: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我敢肯定,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和性格开朗、笑口常开的人打交道,其中包括那些性格内向者,也愿意同活泼愉快的人交往,以便感染自己。而那些个性孤僻冷漠、整天板着一张冷面孔的人则谁也不想和他们呆在一起,因为那样会使你感到压抑。

5.微笑可以表示你的歉意

在一些公共场合,不小心碰撞了对方,一个面带微笑的“对不起”,可能立即化解对方的肝火。

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1.相互接触的目光表示对对方的注意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你谁也不认识,坐在那里百无聊赖或者局促不安。过了一会儿,你感到有人在注意你,你抬起头,目光正和对方接触,可能彼此间就能发现会心的微笑,为以后的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此时,通过用眼睛说话,起到了用语言打招呼的作用。

2.目光接触可以实现各种情感的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目光传递自己对对方的好感、接纳、喜欢、眷恋;也可以用眼神告诉对方自己的愉快、高兴、激动、失落、绝望、悲伤、痛苦等。

3.目光可以传达肯定或否定、提醒监督等信息

比如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特别注意用目光辅助教学。当一位同学答不出来问题时,老师往往运用鼓励的目光;当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老师往往运用赞许的目光;想让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往往采用期待的目光;如果发现某个学生走神或不守课堂纪律时,教师往往用突然的沉默唤起该生的注意,然后用提醒、责备的目光给予警告。

4.怎样用眼睛交流

首先是公务性注视。这是人们在洽谈业务、贸易谈判时常使用的目光注视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盯着对方的前额,从而营造出一种严肃的气氛,而且也能让对方感觉出你的认真和郑重其事。

其次是社交性注视。这是人们在公众社交场合,比如茶话会、联欢会、舞会等所使用的目光注视。其特点是主要注视对方双眼和嘴之间的部位,从而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友好气氛,就好像在说:“喂,你好,认识你很高兴。”

第三,亲密性注视。这种注视的特点是,视线始终游移在对方眼睛的位置

5.交谈时要避免

(1)目光总是朝天看。如果你是说话的人,别人会认为你高傲、瞧不起人;如果你是听者的话,对方会认为你对他的谈话不感兴趣。

(2)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对方会认为你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或者对不起对方的事;还可能认为你自卑、没出息、没见过世面。

(3)东张西望,边谈边扫视周围的景物和行人。这样更容易让对方产生误会,认为你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你在等什么,和对方说话只是在消磨时间;更糟的是对方会认为你不诚实、不可靠、对他撒谎。

(4)虽然目光注视对方,但空洞无物,呆滞无神。学生上课走神又怕老师看到时往往采用这种目光。这容易让对方感到你对谈话缺乏兴趣和激情,有“对牛弹琴”和“吃力不讨好”之感。

(5)虽然眼光注视对方,但游离不定,好像是为了安全起见而始终警惕对方,或者像“警犬”一样想从对方身上搜索出什么。这样特别让对方感到难堪、狼狈、不好意思。继而产生本能的反感和抵触,使谈话无法继续下去。

所以,和别人交流时,要尽可能避开上述眼神,要目光平视,眼含笑意,自然地看着对方;随着话题内容的变化,目光所传递的信息也应及时转换,如理解、同情、惋惜、赞同等;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时并不得心应手。但是,只要你用心,你就能让你的眼睛会“说”话,“说”好话。

(二)做使人喜欢的人

心海漫步

以前,小萍同学总是认为自己很有人缘,与同学们的关系处理得也恰当好处。可最近,她却觉得同学们好像都疏远自己了,也不爱和自己说话,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就想找个朋友问一问。她最好的朋友小丽告诉她说:“这还不是因为你自己太自私了。什么东西都不与大家分享,别人的东西还要拿。新买的学习资料,不借给大家看;新买的玩具连让大家摸摸都生气。以前大家不有什么资料都让你看,有什么玩具你都玩过吗?大家都认为你为人自私,就不和你玩了。”小萍觉得很委屈,说起那套资料那可是姑姑专门从外地买回来的,姑姑还嘱咐过自己不要给同学看,否则他们的成绩肯定会超过自己的,怎么办呢。再说那个玩具是刚刚新买的,很贵的,要是被他们弄坏了怎么办呢?可是他们平时真的对我也很好啊,小萍心里很矛盾。

心灵氧吧

小萍为什么让同学们不喜欢了呢?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都愿意遇到自己很喜欢的人,也愿意自己被人喜欢。那么,什么样的人使人喜欢?

空间上接近的人

我们每天都接触到街坊四邻,同班同座的同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父母、兄弟、姐妹,都是自己空间上很接近的人。正因为接近,相互之间的交往次数多,彼此之间就容易建立友情关系。但不是说空间上的接近都能建立起友谊,那些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关系密切的人比较容易建立友情。这样,才会接近他们,发现他们的良好品质。愿意主动接近的人,也容易吸引自己去接近他们;那种多嘴多舌、说三道四的,东家长、西家短的人,常常容易被人离弃。

与自己相似的人

常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交往,发展友谊。相似性的范围包括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经历、社会地位、文化知识、教育水平和认识态度、价值观以及性格、兴趣、爱好等。如果交往双方能意识到彼此间的相似性,就有一种亲密感,容易在认识上相通,情感上共鸣,行为上一致,即所谓情投意合。所以日常我们看到年轻人与年轻人在一起,老年人与老年人在一起,青少年学生和青少年学生在一起,进行情绪相投的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项工作,一种活动,都需要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经历的人携手协作来完成,需要这些人心理相容,相互喜欢,团结一致。那么不同层次的人能跨越他们之间的鸿沟吗?我们认为“理解”是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只要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就能看到隐藏在人们间的相似性,就是理解。从而把双方看作是“自己人”,使自己喜欢别人和被别人喜欢。如,教师能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情感特征、行为方式、身心特点,设身处地的设法把书教好;而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去理解教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就会积极向上,不辜负教师的期望。师生就找到了都有责任教好、学好的相似性,就能达到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关键。心理学家纽卡姆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请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做被试。实验前先测定了他们对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态度与价值观相似与不相似的人分别安排在几个宿舍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在这四个月内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员,说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相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人们的喜欢程度,到后期,彼此间越来越喜欢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

此实验给予我们青少年什么启示呢?我们知道,青少年是趋向群体,重视伙伴关系,珍惜友谊的时期,在交往上应着眼于深层的了解,寻觅具有共同的认识、相似的兴趣、高级的需要、崇高的理想的伙伴结为交往的对象,在此基础上让友谊“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需要上互补的人

所谓需要互补,就是交往双方都能从对方得到某种需要的满足或“取长补短”完善人格。这包括性格特征、能力特长、需要利益、思想观点等。这些方面,我们能在日常交往中看到。如性情急躁的人和脾气稳定、谦和的人要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活泼开朗的交上朋友;独立性强的和依赖性强的形影不离;能力强的人与能力弱的人结成协调的伙伴。

需要上的互补能相互吸引,是因为双方的关系是互补。具有专长、优势的一方期望自己的长处能得到承认、尊重和赞赏。另一方能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从中得到温暖,似乎不是公平交易,却使双方求得心理平衡的满足。

人们间交往的需要互补规律,使我们联想起三个问题。

第一、友谊不是需要的交换,也不是相互利用,而是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二、交往中,发扬自己强烈的好奇心,观察事物敏锐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吸取对方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性格内向的人,在发现性格外向的人总是积极主动,善于交际之后,发现其实质是一种自信,如果把它吸收接纳在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中,就有利于撬开封闭的心灵,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善于了解对方的需要。主动用己之长,适时地、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对方的需要。向困境的人伸出友谊之手,其效果如同粘合剂一样会把两颗心紧紧的连在一起。如一个数学能力强的人,观察到别人解题遇到了困难,适时地(不易过早,过早了,有损他人的自尊心)用启发式方法,帮助对方完成作业。这样就容易被人喜欢。

仪表上有魅力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不但希望自己美,也喜欢别人美。美感就是相貌秀丽、举止优雅、说话不俗、风度翩翩的整体协调,给人以愉快的情绪体验。仪表魅力在人们初次交往给人的深刻的印象,就是以后是否交往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相貌秀丽,但举止粗鲁,出言不逊,风度有失检点,也会失去魅力。有的人知道自己相貌先天不足,然而他不灰心、不气馁,而转向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己举止文明、语言幽默、才华出众弥补了弱点,成为受人尊重、喜欢的人。

还有,具有优美个性品格和良好性格,如为人忠实可靠、热忱坦率、活泼愉快、豁达大度、平易近人、虚心好学、平等待人的人,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欢。愿你成为人们喜欢的人!

有自信心做同伴喜欢的人

一个人不被人喜欢,就犹如生活在一个“没有花,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艺术,没有趣味,甚至没有好奇心”的世界里一样,受着无形的折磨和惩罚。

大家也许看过《鲁宾逊飘流记》的小说和电影,主人翁鲁宾逊的原型是一名叫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海员,他性格暴躁,好与人争吵,是个不被同伴喜欢的人。他因在一次与船长的争吵中,被留在一个荒岛上,过了整整五年与世隔绝的生活。五年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更怪、更不可理解。后来回到英国后,便怕见人,过着九年的隐居生活,最后死在自己挖的地洞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离开人群、离开集体而生活。有些人,虽说天天生活在集体中,然而,由于性格的种种不良特征,心理上与同伴之间筑起一堵高墙,把自己禁锢起来,变为孤影自怜的“孤儿”,还一个劲地埋怨别人不理解、不尊重、不关心、不体贴自己。谁都知道,喜欢人与被人喜欢是互为因果的,因为你喜欢他们,所以,他们也喜次你。你也就成为被人喜欢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阿让森和林德的实验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俩让实验员假装成被试和真正的被试混在一起,相互交往。第一种情况,假被试当着真被试的面对主持实验的人,赞扬真被试优点、人品、表达自己喜欢他们。第二种情况却相反。假被试自始至终说真被试不好,自己如何讨厌他们。最后,询问真被试的意见,结果是他们喜欢说自己好,并喜欢自己的人,不喜欢说自己不好,不喜欢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