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心理
18282200000008

第8章 推开理解之门(2)

老师,把知识的琼浆注入我们的心田;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无不凝聚着老师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老师用自己的心血,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他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他们好比是渡船,运送着一批批人才到达彼岸,自己却仍然留在原地;他们又像地基,支撑着华美瞩目的大厦,自己却深深埋在地下。老师,就像天底下最伟大的母亲,为了我们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奉献了毕生的爱。

我们大多数人至少可以记起一个小时候的老师,他(她)曾经是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最完美的人”。升入高年级后,我们对老师的期待开始有所变化,我们不仅企盼能有让我们崇拜的良师,更期盼老师还是我们的益友。可是,当我们升入高年级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老师不再那么崇拜,有些同学还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怨恨老师,即使从内心来说很想爱老师,很想让老师成为自己的益友,但是发现也有不少困难,很难了解老师,很难缩短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很难了解老师呢?心理学的研究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秘密,原来是我们的心理成长在作怪。

由于年龄的成长,我们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有的是好的,会使我们受益匪浅;也有不好的,会使我们受到许多损失。在不好的变化中,有一些会拉大我们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甚至会使我们与老师产生对抗。这些心理主要有:

1.封闭心理

进入中学,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不能够再像小学生那样成天围在老师的身边,有什么事就向老师汇报了。这时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看法,对老师也不像小学那样崇拜和顺从了。而且这时我们特别地渴望有自己的秘密,有什么想法可以跟同学说,也可以写在日记里,很少有轻易就对老师说的。此时我们的心是闭锁的。有人这样说,一些中学生就像贝类一样,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就用一个硬壳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或很少与外界接触,越是这样,他们越软弱。

2.从众心理

有时我们看到其他同学表现出不愿与老师多接触,远离老师,我们也就会由于群体的压力故意不与老师交往。因为同学的接受和肯定对少年的我们更重要。正是因为这样,有些同学甚至看到老师急需帮忙,都很不愿意上前帮忙。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从众心理会使人的判断力下降。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在一片空地上放一个盘子,盘子中间放一些毛毛虫爱吃的食物,然后把许多毛毛虫摆在盘子周围,围成一个圈,后一条虫的头部紧接着前一条虫的尾部。一段时间过后,这些毛毛虫都饿了,可是它们谁也不愿离开前面的毛毛虫,直到有一只饿死,这个圈才解散,毛毛虫们才爬到盘子中去吃食物。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从众心理的危害。

3.失望心理

有些同学对老师期望太高,认为老师应该是完美的。如果你仍像小学时那样,认为老师应该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那么,当你发现老师与你理想中的偶像不符或不完全相符时你就会产生失望心理,从而不愿与老师多交往,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其实老师和父母一样,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虽然懂得的知识多一些,也不是什么都懂。他们也有弱点和缺点,有时也会犯错误,也需要我们的理解。

4.逆反心理

拒绝权威、感受长大,就会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老师表现出逆反心理和行为:老师说东你偏向西,老师说西你偏向东。你这样做常常并不是因为真的和老师有矛盾,上了中学的你只是以此来显示自己长大了,多么与众不同。对老师说的“不”太多,可能会使你真的认为老师的话不正确,不应该接受。因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有时很难分辨客观事实与主观想法。

5.怨恨心理

也许你常常在抱怨,认为自己都上中学了,老师还要求那么严,管束还那么多,束缚了你的自由。也许老师曾经因为你的一点小错误严厉地批评了你,或者因为老师的误解曾经“冤枉”了你,这时你更会抱怨老师,怎么这么不饶人、不近人情,怎么那么婆婆妈妈,甚至可能会觉得老师是有意与自己过不去。这样的话,你就很可能经常成心与老师作对。

其实,这些心理状况都是上了中学的我们在长大过程中一时的迷茫,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和克制,就会重新和老师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老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也会出差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当你认真地看书,发现有好笑的地方,你满脸笑容,这时恰巧有其他同学说话,老师误以为是你,把你批评了一顿;你在路上做了一件好事,却因为做好事而迟到了,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你;更让你生气的可能是,你以前成绩不好,当你发奋努力一段时间,考试成绩有突飞猛进时,老师怀疑你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如果老师误解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同学、你的好朋友,你又会怎么做呢?

这时,你最好不要发火,而要冷静地处理。下面教你三招处理方法。

1.要照顾老师的面子

老师也是人,会同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尊严和面子,特别是在学生面前,可能比别人更严重。所以如果老师有不对的地方,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与老师顶嘴;如果你与老师顶嘴的话,他可能会感到自己威风扫地,想办法挽回失去的面子。有不少老师挽回自己面子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更严厉的批评或惩罚。这时你可以先不做声,等到时机成熟,再向老师解释。这时,老师往往会诚恳地承认错误,也会更加喜欢你。照顾老师的面子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强迫老师承认错误。有时,老师出了错,他自己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时做学生的就没有必要让老师当面认错,尤其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认错,这就是所谓的“得饶人处且饶人”。

2.要选准时机

老师误解你的时候,或者对你的错误反应太激烈的时候,一般不是“进谏”的最好时候。你可以下课后,到老师的办公室,或者放学的时候,单独去找老师。这时,老师的情绪一般比较平静,也会很欣赏你的做事方式。这时,你的言行即使有些失当,老师往往也会不放在心上。如果下课后或放学后,老师没有时间,或者你本人不敢面对面地指出老师的错误,你可以把你想说的话,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受到误会时的感受,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老师看到你的信,肯定会向你解释的。

3.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话

老师有错误的时候,你可以对老师进行批评,但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最起码要让老师感觉到你是为他好,或为班级好,而不是有意跟他过不去。比如有一个班,班级纪律特别涣散,班主任换了几个,也没有把班级管好。有一个老师主动接任这个班,并大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由于这个新班主任并不真正了解这个班的情况,他采取的措施不但没有见效,反而使班级比以前更乱,同学们对这位班主任的意见比以前更大。有位同学去找这位新班主任,他首先“代表”全班对这位班主任表示感谢,感谢他主动接管这个班,然后具体地说了这个班的情况和他的看法。这位班主任在采取措施适得其反时,听到这个学生的话很受感动,开始一个一个地找学生谈心,最后这个班变得很好,期末还被评为“文明班级”。试想,如果这个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对这位老师不满,并大讲他不了解班级情况,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

(三)理解父母

心海漫步

以前,汪成同学总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关心自己,也很能够理解自己。可最近,他却觉得父母好像变了似的,越来越难以理解。就说买电脑的事吧,同班的许多同学家里都有了电脑,有的还上了网。听他们在教室里谈论网上的精彩世界,交流网上的信息,汪成真恨不得立即拥有一台电脑。回家后,汪成向爸爸妈妈提出了买一台电脑的要求,并列举了学电脑、上网的不少好处,甚至连比尔·盖茨也搬了出来。可任凭他磨破嘴皮,父母就是不同意,总是反复那一句话:“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功课,电脑以后再学也不迟!”这让汪成感到十分不满,他觉得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简直不可理喻。为此,他足足和父母打了一个多星期的“冷战”,至今还愤愤不平。

再想想以前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其实那是对自己的不放心。回家稍微迟一点就问,每次考试后又问,唠叨个没完没了。自己不理他们,躲进了房间,可他们还要在房门口说个不停。有时候真不想回家。

心灵氧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但每个人心中父母的概念却是各不相同,而且是在时时变化着的。小时候我们什么都依靠父母,连一丁点儿的小事都要父母管。而大了以后却会想着要离开父母,要自由自在地完全独立。

人们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可怜”二字在古文中是“可敬”的意思,是说父母爱孩子的那份心思,是足以令人敬畏的。你可曾想过,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时刻想摆脱父母的你,在慢慢地成长中,曾经得到父母的多少关注。因为你,父母曾经有多少个日夜不曾合眼,为你熬得人憔悴。可是,仅仅因为你的第一次微笑、你的第一次发音、你的混浊不清的一声“爸爸”或“妈妈”的自语、你的第一次坐、第一次站、第一次迈步……几近狂喜的微笑就融化了他们日夜的辛劳。一次,有个三岁的小男孩看到爸爸搬着箱子上楼,他便充满童稚地对爸爸说:“爸爸,等我长大,我帮你一起搬箱子。”做父亲的一下子就忘记了辛苦和劳累,上楼的步子也一下子大了起来。

因为有了你,父母成为世界上最无私的人——父母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你。如果你想要,哪怕是天上的月亮,父母都恨不得帮你拿下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对父母的那一份亲情。当父母又对你唠叨时,是很烦心,但这时要冷静地想一想,除了父母没有人会对你唠叨,唠叨也是父母对孩子示爱的一种方式,将来有一天,你也会这样的。

汪成同学和父母之间的分歧、隔阂,其实就是两代人之间无法回避的“代沟”的一种表现,它是影响子女和父母间交往的一大障碍。

怎样消除与父母间的隔阂呢?

1.要了解父母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父母,要深信父母对自己的爱,认识到他们对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其次,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多从父母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行为,而不要一味地只关注自己的感受,用强硬的态度去指责家长。再次,要关心父母,多留意父母的工作和身体状况。要知道,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他们过得并不轻松。

2.要虚心接纳

我们中学生的社会阅历还很浅,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足,看待和处理事情容易极端。而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社会经验比我们丰富,考虑问题要比我们周到,做出的决定也就相对成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父母那些真实、完整的人生经验,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特别是当父母异常激动时,我们更应该冷静地分析父母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觉得父母的见解是合理的,就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

3.要主动沟通

当我们与父母的见解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和父母交流、沟通。如果你觉得面对面的沟通不方便或不合适,那是否可以借助文字来表达。有时候,你还可以向你和父母都信得过的人求助,比如: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让他们来为你和父母的沟通架设桥梁。

4.要掌握策略

当与父母的意见出现分歧时,用针锋相对或者不理不睬的方法来处理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但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方法,注意一下策略,则很可能会得到父母的谅解与支持。如:多关心父母的情绪和身体,用行动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懂事;找个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平心静气地和父母商量;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做出相应的保证,让父母相信自己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的想法是合理的,相信父母最终会接受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