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加:犹居也。 ②异:奇也。吴辟畺曰:“不异、言分所应有,不足为异也。”③不动心:言心志坚定,不受外物撄扰也。朱注:“四十强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 ④孟贲:卫人,勇士。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 ⑤告子:孟子同时之学人,倡“性无善无不善”之学说。详见告子篇。 ⑥北宫黝:姓北宫,名黝。齐人。 ⑦肤桡:“桡”、屈也。朱注:“肌肤被刺而桡屈也。” ⑧目逃:目被刺而转睛逃避也。 ⑨挫:犹辱也。 ⑩市朝:通常解为市场与朝廷。顾炎武氏云:“古者朝无挞人之事,市则有之。市朝者、市之有行列如朝也。”即公共聚集之场所也。 褐宽博:“褐”、音曷。粗布。即毛布。“宽博” 、即宽大之衣。此褐宽博,系指“匹夫”而言,即下文之“褐夫。” 无严:不畏惧也。 孟施舍:赵注:“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或云:孟施、复姓。又或云:名施舍。 视不胜犹胜也:言勇往直前,不计胜败。 会:合战。 三军: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郑注:“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按此指强大军队,如今言大军团。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朱注:“黝务敌人,舍专守己。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故二子之与曾子子夏,虽非等伦,然论其气象,则各有所似。” 贤:犹胜也。 守约:“约”、要也。谓所守道之简要。惟石渠意补缺云:“守约、盖守气之误。”甚是。下文云:“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可证。 子襄:曾子弟子。 夫子;指孔子。 缩:礼檀弓上:“古者冠缩缝。”孔疏:“缩、直也。”故“缩”训直。“不缩”、不直也。 惴:惧也。阎若璩四书释地:“不、岂不也。” “不惴”、当解“岂不惴乎?” 不如曾子之守约:朱注:“言孟施舍虽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气,又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犹得其要也。孟子之不动心,其原盖出于此。” 不得于言;勿求于气:此虽告子语,则是孟子批评告子语。朱注:“告子谓于言有所未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助于气;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动之速也。” 不得于……不可:“气”、盖谓心所发动之精神作用,如喜怒、快慰、苦闷、惊惧等情绪;所谓喜气、怒气、惊气是也。此当是苦闷不安之气。朱注:“孟子既诵告子之言而断之曰:彼谓不得于心,而勿求于气者,急于本而缓其末,犹之可也。谓不得于言,而不求诸心,则既失于外而遂遗其内,其不可也必矣。” 夫志气之帅也…体之充也:朱注:“凡曰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耳。若论其极,则志因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然气亦人之所以充满于身而为志之卒徒者也。”赵注:“志、心所念虑也。气、所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志、帅气而行之,度其可否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次”、舍也,止也。陈绶进圣居燃犀解:“志至之‘至’ ,是至到之至。气次之‘次’ ,是次舍之次。”正义据毛氏逸讲笺云:“至为来至之至。志之所至,气即随之而止。正与赵氏下注“志向气随”之意合。 持其志无暴其气:“持”、守也。“暴” 、乱也。赵注:“言志所向气随之,当正持其志,无乱其气,妄以喜怒加人也。”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壹”、专壹也。焦循曰:“持其志使专壹而不贰,是为壹志。守其气使专壹不贰,是为气壹。黝之气在必胜,舍之气在无惧,是气壹也。曾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是壹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而反动其心:淮南子精神篇注:“蹶、颠也。”说文:“趋、走也。”朱注:“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颠踬趋走,则气专在而反动其心焉。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无暴其气也。” 敢问夫子恶乎长:“恶”、音乌,何也。朱注:“丑复问孟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长而能然?” 知言:朱注:“知言者,尽心知性,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之气:“浩然”、广大貌。“浩然之气” ,当指一种浩荡伟大之磅礴正气。文天祥正气歌,盖据此义而作也。朱注:“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明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难言也:此浩然正气,玄奥不易形容故孟子亦自谓难言也。 至大至刚:朱注:“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正直:直:正直。 塞于天地之间:赵注:“养之以义,不以邪事干之,则可使滋漫满天地之间,布施德教无穷极也。” 配义于道:朱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义者,人心之制裁。道者、天理之自然。”焦循引毛奇龄云:“配义与道,正分疏直养,无论气配道义,道义配气,德是气之浩然者,借道义充塞耳。” 无是馁也:“是”、指道义。“馁”、气馁也。言无道义、则气馁也。 集义所生:“集”、合聚也。朱注:“言气虽可以配乎道义,而其养之之始,乃由事皆合义,自反常直,是以无所愧怍,而此气自然发生于中。” 、非义袭而取之:“袭”、掩取也。朱注:“非由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朱骏声云:“义、读仪。义袭、犹云貌袭。”此说甚有见。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慊”、快也。足也。言人之所为苟有不快于心者,其内则生愧怍;生愧怍,则理屈而气馁矣。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焦循正义云:“告子勿求于气,并不求于心,是不知义在于内与气俱生。不知义,故不知持志,即不知善气浩然之气也。”仁内义外之说,详告子篇第四章。 必有事焉…勿助长也:“事” 、为也(吕氏春秋高诱注)。必有事焉,言必有所为也。此指培养浩然之气。顾氏曰知录引倪文节思谓:“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忘,勿助长也。”传写之误—以“忘”字作“正心”二字。言浩然之气,必富有事而勿忘。既已勿忘,又当勿助长也。”朱注:“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其或未充,则当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按春秋传,见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六年。闵:通悯,忧也。 揠:拔也。 芒芒然:疲倦貌。 其人:指家人。 病:困惫。 徒:但也。 诐辞:言其辞之偏诐者。 淫辞:放荡之辞也。 陷:沉溺也。 邪辞:邪僻之辞也。 离:叛去也。 遁辞:逃避之辞也。穷:困屈也。 生于其心…必从吾言矣:趟注:“生于其心,譬若人君有好残贼严酷心,必妨害仁政,不得行之也。发于其政者,若出令欲以非时田猎,筑作宫室,必妨害民之农事,使百姓有饥寒之患也。吾见其端,欲防而止之,如使圣人复兴,必从吾言也。”朱注:“人之有言,皆本于心,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然后其言平正通达而无病。”孟子自信其“一切行为根于心之说,”故云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宰我子贡…则不能也:宰我、名予。子贡、姓端木,名肠。冉牛、名耕,字伯牛。闵予、名损,字子骞。颜渊,名闾。昔孔子弟子也。“宰我”至“不能也”,赵岐注以为孟子言,实误。朱注:“林氏以为公孙丑之问是也。”“说辞” 、言语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夫子”、指孟子。“圣”、通。无所不通晓也。学不厌教不倦:论语“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夫子向公西华言之。此乃向子贡言之。吕览尊师篇:“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厌”、通餍,饱也。足也。 昔者窃闻之…敢问所安:“子夏”、卜商字。“子游” 、言偃字。子张、颛孙师字。皆孔子弟子。“一体”、犹一肢也。“微” 、小也。“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比圣人微小耳。 敢问所安:“所安”、即所处也。谓夫子于此数贤,欲何所处也。 姑舍是:“姑”、且也。“舍”、置也。赵注:“孟子曰:且置是,我不愿比也。” 伯夷伊尹:伯夷、商孤竹君之长子,兄弟逊国,避纣居北诲之滨。闻文王之德而往归之,及武王伐纣,继商而有天下,伯夷与其弟叔齐耻食周粟,途饿死首阳山。伊尹,有莘之处士。汤聘而用之,使之就桀。桀不能用,复归于汤,如是者五,乃相汤而伐桀。 不同道:言伯夷圣之清者,近于有所不为之“狷 ”。伊尹为职之任者,近于进取之“狂”。故二人不同道。 止则止…速则速:“止”、处也。“久”、留也。“速”、疾去也。 乃:犹然也。 班:赵注:“班、齐等之貌。”不辜:犹言无罪也。有若:亦称有子,孔子弟子。 污不至阿其所好:焦循曰:“污、本作洿。孟子盖用夸字之假借。夸者、大也。谓言虽大而不至于阿曲。”赵注:“污、下也。阿,私也,曲也。” 贤于尧舜:“贤”、犹胜也。程子曰:“语圣则不异,事功则有异。夫子贤于尧舜。语事功也。尧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万世。尧舜之道,非得孔子,则后世亦何所据哉?” 等:等第。差等。 违:离也,犹言逸出其范围。 麒麟:为毛虫之长,古以为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牡曰麒,牝曰麟。 凤凰:为羽虫之长,古以为瑞鸟也。雄曰凤,雌曰凰。 垤:蚁封。 行潦:“潦” 、音劳。道旁无源之水也。 出:高出。 拔:超出。 萃:聚也。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盛”,美盛也。康有为氏孟子微云:“孔子为制作之圣,大教之主,人道文明,进化之治,太平大同之理,皆孔子制之,以垂法后世。后世皆当从之。故谓百王莫违也。孔门多言百世,三十年为一世,莫有能违孔子者。故中庸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公羊曰:‘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太平大同之理,发而未光,有待后也。三统之礼,无所不通。乐则韶舞,见揖让之德焉。故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此足见大仁之公,太平之道,足以照灼大地而共尊亲矣。由古言之,生民未有其盛;由今言之,天地未有其圣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