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蒙之术
编成一套“诚恳坦率”的说辞
在信息中掺入某些不利因素,反而会使假信息变得真实可信起来。凭一张油嘴而骗取巨额钱财的欺诈者,从纯技巧的角度看,确实可称得上高超的心理学专家。因为他们洞察人性的弱点,并能加以充分利用。
例如,高明的骗子并不会一味说好话,吹嘘自己。由于满嘴狂言或过分恭维,反而会使对方起疑心。善于掌握人的心理的大骗子会在欺诈时,有意夹杂一点看来对自己不利的话,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诚实度,给对方塑造一个可信的形象。
曾经有一位医生,为让自己的儿子凭关系进入名牌大学,四处活动,结果上了大当。骗子为了让医生信任自己,巧妙地说道:“牛津大学我确实毫无办法,但伦敦大学我却十拿九稳。”听他这么一说,医生完全信任他,随即给了他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这种骗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说出了“牛津大学我确实毫无办法”。一般人都有意掩饰自己的弱点,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点,所以当这个骗子故意披露自己的弱点时,反而给人以忠厚、坦率的印象,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对方的信任。
与此骗术相类似的技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被运用。一位记者对本人说,凡写有关人物的评论时,不能只赞美一个人的功德,而是应在赞美的同时,又有某种“点缀”。文章如果自始至终都赞美、颂扬某人,就会显得浮夸、枯燥,叫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但倘若文章这样写——“在公司里他虽然表现突出,有魄力,精明,积极主动,但一回到家中,却只会躺在沙发上抽烟、打盹、看报,毫不顾及自己夫人的忙碌、辛劳”,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这里批评“他”的缺点,但人们会认为这篇评论更加真实可信,该人的形象也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树立。而事实上,这只是无关痛痒的批评。这就是新闻写作中的所谓“小骂帮大忙”。
在恭维他人时,一个劲地奉承,说一大堆好话,对方会马上警觉,甚至厌恶。“他为什么连我的缺点也赞美呢?分明是有意巴结我!”如果在赞美中有意指出别人微不足道的弱点,既无伤大雅,又使自己不像溜须拍马,给对方一个诚实可信的形象。
以一真掩九假
以偏概全是人性的弱点。只要向人展示十分之一的真实,余下的十分之九尽管都是谎言,人们也会信以为真,全部接受。
翻开报纸,每每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被欺诈的报道,仔细推敲其情节时,总不免使人大发感慨,为何一些并不高明的手段,就可使那么多“善男信女”轻易上钩,拱手献出自己的感情、钱财呢!
据本人观察,凡行骗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的话并非百分之百虚假,他们总要在某处添加一点真实的内容。换句话说,虽然有十分之九的谎言,但却以十分之一的真实内容向对方展示。例如,“虽然说我像个侏儒,但我的气魄和胆识却比一般人略胜一筹。依靠我的胆识,我曾屡战屡胜。比方说,去年我在股票市场……”。对自己个子矮小的事实,诈骗者一再重复、强调,这就是诀窍所在。人们总是信奉“眼见为实”的教条,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证实了某一真实性内容后,往往会以偏概全,以为全部都是真实的,而很少关心自己看到的真实内容究竟占多大比重。由于抓住了人性的心理弱点,以一真掩九假的骗术的确很有效。
剖析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发现人们有意无意地会以信息的部分内容为中心,进而推论全体。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此种思维倾向更为明显。部分的真实,使人确信整体的真实。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竟然也被简单的诈骗术所蒙蔽,就在于他们习惯于这个思维模式。
医生常常适时地利用“由部分推论全体”的思维逻辑。譬如:如果医生将病人身患绝症的情况直言相告,病人势必精神崩溃,丧失生存的意志、勇气,假如医生又接着说,“其实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这时,病人不仅放心不下,而且会陷于更大的不安。倘若医生这样说:“你有患肝硬化的可能,但我将用最好的医术把你治好。”这就仿佛已将真正病症说明,使患者相信自己的谎言,而愿意接受治疗。
无据的话使人听起来有凭有据
人们容易相信间接信息的真实性。若以“这是我从某某那里听到的信息……”作开场白,听众往往会不自觉地认可信息的真实性。
日本的选举战可谓花样百出。一种叫做“公共澡堂的议论”较为典型。就是由某候选人的助选员,组成几个小集团,假装去公共浴室洗澡,其实,是为了对其竞争对手造谣中伤。其情节如下:几个助选员,佯装在澡堂邂逅,随意谈到选举。其中一个故作神秘地说道:“据说候选人铃木先生与情妇幽会,被他夫人当场抓获。夫人气回娘家去啦!”这种手段尽管卑鄙却十分有效。到第二天,整个城市就有很多人在议论有关铃木候选人的桃色新闻。
谣言一传十,十传百,能如此迅速地扩散,原因是制造谣言的场所,是人多的公共浴池;另外,因为它是“悄悄话”、“内部消息”,看起来又不是故意让人听到,由于人的猎奇心的驱使,所以偶然听到的人会“以假乱真”,相信自己消息来源的可靠,并自觉扮演起传声筒的角色。
为何人们难以相信直接得到的真实消息,反倒要去相信间接得到的虚假情况,并且热心传播给他人呢?通常,消息背后往往隐藏着传递消息人的动机、愿望,故听到消息的人会本能地对直接传播者抱有某种程度的警惕性,不容易很快相信,因为人们总要先确定传播消息者的人品,然后再定夺其消息的可信度。然而,假如用“我无意中听到”为前提,别人就会乐意迅速接受传播来的消息,因为消息的真实性已由第一个听到消息的人证实过了。而且在这里,它是引用第三者的话来说的,给人没有掺入传播者的意图、动机的感觉,所以是“客观的、真实的”,因而是可信的。
“偶尔听人说”,似乎表明这消息很多人知道,唯有我被蒙在鼓中。这会给人一种不安感,于是,无形中听来的消息的真实性又增强了。
第三者的姿态说出毫无根据的话而取得对方的信任
虚假的信息若以“某某人说……”的公式,再以第三者的口吻说出,其可信度就突然增加。
有一个推销员上门拜会某著名学者,对学者说:“此次幸会,是因为我的上司詹姆斯极为钦佩您,叮咛我若拜访阁下时,务请您在这本书上签字……”边说边从公文包里拿出这位学者的新著。这位学者对推销员的话深信不疑。
在被恭维者面前,若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说“我是您最忠实的读者,您的书……”,则有献媚的味道,会使人容易观察其目的。但这个推销员有意撇开自己,借用第三者的口说出恭维的话来,就比“我崇拜您”来得巧妙,更容易使人接受。尤为高超的是,他已将对方的书准备好。这样,不由得对方不按他的话去做。
信息乃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但如果被当做第三者的意见提出时,则会产生实亦实、虚亦实的效果,使人深信不疑。高明的诈骗者,就能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下面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某人带一位外国人去咖啡店,走到柜台前,即对会计小姐细声说:“他是阿拉伯王子。”说完,要了杯高级饮料,很有风度地喝了起来。
几天后,此人又与新交的女友来到这家咖啡店,正谈得投机,这位老兄突然煞有介事地站起来,声称有急事,非离去一下不可,请小姐等等。留下来的小姐疑惑不解,便到柜台上问会计小姐:“您可知道那位男士的来历?”女会计说:“我听说他是阿拉伯王子的朋友,几天前带来过一位外国人。”
这类第三者的发言,即刻成为决定性的言论,致使这位女孩子上了流氓的当。假设当初由这个男士自称是阿拉伯王子的朋友,则女孩很可能不会相信,甚至会持有相当的警惕性。
将不可能或不太可能的事说成绝对可能
明确肯定或否定的信息,比暧昧不明、模棱两可的消息,更具传播力和说服力。
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雄辩家中,政治家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分辨不清的是非,甚至不可能有模棱两可的现象,从他们的口中,你只能知道两个简单的结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其话语非常明确,充满自信。奇怪得很,这些政治家所说的话会使数以万计的听众满怀信任地接受,并且没有反抗心理,对他们传播的信息和作出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发表意见时,经常使用“绝对”、“一定”、“完全”、“百分之百”的明确判断。这种说法,听众也许开始时会半信半疑,但听久了,耳朵里听到的全部是明确肯定或明确否定的结论,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些简单的结论。因此,如果掌握的信息不确实,含糊不清,不如借鉴一下政治家的手段,用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的方式来传播,无论是传播力还是说服力都比较大。相反,如果在传播信息时,总是说“也许”、“可能”、“拿不准”、“大概”,其传播力和说服力就小多了。
这种技巧也可正面使用。例如,对胆子不大的考生,在考前最好跟他说:“我认为凭你的实力,定能金榜题名,不要紧张,尽全力考就是了。”虽说这考生的能力并不一定很强,但这么一说,就大大增加了他的勇气。当然,使用这种技巧时,如做得太过分,人们又会起疑心。
用“忠告”来诱使对方上当
人们对于理解、体谅自己的人提出的“忠告”,往往会愉快地接受。
西北航运公司的人事主管,很善于用“忠告”来处理棘手的人事调动问题,即使是被降职使用的职员,他亦可以使其心情舒畅地接受调动。据他介绍,为了做好降职职工的工作,应与之个别交谈,先给对方以时间,充分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想法,一直等到对方把心中的苦闷、牢骚全部倾吐,且已感到疲倦时,然后才说:“我非常理解您的苦衷。”听上司这么一说。对方的情绪即可安定下来,然后继续说:“假如我站在您的角度看,我将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去小一点的营业所工作,其好处是:人际关系好处理,可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干。而且,不少人就是在小营业所干出了名堂,最后被提拔的。”这样一来,对方的被贬职、受轻视之感荡然无存,高兴地接受新的工作。
这种劝诫方式,可以说是协调人事关系的高明技巧。为说服一个人,决不要下车伊始,大发宏论,而应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按下不表,先聆听对方的意见,直到对方全部倒出心里话,发尽牢骚,然后再以理解对方的姿态来劝诫、建议。要使对方感到你体谅他,确在为他着想,最后,神不知,鬼不觉,就让对方轻松地接受了你的意见。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解决烦恼问题的专家们,总是在细心听完烦恼者的倾诉后,再以“如果我处于您的位置……”、“假如我是您……”这类的话作为开头语,进而再提出自己的忠告。这就使对方产生“你真诚帮助我”的错觉,即使眼下的意见事实上于对方不利,对方也难以察觉。
拒绝对方要求的最好办法,是使对方自动放弃
当对方提出某种要求而我方又无法满足时,设法造成我方已尽全力为对方帮忙的错觉,对方也就只好自动放弃其要求。
比如,当对方提出你不能满足的要求后,就可采用以下步骤,先答复:“您的意见我懂了,请放心,我会努力去做。”过几天,再通知对方:“这几天科长因急事出差,等下星期回来,我立即报告他。”又过几天,再告诉对方:“您的要求我已转告科长,科长答应在公司会议上加以认真的讨论。”尽管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但你也会给对方留下好感,因为您已造成“尽力而做”的假象。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总是念念不忘。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音,就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的问题,反感、不满即由此而生。相反,即使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只要能做出些样子,对方就不会抱怨,甚至会对你心存感激,主动撤回已让你为难的要求。
变“命令”为公意,容易使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