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组合中创新,就是将科学技术、产品开发、经营机制等多方面的独立创造发明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经营机制。组合创新的思维模式在生活、生产、科技发明等诸多方面有广泛的运用,学会组合思维,对年轻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大有帮助。
有效的创新是可行性的创新
很多年轻人不乏充满创意的点子,而且和周围的人谈起来时头头是道,但是那些创新的想法能够实现吗?这是关于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开复将其称为创新的第三个要素,他认为任何创新都应该考虑: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否实现创新想法?如果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仍然无法让某个创新成为现实,那么,再新颖、美妙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李开复以面包机为例:如果我们一拍脑袋,就想把面包机制定成人们需求的产品,比如想生产一台既能煮饭,又能炒菜,还能扫地、刷碗、做功课、写论文的面包机……这样的创意能够在短期内变为现实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这个创意不存在可行性,那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李开复还讲述了自己写博士论文的经历。当时,那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者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认为从新颖的角度来看,那个创新可以得99分。语音识别也很有实用性,可以用在声控电器、听写打字、人机交流、自动翻译器等“科幻级”的产品上,实用性也能得99分。
但是他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时发现,那个富有创意的想法碰到了可行性方面的问题。例如噪声处理的问题,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的问题,麦克风太远的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识别错误的问题,等等。因为存在这些问题,李开复认为那个创新的可行性只有59分,而且至今那个创新的普及还有待进一步解决那些缺陷方面的问题。
我们知道,年幼的孩子充满想象力,他们总是异想天开,让成人很受启发。在我们感叹孩子的想象力的同时,我们也有这样的困惑:创意虽好,但实现起来难度太大,即可行性不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创意没有可行性,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那它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微软是一家充满雄心壮志的公司。它有这么一个创意:无论客户是在北京,还是在伦敦,抑或是在穿越北极上空的飞机上,只需输入密码,就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获得实时更新的日程表、电子邮件信息、银行结单。
想要为用户提供如此周全的服务,就必须创建一张散布于全球的服务网络,建立分布式数据库,还要保证数据自动更新……想要实现这一创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虽然微软拥有雄厚的资产,拥有众多现有业务所提供的可利用资源,但如此庞大的计划,迟早会让微软承受不起。
有人认为实现这一创意的工作量太大了,微软要定义和建立核心架构;要设定合作者参与计划的规范步骤;要建立可处理海量信息的多重数据处理中心;还要同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及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数据合作……这将面临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网络安全问题、个人隐私问题。
想法很新颖,但是还需考虑可行性,我们暂且不论微软能否实现美好的创意,我们强调的是,在冒出一个想法之前,不要忙着幻想这个想法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美好的未来,而要问自己:这个想法能够实现吗?如果能够实现,那么这个想法就是有价值的,否则这就叫空想。
生活中,有不少年轻的空想家,他们的特点是不注重想法的可行性,不注重实干精神,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想法的可行性,实干精神还是其次,因为即使有实干精神,但创新的想法没有可行性,也是白忙活一场。这也告诫我们,创新也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太好高骛远了,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思考出可行性的想法。这才是有用的创新。
有需求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李开复说:“许多人认为创新最重要的元素是新颖,但我认为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他曾经有过一个新颖但实用价值不高的惨痛创新体验。那次体验让他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同时也收获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当年,李开复在SGI工作的时候,曾经负责领导一个小组研发三维浏览器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研发出一个看起来非常酷的产品。不过这只是从技术角度和产品本身来看的。李开复说:“想象一下,在三维的视图里访问互联网,像玩游戏一样,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个网站的操作,就像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问那样逼真,在当时,这是一个多么有创意的产品呀!”
“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产品并没有考虑用户的需求,”李开复后来说,“事实上,人们访问网页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信息的丰富程度和获取信息的效率,虽然三维浏览器看起来很棒,但是不能给用户更多的信息内容,还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也无法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有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这件事情对李开复的打击非常大,使他内心充满内疚。因为自己的过失,不但造成了一个技术失败,还浪费了公司的资产,造成了100多人和他们的家庭因为失业受到影响。
这次挫折给李开复的教训是: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创新,比如说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技术的创新,甚至把别人做过的汇集起来,只要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是有需求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东西,那就好。
李开复多次在讲座中告诉人们,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用户是谁,需要什么技术,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在这些前提下,如果还能把产品做得又新又酷,那是最好不过的。
“一个是用户需要的东西,一个是很新很酷的东西,我宁肯选择用户需要的东西,就算它不新不酷,因为这样对得起用户,对得起股东,对得起员工。有用是必须要的,做没有用、又新又酷的东西是浪费时间。”李开复如是说。他深信“需求是创新之母”这句话。事实证明,许多了不起的创新都来自于需求,只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创新才具有价值。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比如,1960年前后,袁隆平亲身经历了粮食紧缺造成的饥荒,于是他决心用农业科学技术帮助人们摆脱饥饿。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断努力搞科研,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
松下公司能够发明面包机,是因为现代日本妇女要工作,没有时间做传统早餐,而丈夫们依然期望有新鲜早餐,在这种需求之下,面包机这一创造性的发明才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还有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纸、火药等,以及近代的发明,比如电话、电脑、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都是因为人们的需要,它们才会在人类智慧的引领下应运而生。
杜邦,这个从事火药事业而走上发迹之路的人,而后将公司渐渐转型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发明了相当多的产品,包含X光片,也发展出第一种多用途的合成橡胶与铁氟龙。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的创造性发明能为现实生活带来帮助。
还有隐形眼镜,通过把镜片直接戴在眼睛上,让人们不再因为戴上近视眼镜而降低美感。这些成功的发明创新都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的。
即使是那些小发明、小创造,也必须着眼于社会需要。只有急社会需求之所急,想社会需求之所想,小发明、小创造才会被人们接纳。李开复说过:“科研的象牙塔里看创新是否是最新的,而现实世界却看是否是有用的。”在申请发明专利的时候,实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实用就是要符合当前社会的生活、工作、生产需要,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因此,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想方设法去发现社会的需求,从而确保创新是有价值的。
有些年轻人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太过于创意或是急于创意,反而失掉了客户和市场。他们没有把握住创新的关键,而是过于注重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他们整天想一些奇怪的点子,为了搞创意而去创意,把创新的目的丢在了一边。或者说创新出来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求,不便于人们使用。这样的创新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20世纪,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与此同时,还有几位发明家先后发明了电报机。但最终只有莫尔斯的电报机具有商业价值,原因之一就是其他人设计的电报机使用起来过于烦琐,不符合用户的需求。
比如一位名叫摩尔逊的人,他发明的电报机系统非常复杂。他架设了26条电线,每一条线代表一个英文字母。在某条电线通电的时候,在另一端放置的小纸球就会被静电所吸引,记下一个字母,字母再组成词句,就可以传递信息了。但是这种方法非常落后,需要庞杂的设备,并且静电感应传递不远。因而这种电报机在实际中没有得到应用。
相比之下,莫尔斯的电报系统简单许多,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他仅用一根导线,以事先约定的电码形式传递信息。在拍发电报时,电键将电路接通或断开,信息是以“点”和“划”的电码形式来传递。只用0.1秒就可以发一个“点”,用0.3秒可以发一个“划”。
在这种情况下,只存在两种电信号的状态:按键时有电流,有电流时称为传号,用数字“1”表示;不按键时无电流,无电流时叫空号,用数字“0”表示。一个“点”就用“1、0”来表示,一个“划”就用“1、1、1、0”来表示。
莫尔斯的电报用不同排列顺序的“点”和“划”来表示将要传送的字母或数字,这就是莫尔斯电码,也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莫尔斯的新奇构思是电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直到今天,莫尔斯电码仍在普遍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