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郭去疾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时,收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这些大学都没有给他提供奖学金。于是,郭去疾主动给那些大学教授们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资助。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郭去疾写了两百封信,虽然引起了很多教授的注意,但他并未如愿以偿。
一天夜里,郭去疾面对被婉拒的200多封信,失声痛哭起来。可是第二天早上醒来,他还是决定主动去敲机遇之门。几天之后,他收到了一位伊利诺大学教授的回信,对方表示愿意资助他。
郭去疾后来表示,“石沉大海并不代表徒劳无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争取,我敲开了机遇之门。经过一步一步的尝试,我赢得了进入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试想一下,如果郭去疾不去积极尝试,或者说尝试了几次后就轻易放弃,肯定是无法邂逅机遇的。不去尝试,不去争取,而轻易认命,即使机遇就在你的不远处,甚至触手可及,你也无法把握机遇。
有一家穷人,省吃俭用了5年后,终于攒够了去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他们打算去澳大利亚谋求发展的机会。
在上船之前,妻子准备了许多干粮,因为他们要经历十来天的航程。在船上,他们的孩子看到豪华餐厅的美食后,忍不住向他们哀求,希望能够尝一下,哪怕是残羹冷炙也可以。可是他们不想被人看不起,就守在下等舱的门口,不让孩子出去。于是在整个旅途中,他们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其实父母和孩子一样渴望美食,不过他们的钱根本不够用。就在旅途即将结束的前一天,他们带的干粮吃光了。实在饿得不行了,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给一家人一些剩饭剩菜。服务员一听,吃惊地说:“你们为什么不去餐厅用餐呢?”
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船上的乘客都可以免费享受餐厅里的食物啊!”
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吃惊地跳了起来……
如果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尝试一下,问问服务员,也不至于一路上都啃干粮。他们不向别人询问船上的就餐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去问的勇气,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早已为自己设了一个限——穷人是无法享受豪华餐厅的美食的。就因为如此,他们才错失了享受美食的机会。
尝试一下又何妨呢?或许你尝试几番后,还是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你永远都没有成功的机会。尝试一下又何妨呢?即使你没有取得成功,你也能获得经验,而且你的意志和精神会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要抓住机遇就要做好准备
机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机会只敲一次门”,的确,机会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不会老是在你面前晃动。
杰瑞米与一些朋友去钓鱼,在购买钓鱼工具时,他坚持要买一根重些的钓鱼竿和线轴。当一些人看到后,开玩笑说:“你打算捉一头鲸鱼吧?”杰瑞米毫不理会这些听起来打消他信心的言辞。
钓鱼时,有一个人的鱼线被一条大鱼挣断了。那个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鱼从自己眼皮下溜走,这才后悔没有准备重一些的钓具。之后,杰瑞米的线突然被拉紧了,是一条大鱼!45分钟后他把战利品拖上了岸——一条32磅重的大家伙!此时,人们都对他的远见肃然起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你想钓一条大鱼的话,那你就得先要准备好钓大鱼的工具!实际上,如果你不为成功做准备,想要把握机会是很难的。许多人不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成功的到来,却总是希望成功会主动关照他们。其实机会敲门的次数远比人们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当它来临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它,这样,才会成功。
永远没有人知道机会在何时降临。它通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它向你要求的东西,可能远比你目前准备给予的要多得多。但如果你志在钓一条大鱼,你就必须像杰瑞米那样,为那条可能出现的大鱼准备好一切。否则,机会就会成为一条随时可能溜走的大鱼。
屠格涅夫说过:“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对于后一种说法,李开复的理解是:在机遇还没有来临前,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他告诫广大年轻人:“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想要成功抓住机遇,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伟大的先贤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充分的准备,抓住了一闪即逝的机遇,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升华了人生的价值,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飞转。或许有人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他们只是碰巧,运气好罢了。”但事实却不能被否认——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李开复曾经说过,如果总是怨天尤人,说机遇不垂青于自己,而不去做充分的准备,你永远也不会把握住机会。
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因为终有一天我们要面对自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作出明智的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李开复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同学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之前的40%提高到了80%,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李开复把已有的结果稍微加工一下,写一篇论文,几个月内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但是,李开复心里非常清楚,第一步的成功只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绝不是最佳的结果,因为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了,每一个研究机构都能借鉴、学习、使用他的方法。这个时候如果他放松下来,不去做实验,而是埋头写论文,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他。
所以,李开复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抓紧时间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自己的论文答辩时间。那时候,李开复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通过这些努力,李开复在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在李开复毕业之后,那个系统连续多年蝉联了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
如果当时在80%的水平上,李开复止步不前,不积极做研究,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肯定会被别人抢走。对李开复来说,他能获奖与他充分的准备、积极把握机遇是分不开的。
李开复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机遇尚未出现的时候,要时刻准备;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其实,这一道理在许多伟人身上也有体现。比如牛顿能够取得丰功硕果,一鸣惊人,与他在黑暗的教堂中苦心研读是分不开的;海伦·凯勒能将巨作推向世界,与她在黑暗无光的世界中艰难摸索是分不开的。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有时刻准备的头脑,也会把握住许多别人无法把握住的机遇。
有两个年轻人,他们在同一家企业工作,他们都有满腔的抱负,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识。
A天天想:如果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B也有同样的想法,但他更进一步,主动去打听老总的上下班时间,然后尽量找机会与老总打招呼,以此加深老总对自己的印象。之后,B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了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的办事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在与老总相遇的时候,能够主动打招呼,沉着地应答,终于得到了老总的器重。
愚者空想机遇,庸者坐等机遇,智者做好准备,主动把握机遇。机遇最公平,从不偏爱任何人;机遇也最不公平,却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挑战,只有准备充分、胸有成竹者才能充满自信;面对挑战,只有善于把握和驾驭时间的人才能超越自己;面对挑战,只有努力耕耘的人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愚者等待机会,智者创造机会
李开复告诉年轻人,要学会主动去创造机会。因为积极创造机会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不认识机会而错失它,创造机会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成功之道。
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大家的士气低落。这时,李开复发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实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李开复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直接递交给多位副总裁。经过商议,他们决定采纳李开复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李开复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在李开复的带领下,该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了李开复,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后,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做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那份报告,公司很可能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也不会有升为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有不少的功劳归属于你和你那价值连城的报告。”
李开复这个成功的故事,充分表明了创造机会的重要性。当公司状况不佳时,李开复建议根据现有条件,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既是在为公司扭转经营不佳的现状做努力,也是为自己赢得公司的认可做努力。
培根说过:“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卡耐基也这样说过:“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被绊倒时,还不能见着它。”李开复的观点也是如此,他说过当机遇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外,我们也应该主动创造机会。
在微软公司,每年都有四次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大家非常重视。在汇报的前几个月,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前排队,报上自己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在几个研究项目还未取得最终研究成果时,李开复还是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盖茨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李开复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不太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就会给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李开复知道六个月后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取得好的成果。但是,他没有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而是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于是,李开复修改了报告题目,带领十多人飞往美国给比尔·盖茨做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盖茨的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盖茨对全公司的领导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正是这句话帮助中国研究院在全公司建立了信誉。显然,如果李开复消极等待机遇,抱着求稳的态度提交报告,那么,就会错失向比尔·盖茨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
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Google后,很多人传言是猎头公司帮Google挖到了李开复,但李开复对此表示:“这里我澄清一下,没有这么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当机会来临时,你不能在家里等着猎头公司给你打电话,也许他永远不会打来,也许有人直接打过去了。所以,我还是选择直接打过去。我认为主动创造机会,我们就找到了everything。”
在给中国学生演讲的时候,李开复表示,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做好大学四年的计划,积极争取和创造机遇。你的毕业计划既是你学业的终点,也是你事业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此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你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应该马上制订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老师、同学、朋友打分,让他们给你提出改进的意见;如果你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那么应该找找该公司的招聘广告,对比你的简历,看自己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只要你能做到这些,就不难发现,你每天都在提高,你是在为自己创造机会。
狄更斯曾经说过:“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你,只有你去找机会。”可是有些学生总想着过安稳的校园生活,他们不去主动尝试,不去积极争取。与此同时,他们却在幻想自己毕业的那天,能够获得好工作。想一想,这是不是有点像在白日做梦呢?
《创造机会》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人不小心掉到了洞穴里,他没有主动寻找出路,而是坐以待毙。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候,死神告诉他:“原本你有很多出去的机会,但是你没有主动去创造。”那人听了后悔地说:“我只知道等待机会,而没想到去创造机会呀!”
的确,每个人都有资格享受机会,抓住机会。可是,有的人选择等待机会,而有的人选择创造机会。等待是没有终止的,也许,你能够等到机会,但也许一辈子也等不到机会。只有自己去创造机会,才能把握机会、运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