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生命的智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24堂人生课
18500000000018

第18章 关于选择——用智慧选择无悔的路(1)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李开复的《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说:“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李开复说:“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每一步走出都会决定着‘人生下一步’。它如此玄妙,又如此令人紧张。很多年轻人都在不同的场合问我,怎样才能拥有选择的智慧?我的答案就是,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

有舍有得,理智选择人生之路

有句话说:“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因此,人生不可避免地要作很多选择。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说的那样,有选择就必须舍弃。而你所选择的是否正确,你所舍弃的是否明智,关系到你的人生行走路线,关系到成败。因此,选择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需要拥有选择的智慧。

2009年8月5日,李开复乘坐的班机在加利福尼亚州降落,他又一次来到了那座再熟悉不过的港口城市——旧金山。他曾经在那里起飞、降落过无数次。坐在车子的驾驶座上,李开复摇下车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好像在用心感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情。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再问自己一遍:“你,准备好了吗?”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做出了回答。李开复知道,自己将要作出又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李开复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他知道只有“追随我心的选择”才能激发身体里最大的潜能,不断靠近下一个目标。曾经的很多选择都带给他类似的人生体验。

李开复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的那次选择,当时他年仅28岁,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他只需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终身教授的职称。这意味着他将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做研究,过上终生安稳的生活。但是苹果公司希望李开复放弃这个安稳的机会。李开复清楚地记得,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对他说:“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那句话直击李开复的软肋,点燃了他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梦想。

“让世界因你不同”,一直是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他说,想象一个没有你的世界,让有你的世界和没有你的世界作出对比,让世界由于你的态度与选择发生有益的变化。哲学老师说,那是人生存在的哲学意义。“让世界因你不同”,将人生的影响力最大化,提供给李开复一种思考与世界观。

于是李开复作出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选择,他放弃了对终身教授职位的追求,加入了“改变世界”的队伍。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在苹果公司,李开复领略到做产品的无穷乐趣,他和同龄人一起畅游在市场前沿,真切地感受着市场竞争。在一个叫MacⅢ的小组,李开复尝试着把语音识别的技术融入电脑里,试着让躺在纸上的学术论文变成现实。一年之后,李开复成为苹果研发集团ATG语音小组的经理,后来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

李开复说,“那次选择奠定了我今后的道路,我放弃了一个铁饭碗,却开始拥抱更精彩的人生。”在那之后,李开复不再害怕放弃。他相信,只要重新开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新世界。当机遇来临时,只要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潜能,融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就能作出“追随我心”的选择。

1998年,当李开复选择回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时,身边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他在冒险。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微软中国研究院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选择很可能“自毁前程”。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李开复追随我心的选择……

后来李开复决定离开Google自己创业,他对Google工程高级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说:“艾伦,我已经思考一段时间了,尽管总部非常支持Google在中国的工作,我也感觉到这是一家改变世界的企业,不过,我心中还有一个理想没有完成。下一个阶段,我想专注地完成自己心中的这件事。所以,我决定离开公司,我是来向你辞职的!”

尽管艾伦非常惊讶,并努力挽留他,但还是无法改变李开复追随我心的选择。当李开复尝试着把离开Google的决定告诉身边的亲人时,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惊呼:“什么,你开玩笑?世界上还有更好的工作吗?”

是的,在Google这样的公司工作,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么还有什么能够让李开复痛下决心的呢?李开复说:“我想,那就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了。当一个微小的火种慢慢地在心里闪烁,最终蔓延成为燃烧的火焰:当一个并不清晰的潜意识渐渐地野蛮生长,成为了明确的意志,我想,这就是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这次选择和之前的很多次经验相似,每一次放弃,都有争议,都有挣扎,都有留恋。但是最终通过理性走向平静,李开复深刻地知道,每一次放弃与选择,都是“舍”与“得”的对应。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做到“舍弃”,才有可能让自己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目标。

拒绝极端和片面的思想与行为

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李开复说:“‘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李开复举例说,他曾写信告诉中国学生要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随意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他曾写信告诉中国学生与人相处要有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变得没有主见。他说:“极端的自信就是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变成了自卑。”

李开复说:“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这六种态度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如果将其中的某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变成缺点,会给你带来不良的影响。”李开复曾经看到了一个极端的负面例子。

有一则关于拿破仑的小故事,被一位企业管理者推荐给员工去读。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经常和别人打架,但经常输给对方,于是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能认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袭击与对手抗争到底。结果这种拼命精神使对方被迫屈服。这位企业管理者希望员工向拿破仑学习,觉得那种行为有学习的价值。

对此,李开复直言不讳地说:“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那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另外,李开复的亲身经历也告诉他,极端的行为是不受人欢迎的。

在公司的培训课上,老师让10个副总裁围坐成一圈,然后给大家一个半小时,让大家畅所欲言,但规定不能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自由谈论感兴趣的话题,从“天气”到“政治”,从“体育”到“娱乐”……其间还出现了激烈的争执。

在气氛活跃的交谈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结束了。老师让每个副总裁选出一个自己最尊敬的副总裁,为他们排一个序。结果发现,排在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讲话最多的人。不说话不代表没有想法,但是他没表达出来,别人就认为他没有意见;讲话太多的人,所讲的有些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由此李开复认为,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是不可取的,他认为要想达到中庸的沟通智慧,就需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这样才能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可以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个博学而谦逊的人。

还有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做人做事太过极端是不行的。故事的大意是说一个乡下人初次进城,不讲卫生,不小心把痰吐到了一位女士的裙子上。女士的丈夫非常生气,发威道:“用舌头把我老婆裙子上的痰舔干净。”当时有很多人凑过来看热闹,乡下人既害怕,又感到尴尬,只好照办。

这件事原本是乡下人引起来的,他肯定不对,因为他不讲卫生。但是,那位女士的丈夫也有不对的地方。他得理不饶人,提出了有损他人自尊的要求。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极端行为,很多时候这样做是无法把事情办好的,也是没办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在生活中,有些年轻人有时候也会头脑发热,说话办事容易走极端。殊不知,那样对自己的影响很不好。正确的做法是冷静下来,学会用中庸思想指导自己。在平常做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出发点,还应注意办事的方法是否合适,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李开复认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除了要用中庸的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还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中庸的真谛。这就是说,中庸不是取绝对的“中点”,而是指保证在一定的限度内,根据具体情况择优选之。

曾有一位年轻人问李开复:“开复老师,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当时,李开复告诉他:“这个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要明确一点,你的老板是不是一个善于接纳别人意见的人。如果不是,那你千万不要乱发言,而且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

李开复告诉他:“如果老板懂得接纳异议,那么你在老板还未作出最后的决定前,就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你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就需要注意一定的技巧,顾及到老板的面子。一旦老板作出了决定,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异议,都必须支持老板的决定并积极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李开复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需要用智慧甄别不同的情况,并从不同候选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

在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喜欢用一个标准去认识领导者,认为领导的风格都是相同的,其实并非如此。著名的管理大师丹尼尔·戈德曼在他的管理学著作《有效率的领导》一书中提出:最好的领导通常同时拥有上述的六种看似互相矛盾,但又互相作用的领导力,并会智慧地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处理上。

戈德曼通过分析,认为一个出色的领导通常善于综合运用上述的六种能力,并且会理智地分析当前的情形,以便采用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打个比方,如果员工表现不佳或员工是个新手,而此时公司正遭遇重大危机,明智的领导会直接对员工采用命令、指挥的方式。

如果企业决定改变经营方向,员工因为不理解方向而士气低落,聪明的领导会采用宏观掌控的方法;如果员工对工作得心应手,部门协调没有问题,智慧的领导会注重员工之间的和谐合作;如果员工知识渊博,那么聪明的领导会在决策的时候,采用民主自由的方式,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如果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或具备了积极自主的态度,智慧的领导会让其全权负责;如果员工充满激情和动力,愿意把工作做好,但是欠缺经验,聪明的领导会耐心培养他。

这就是说,生活中的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的二元论,就像身为一个领导,不能无端地采用同一方式对待员工一样。就像李开复说的那样:“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他告诫中国学生在作选择的时候,要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学会在作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这种方法并不能用简单的公式表述出来,而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不会盲目地选择了。比如,有些年轻人在跳槽的时候比较冲动,说跳就跳,说转就转。殊不知,什么时候跳槽,怎样跳槽,并没有一个公式化的方法,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切合自身实际的办法作选择。

首先,年轻人需要考虑一些客观因素。比如,选择大势来临的时机。一个是春季2~4月,一个就是8~10月,这两大时间段都是众多企业大力谋取人才的好机会。因为有很多人起跳,所以容易倒出一些好职位,就如同跳棋盘上有很多空穴,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你选择的机会就很多,因此相对来说更容易谋取你想要的职位和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