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游说燕王:“大王最亲信的诸侯国莫过于赵国。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国国君为妻,想要吞并代国。他约定和代王在要塞句注会晤。并命令工匠做了一把金勺,勺子柄端做得很长,可以用来袭击人。赵襄子和代王宴饮,事先暗中告诉厨师说:‘等到酒兴正浓的时候,你端上热汤,趁机立即翻转勺柄打死代王。’于是,当酒兴正酣时,厨师就端上热汤,在为代王倒热汤的时候,乘势倒翻,用勺底打死了代王,代王的脑浆涂了一地。他的姐姐听说后,把自己的簪子磨尖后,自刺而死,所以,到现在还有个磨笄山,天下无人不晓。赵武灵王心狠手辣,六亲不认,大王是很清楚的。大王还以为赵王是可以接近的吗?赵国发兵进攻燕国,两次围困燕国都城,劫持大王,大王割地给他十座城赔罪,这才撤兵。现赵王已经到渑池去礼拜秦王,并献上河间来讨好秦国。如果赵国不侍奉秦国,秦国出兵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如果大王投靠秦国,秦王一定很高兴,而赵国又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燕国西边有强秦的援助,南边没有齐国、赵国的祸患。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燕王听从了张仪。张仪返回秦国,向秦王报告情况。
原文
于是楚人李斯、梁人尉缭①,说于秦王曰:“秦自孝公已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侵诸侯,盖六代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其君臣俱恐,若或合纵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所以亡也。愿王无爱财,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秦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阴遣谋士赍金玉以游诸侯②。诸侯名士,可与财者,厚遗给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乃使良将随其后,遂并诸侯。秦既吞天下,患周之败,以为弱见夺。于是笑三代,荡灭古法,削去五等,改为郡县。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寸蕃翼之卫。吴、陈奋其白梃,刘、项随而毙之。故曰,周过其历,秦不及其数,国势然也。
注释
①尉缭:中国古代军事家,魏国大梁人。名缭,秦王任他为国尉,因称尉缭。②赍(jī):携带。
译文
在这时,楚国人李斯、魏国人尉缭,劝说秦王:“自从秦孝公以来,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相互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分化为六个诸侯国,秦国乘胜侵略诸侯各国,已经六代了。现在诸侯臣服于我国,就像是秦国郡县听从秦王一样。诸侯各国君主、臣子都惧怕秦国,假如他们中有人再提出合纵,出其不意,攻打秦国,那我们就前功尽弃,从前的智伯、夫差、湣王就是这样灭亡的,我们不可重蹈覆辙。希望大王不要吝惜钱财,拿出金银财宝去贿赂各国的权豪势要,扰乱他们的谋略。秦国花费的不过是区区三十万两黄金,可是得到的却是六国灭亡,一统天下的局面。”秦王听从了他们的计谋,暗地里派遣谋士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游说于诸侯国。诸侯各国的知名人物,可以用财物的收买的,就给他丰厚的财宝,如果不接受财物道的,就派人暗杀。先使六国君臣离心,然后派良将去征讨。于是吞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王吞并天下以后,担心会重蹈周朝衰弱被诸侯侵吞的覆辙,于是嘲笑夏、商、周三代,灭掉古法,削去五等爵位,给郡县制度。赢政自封为皇帝,而把子弟视作普通百姓。在朝廷内秦王没有骨肉同胞的辅佐,朝廷外没有诸侯藩臣的保卫。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之后项羽、刘邦举兵消灭了秦国。所以说,周朝拥有过于漫长的统治历史,而秦国统治却过于短暂,这是国家不同政治形势决定的。
原文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爵二等,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可谓矫枉过正矣。然高祖创业,日不暇给,孝惠享国之日浅,高后女主摄位,而海内晏然,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基者①,亦赖之于诸侯也。夫原本以末大,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②,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③,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④,推恩之令。景帝遭七国之乱⑤,抑诸侯,灭黜其官。武有淮南、衡山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至于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故王莽知汉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无所忌惮,生其奸心,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专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阶序而运天下。诈谋既成,遂据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驰传天下,班行符命。汉诸侯王蹶角稽首,奉上玺绂,惟恐居后,岂不哀哉!及莽败,天下云扰。
注释
①太宗:即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四子,惠帝刘盈弟,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②贾生:即贾谊。③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主张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后因七国之乱被腰斩。④主父:即汉朝大臣主父偃。向武帝提出“推恩令”,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侯,削弱诸侯王权力。⑤七国之乱:又称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的联合叛乱。
译文
汉初,国家刚刚安定下来,同姓的人很少。为避免像秦国那样因孤立而灭亡的悲剧,于是裂土封疆,设立二等爵位。有功的大臣,受到一百多个城邑的封赏,王室子弟被封为九个诸侯国。大的诸侯国往往跨州连郡,拥有几十座城池,这样做可谓是矫枉过正了。然而高祖创业之初,百废待举,公务繁忙,后来孝惠帝在位很短,接着吕后执政,这段时间国家一直比较太平,没有发生狂妄狡诈事情的忧患。最后铲除了诸吕之难,奠定了汉文帝的帝王基业,这也是依赖诸侯的力量。可是,细究原本仍然有尾大不掉、滥流导致四溢的弊病。随着历史的发展,地方诸侯的权力膨胀,越来越服从中央政府的管制。他们轻则荒淫无耻,违法犯罪;重则明目仗胆,举兵谋反,最后导致身死国亡。于是,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分散齐、赵等大诸侯国的土地。汉景帝听从晁错的计策,革除吴、楚两国同姓王的势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策略,施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时,以吴、楚为首的七国叛乱,汉景帝抑制诸侯,罢免大批诸侯国的官吏。汉武帝时,又发生淮南刘安、衡山王刘赐叛乱事件,汉武帝于是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使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居住,享受收租纳税,不能参与国政。到汉哀帝和汉平帝时,刘氏侯王世袭相延,亲戚疏远,诸王生活在深宫大院之内,不再受到人们重视了。后汉王室衰微,气数已绝,外戚王莽居心叵测,肆无忌惮,借助皇太后的权力,假托伊尹、周公的名义,作威作福,高居庙堂之上。把持政权,掌控国家大局。篡夺汉朝的阴诈计谋得逞后,南面称帝,派遣官吏,传告全国,颁行王莽新政。可汉朝诸侯王纷纷俯首帖耳,叩首朝拜,奉符献印,唯恐置后。此等情景,难道不让人替他们感到悲哀吗?待到王莽兵败后,天下大乱。
原文
光武中兴,纂隆皇统,而犹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仅及数世,奸宄充斥①,率有强臣专朝,则天下风靡;一夫纵横,则城池自夷,岂不危哉!在周之难兴王室也,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钲鼙震于阃宇②,锋镝流于绛阙③,然祸止畿甸④,害不覃及⑤,天下晏然,以治待乱。是以宣王兴于共和,襄、惠振于晋、郑,岂若二汉阶闼暂扰,而四海已沸;孽臣朝入,而九服夕乱哉!远惟王莽篡逆之事,近鉴董卓擅权之际,亿兆悼心⑥,愚智同痛。岂世乏曩时之臣⑦,士无匡合之志欤?盖远绩屈于时异,雄心挫于卑势耳。
注释
①奸宄(ɡuǐ):内部的奸诈乱贼。宄,从内部作乱或窃夺。②钲鼙(zhēnɡpí):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阃(kǔn)宇:指京城之内。③绛阙:指宫殿寺观前的朱色塔楼建筑。也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④畿(jī)甸:指京城外围。⑤覃(tán)及:延及。⑥亿兆:极言其数之多。⑦曩(nǎnɡ):以往,过去的。
译文
光武中兴,恢复刘氏政权,可是他没能借鉴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仍然患了丧亡国家的旧病,仅仅传袭几代,就奸佞充斥,朝廷腐败不堪。一旦有有奸臣专政,趋炎附势之人就纷纷投靠;一旦有叛乱发生,守城的官吏就不战而逃。东汉的天下岂不是很危险!周朝衰落有难时,有大臣七人不听从命令,大臣三人干乱朝廷,周王抛下象征权位的九鼎。叛乱分子占据首都,战鼓敲得连内宫都听得见,乱箭从皇宫上方飞过,但祸乱也仅仅局限在京师附近,不会殃及天下,国家大致说来是太平的。通过治理的办法来防止惑患的发生,所以周宣王能在国人暴动后的共和时期中兴周室,周襄王、周惠王才能够借助晋国和郑国的力量重振王业。哪里像两汉这样,朝廷稍有风吹草动,国家就纷扰四起;逆臣一专朝,天下就马上大乱。远有王莽篡权,近有董卓专政,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难道国家缺乏从前的济世贤臣,士人没有匡扶国家大业的雄心大志吗?这是因为功绩因为时代的变化无法建立,雄心因为地位卑贱而不断受挫。
原文
魏太祖武皇帝躬圣明之姿,兼神武之略,龙飞谯沛①,凤翔兖豫②。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子弟王空虚之地,君不使之人,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磐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皆跨有千里之土,兼军武之任。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持,非所以强干弱枝,备万一之虑也。时不用其计,后遂凌夷。此周、秦、汉、魏立国之势。是以究其始终强弱之势,明鉴戒焉。
注释
①谯(qiáo)沛:指沛国谯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②兖(yǎn)豫:兖州和豫州。在这里偏指豫州。
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英明睿智,文武兼备,在谯沛出生,发迹于兖豫,可谓英雄卓绝。然而观察夏、商、周、秦、汉五代的政权存亡之道,却不能扬其长避其短,目睹了前朝倾覆的道路,却不加以鉴戒。没有曹氏子弟封到空虚不重要的地方。重用那些无法承担重任的人,视宗室子弟如同平民百姓。对内缺少根深蒂固坚固基础,对外没有坚如磐石的宗族同盟的支持,还不是安定社稷、建立万世功业的长远之计啊。况且,现在的州牧郡守,古代的方伯诸侯,全都跨地千里,又掌握军事大权,有的几个人组成一个集团,有的兄弟几个占据一个地方,而宗室子弟,没有一个人参与其中和他们相抗衡。这不是为了为相互监督控制,加强统治,而是为了防备万一。事先不想好治理的办法,事发之后恐怕要遭其祸殃。以上是周朝、秦、汉、魏立国时的形势,之所以探究历史兴衰强弱发展的形势,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加以借鉴,以供参考。
原文
论曰:周有天下八百余年,后代衰微,而诸侯纵横矣。至末孙王赧降为庶人,犹能枝叶相持,名为天下共主。当是时也,楚人问鼎①,晋侯请隧②,虽欲阚周室,而见厄诸姬。夫岂无奸雄?赖诸侯以维持之也。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此之谓乎?及嬴氏擅场,惩周之失,废五等,立郡县,君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功臣效勤,而干城无茅土③,孤制天下,独擅其利。身死之日,海内分崩。陈胜偏袒唱于前,刘季提剑兴于后④,虎啸龙睇,遂亡秦族。夫刘、陈诸杰,布衣也,无吴、楚之势,立锥之地,然而驱白徒之众,得与天子争衡者,百姓思乱,无诸侯勤王之可惮也。故谚曰:“夫乱政虐刑,所以资英雄而自速祸也。”此之谓矣。夫伐深根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今五等,深根者也;郡县,枯朽者也。故自秦以下,迄于周隋,失神器者非侵弱,得天下者非持久,国势然也。呜呼!郡县而理,则生布衣之心;五等御代,则有纵横之祸。故知法也者,皆有弊焉。非谓侯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理之具。但经始图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故贵于五等耳。圣人知其如此,是以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修德以镇之,择贤而使之。德修贤择,黎元乐业。虽有汤、武之圣,不能兴矣,况于布衣之细,而敢偏袒大呼哉?不可不察。
注释
①问鼎: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成为政权的象征。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②请隧:请求隧葬。隧葬,指天子的葬礼。③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国家将士。④刘季:即汉高祖刘邦。
译文
作者最后议论说:周朝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多年,后代衰微,而诸侯纵意横行。直至末代周赧王被贬为庶人时,仍能代代相传,名义上还是天下的主人。东周时代,楚庄王曾向周王询问九鼎的情况,晋国请求以天子的葬礼安葬晋侯,虽然都有倾覆王室的想法,但都被姬姓诸侯所扼制。难道世上没有奸雄吗?全依赖诸侯的扶持罢了。有句老话说:“百足之虫,虽然已死,但不僵硬,是因为扶持它的腿多。”说得不就是这个意思吗?等到秦王嬴政统治天下,为了不再重蹈周朝失败的复辙,他废除五等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君王拥有天下,而他的子弟只是普通百姓;建功立业的大臣们尽忠效命,虽然有统治城池都邑的权力,但也得不到寸土的分封。秦始皇独揽大权,一个人享用国家的利益,等到他死亡之后,国家很快土崩瓦解。陈胜袒臂一呼于前,刘邦起兵造反在后,虎啸龙吟,很快就推翻了秦朝。刘邦、陈胜等豪杰,出身平民,不要说没有吴、楚两国势力,就是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然而他们却能带领一群手无寸铁的百姓与天子争夺天下,这是因为百姓思乱,诸侯皇权已经无所忌惮。所以古谚中说:“严刑峻法,是国家灭亡、英雄四起,加速自己灭亡的原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砍伐一棵根深叶茂的树木很难成功,而摧折一段腐朽的木头却很容易。如今五等分封制好比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而郡县制就是腐朽的木头。所以自秦朝以来,直到隋朝,失掉政权的原因不是自己逐渐衰弱,得天下的也不一定能持久,这是由国家形势决定。可悲可叹啊!用郡县制治理国家,容易使布衣百姓产生祸乱之心;采用五等分封治理治理国家,则会有诸侯纵意横行的祸患。所以,什么样的统治方法,都有弊端。不能说诸侯分封就没有动乱,也不能说郡县制就不是治理天下的好方法。但如果按照招致祸端较少的角度考虑,郡县制要强过封建制。贤明的君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修德律己,推行德政,任用贤能,百姓安居乐业。这时,即便是商汤、周武那样的贤明君主,也难以推翻现在的政权,取得成功,更何况是普通百姓,谁又敢袒臂大呼,煽动造反呢?此情此理,不可不认真考察。
小结:苏秦、张仪这两位纵横家,有勇有谋,向各个诸侯王陈述情势利弊,摆事实、讲道理,不用兵戈相交,便能为君王铲除祸患。他们的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态度和雄辩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六国合纵的成功,也证明了团结联合力量的强大,值得我们借鉴。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魏、蜀、吴三国成鼎足之势,偏安割据,觊觎天下。形势错综复杂,大战难停,小战不断。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外交上,斗争都没有中断过。权谋之争,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激流涌动。它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文有斗智斗才,武有过关斩将,尽显智慧、勇猛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