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两国治戎,交和而合,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于敌情。故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战。”又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因形而作胜于众,用兵之要也。若欲先知敌将,当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当之,观敌之来。一起一坐,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者,将必有智,勿与轻战。若其众旗乱①,其卒自止自行,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如此者,将必无谋,虽众可获。
注释
①(huān):通喧。喧哗,吵闹。
译文
两个敌对国家兵戎相见,或者外交媾和,不能凭神鬼迷信等稀里糊涂地决定战争大事,必须先探明敌情。所以孙子说:“胜利的军队充分准备了胜利的条件,然后才投入战斗。”又说:“认真筹划计谋,分析得失利害;窥伺敌人,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根据敌情变化,随机应变,制定可行的作战计划,胜利就摆在了众人面前,这是用兵作战的关键。如果想先了解敌方将帅的情况,应当命令一位勇敢的下层军官,率领轻便锋锐部队去与敌军交战,观察敌军的反应。如果敌军或前进或停止,都很有条理,稳妥,不紧不慢;敌军追赶败退的军队假装追不上,见到好处也假装不知道,这样的话,其将帅一定有智谋,不能轻率同他们作战。如果敌军士兵欢闹,旌旗混乱,士卒自己随意停止,随意行动;兵队纵横没有秩序,追赶败军时唯恐追不上,见到好处时唯恐得不到,像这样的军队,其将帅必然没有谋略,即使敌方兵员众多也能打败它。
原文
故曰: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远而挑人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薪来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食肉,军无悬甀①,不及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②,徐言入入者,失其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数顾者,失其群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注释
①甀(zhuì):古时坛子一类的瓦器。②谆谆翕翕:谓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
译文
所以说:敌军逼近却安静无声,是因为它占据了险要、有利的地形;敌军相隔很远而以小股部队过来挑衅,是想引诱我军前进;许多树木在无风的情况下摇动,是敌人在隐蔽着前进;草丛中有许多障碍的,是敌人布下的疑阵;鸟儿惊飞,是因为下面有伏兵;兽类惊骇奔逃的,表明敌军正向我军袭击;尘土扬得低而广阔,说明敌人步兵来了;尘土疏散飞扬呈条状而至,是敌人的柴薪运来了;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词谦逊而又在加紧战备,说明是要准备进攻;措词强硬而摆成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退;事先并没有约定而过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军走走停停、半进半退,是企图引诱我军追击。敌兵倚着兵器而立,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汲水而首先自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兵见利益而不争相取拿的,是军队疲惫的表现;敌军营寨上面集聚鸟雀的,说明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说明敌人内心恐慌;敌军纷扰不安的,说明敌军将领没有威力;敌军军旗摇动不定的,说明敌军已经混乱;敌军将领容易动怒的,说明敌军已经很疲惫;用粮食喂马,杀掉牛马吃肉,军中不再悬挂盛饭的器具,士卒不返回营舍,说明敌军已成穷寇,打算拼死突围;敌人将领吞吞吐吐、低声讲话,说明敌将已失人心;不断奖励,说明没有好办法鼓舞士气;不断惩罚士卒的,说明敌军身处危难;左顾右盼的,说明他们已经和大部队脱离,失去了联系;派来的使者言词委婉、态度谦逊的,是敌人想休战。敌军愤怒地和我们接近,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查明他们的真实意图。
原文
敌来新到,行阵未定,可击也;阵虽定,人马未食,可击也;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也;行坂涉险,半隐半出,可击也;涉水半渡,可击也;险道狭路,可击也;旌旗乱动,可击也;阵数动移,可击也;人马数顾,可击也。凡见此者,击之而勿疑。然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故匈奴示弱,汉祖有平城之围①;石勒藏锋,王濬有幽州之陷。即其效也,可不慎哉?
注释
①平城之围:也称白登之围。汉高祖时匈奴的冒顿单于包围晋阳(今山西太原),汉高祖率兵攻击,数战大捷,后间谍侦察到敌军都是老弱病残,不足为惧,汉军便贸然进攻,结果兵败,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
译文
敌军刚刚到来,阵列还没有摆好,这时我军可以出击;阵列虽然已经排好,士兵和马匹还没有进食,这时我军可以出击;长途跋涉后没有休息,这时我军可以出击;爬行山坡、跨越险地,一部分军队出来了而另一部分军队还在后面,这时我军可以出击;敌军渡河才渡了一半,这时我军可以出击;道路又险又狭窄,这时我军可以出击;敌军的旌旗举动混乱,这时我军可以出击;敌军的阵列不断移动,这时我军可以出击;敌人的士兵和战马瞻前顾后,这时我军可以出击。凡是观察到敌军以上种种迹象,应该坚决出击而不必犹豫怀疑。然而,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能出击却表现为不能出击;要出击却装作不出击。所以,匈奴人假装虚弱,汉高祖就遭到了平城被围的困境;石勒假装收拾好了兵器,晋将王濬因此而失掉了幽州。看到这些用兵诡诈的效果,用兵打仗能不谨慎吗?
小结:这里介绍了军队可以出击的几种情况。任何事情都有其踪迹可循,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能明晰其真实情况。但是,凡事要小心谨慎,才能最后成功。不仅带兵打仗要小心谨慎、察迹寻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对事情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也要仔细观察分析,然后掌握实际情况,才会了然于胸。
势略第五十三
军队取得胜利不仅要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势不可当的气势也会起到威慑、瓦解敌人的作用。军势大起,士卒便可以一当十。
原文
孙子曰:“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又曰:“水之弱至于漂石者,势也。”何以明之?昔曹公征张鲁,定汉中,刘晔说曰①:“明公以步卒五千,讨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也。刘备,人杰也。有智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理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必为后忧。”曹公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斩之而不能禁也。曹公延问晔曰:“今尚可击否?”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注释
①刘晔: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官至太中大夫。
译文
孙子说:“勇敢或者怯懦,是人的气势上的区别。强大或者虚弱,是双方力量对比上的区别。”又说:“本来很柔弱的水以快的速度奔泻,能把石块漂起冲走,这是由于水势强大的缘故。”用什么来证明这个道理呢?从前曹操征讨张鲁,平定汉中时,刘晔对曹操说:“明公依靠5 000名步兵,讨伐了董卓,向北击破了袁绍,向南征服了刘表,天下九州100多个郡县,已经统一了十分之八,可谓威名震动天下,气势威慑海外。现在一举攻下汉中,蜀人闻风丧胆,纷纷失守逃跑。趁此机会向蜀中推进,只需送去一张檄文,蜀地便可平定了。刘备是位杰出的人才,虽有智谋却行动迟疑,而且在蜀中刚刚立足,蜀人尚未归附于他。如今我们破了汉中,蜀人震惊恐惧,其气势自然衰弱。以明公的神明,趁此蜀人势衰的机会对其施加压力,一定能够攻破蜀地。如果行动略有迟缓,诸葛亮明察事理而担任蜀相,关羽、张飞神勇猛力冠三军,为蜀军大将,蜀地人心一旦定下来,再依据险峻的地势,守住各处险关要塞,那时就不容易进攻了。今日不攻取蜀地,它必成为将来的祸患。”曹操不听他的意见。过了七天,有蜀地的降者说,蜀中当时的形势是一日之内有数十次惊变,刘备杀了好多人也禁止不住。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又去请教刘晔:“现在是否还能进攻蜀地?”刘晔回答说:“现在蜀中已初步安定,不能再进攻出击了。”
原文
又太祖征吕布,至下邳,布败,固守城。攻不拔,太祖欲还。荀攸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军皆北,其锐气衰。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收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以此观之,当是时,虽诸葛之智,陈宫之谋,吕布之勇,关、张之劲,无所用矣。此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兵有三势①,善战者恒求之于势。势之来也,食其缓颊,下齐七十余城;谢石渡淝,摧秦百万之众。势之去也,项羽有拔山之力,空泣虞姬;田横有负海之强,终然刎颈。故曰,战胜之威,人百其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故水之弱至于漂石,此势略之要也。
注释
①三势:指气势、地势、因势。
译文
还有一次,曹操征讨吕布,进军到了下邳,吕布兵败,固守下邳。曹操攻打不下,打算收兵。荀攸建议说:“吕布是个有勇无谋的人,如今他的军队已被打败,他的锐气已一再衰竭。三军以将帅为主,将帅锐气衰减,那么全军都失去了斗志。吕布的谋士陈宫虽然有智谋但决策迟缓,现在要趁着吕布的士气尚未恢复,陈宫的计谋尚未定下来的时候,对他发动突然袭击,就可以使吕布束手就擒。”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引沂水、泗水灌城。城中溃败,结果活捉了吕布。由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到,当大势衰竭之时,就是有诸葛亮的智慧,陈宫的计谋,吕布的勇敢,关羽、张飞的强劲勇猛,都无济于事。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用兵讲究“三势”,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常常求之于势。好形势来了,郦食其张一张嘴巴,就收下齐国的七十余城;东晋谢石渡过淝水,摧毁了苻秦的百万之师。大势已去,项羽虽然有拔山之力,在垓下之围中,也是落得空有勇猛而与虞姬泣别的下场;田横虽然有依据着大海的强大,最终也只得拔剑自刎。所以说:战斗胜利的威力,可以使士卒以一当百;打了败仗的士卒,再难鼓起士气。所以水虽然很柔弱,但足够大的水势也会冲走石块,这就是所谓势略的要旨。
小结:狭路相逢勇者胜,拥有勇敢无畏的气势,可以大大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在当今科技发达、武器精良的现代化战争中,气势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攻心第五十四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不依仗强大兵力的强攻,而是采取各种措施瓦解敌方的军心,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理战。
原文
孙子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何以明之?战国时,有说齐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伐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何谓攻其心?绝其所恃,是谓攻其心也。今秦之所恃为心者,燕、赵也。当收燕、赵之权。今说燕、赵之君,勿虚言空辞,必将以实利,以回其心,所谓攻其心者也。”
沛公西入武关,欲以二万人击秦峣关下军①。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也。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之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②。”秦等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此攻心者也。
注释
①峣关:古关隘名,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西北。②啖:给食,这里指贿赂。
译文
孙子说:“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用什么来证明这个道理呢?战国时,有人向齐王建议说:“讨伐敌国,要以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以战胜敌人的心理为上策,以战胜敌人的军队为下策。所以,圣人在伐国攻敌的时候,力图先服其心。什么叫攻其心呢?就是要断绝敌人心理上的依靠,这就是所谓攻其心。现在秦国心理上的依靠就是燕国和赵国。我们应当把燕国和赵国拉拢过来。现在派使者去说服燕、赵的国君,不要尽说些空虚的话,必须用实际利益去打动他们的心。这就是所谓攻心的战略。”
汉高祖向西进入武关,准备用20 000名士兵攻打秦国峣关下的守军。张良说:“秦兵的力量还很强大,不可以轻看他们。我听说据守峣关的秦将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商贩出身,很容易被利益打动。请沛公留在军营中,先派出一支部队,预备50 000人的伙食,并在四周的山头上布置许多旗帜,作为疑兵;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许多宝物去诱惑秦将。”秦将果然接受了贿赂,想和刘邦讲和,联合起来西进袭击秦都咸阳,刘邦想接受这个建议。张良说:“这只不过是将领想背叛秦国,而他的部下恐怕不会服从。部下不服从必然有危险,不如趁他懈怠时击溃他。”刘邦于是率军攻打峣关,大败秦军。这就是攻心的战术。
小结:先瓦解敌人的内心仗恃,再去攻打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往今来,人们时时处处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说服对方,需要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在商界中竞争打拼,更需要知彼知己;读懂心理,可以调节自身的情绪。其应用广泛,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
伐交第五十五
在与联盟国家作战时,就要寻找它们的薄弱环节,然后瓦解它们的联盟,逐个击破。
原文
孙子曰:“善用兵者,使交不得合。”何以明之?昔楚莫敖将盟贰、轸①,郧人军于蒲骚②,将以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于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虚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从之,遂败郧师于蒲骚。
注释
①莫敖:春秋时楚国官名。②蒲骚:古邑名,在今湖北应城西北。
译文
孙子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破坏敌军的外交,使敌军失去联盟。”怎么能证明这个道理呢?从前,春秋时楚国莫敖将要和贰、轸两国结盟,郧国人把军队驻扎在蒲骚这个地方,打算和随国、绞国、州国和蓼国共同讨伐楚国,莫敖因此很担心。斗廉进言说:“郧国人驻军在都城的郊外,必定没有戒备,况且正盼望着四国军队的到来。您在郢城郊外抵御四国的军队,我率领精锐部队夜里袭击郧军。郧军心里盼望着四国军队到来,又依仗坚固的城池,所以必定没有斗志。如果我们打败郧国军队,四国军队必然离去。”莫敖听从了斗廉的建议,于是楚军在蒲骚击败了郧国军队。
原文
汉宣帝时,先零与罕、开羌解仇①,合党为寇。帝命赵充国先诛罕、开②。充国守便宜,不从。上书曰:“先零羌虏欲为背叛,故与罕、开解仇。然其私心不能忘,恐汉兵至而罕、开背之也。臣愚以为其计,常欲赴罕、开之急,以坚其约。先击罕、羌,先零必助之。今虏马肥,粮方饶,击之恐不能伤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罕、羌也。坚其约,合其党。虏交坚党合,诛之用力数倍,臣恐国家忧累,由此十数年,不一二岁而已。先诛先零,则罕、开之属,不烦兵服矣。”帝从之,果如策。
注释
①先零:是西羌中最大的部落。②赵充国:字翁孙,西汉著名将领。攻打匈奴、羌有功。宣帝时封为营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