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20

第20章 误区七思想工作简单化(4)

下课回到宿舍,如发现门窗被打开,或窗上玻璃被打碎、纱窗被割破、室内物品被翻得比较乱,这是室内发生偷窃的明显标志。遇到这种情况发生,头脑要清醒,不要急于到室内查找自己的物品。首先要保护好犯罪分子留下的现场,任何人不要进入室内,以便保卫人员在现场提取犯罪分子留下的痕迹。其次,要马上报告学校保卫部门,请他们来现场调查了解。第三,配合保卫部门查破案件,如果发现存折或汇款单丢失,要马上到银行、邮局去报告、挂失。平时如果丢失贵重物品、自行车等,也要及时到学校保卫部门报告,讲明丢失或被偷情况及自己物品的特征。

3.及时查访,锁定嫌疑,深入实地,揭开谜底

学生偷窃之后,班主任及时调查走访,根据班内物品被偷的时间、地点以及物品的特征用途,结合班内同学平时的表现,认真排查出可疑人员,同时深入实地,找到确凿的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校纪班规为准绳,正确做出判断,公平做出处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操之过急,兴师动众,妄加猜测,而是沉着冷静,理性分析,科学判断。对学生中的偷窃现象,如果不明显的,可以采取暗查方式。一下子查不出来,暂时不要声张,对几个重要嫌疑对象,暗中观察,或布置一些班内小侦察员,或对嫌疑对象的邻居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偷窃者”的心理,他(他)偷窃成功,又没有受到明查,这种“成功心理”驱使他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落入法网”。查访,一般围绕有关联的同学广泛展开,首先是被偷者,其次是有关的知情者。教师在查访过程中还应及时做好记录,汇总各方面情况,以便准确锁定嫌疑。深入实地,教师亲自到物品被偷的地点,认真观察地形特点以及原物品存放的位置,以备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4.汇集信息,理清线索,真诚沟通,挽回损失

有些学生偷窃之后,往往很快就转移了物品,这给班主任破获偷窃事件带来很大的难度。有些班主任缺乏经验,往往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从而导致了偷窃者在第一次得手之后连续偷窃。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要汇集各方面的情况,认真负责地做出分析判断,理清偷窃问题涉及各方面问题的关系,找到破获偷窃事件的线索,在确定偷窃的重要嫌疑人之后,虽然自己手头没有物证,但是也同样可以通过对话打开解决问题的缺口。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灵活机变的教育机智,与偷窃嫌疑做真诚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方设法,引导偷窃的学生最终主动承认过失,从而抓住时机,因事利导,帮助学生改掉偷窃的坏毛病。在师生两人(仅两人)的谈话中首先指明偷窃的危害性,后果的严重性,同时赞赏他(她)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并告知他(她),老师将暂不处理,看他(她)最后的表现,如果彻底改正了,各方面进步了,可以将功补过,不给处分。同时要做好他们父母的工作,让父母把儿子(女儿)偷窃的钱物归还失主,要求他们照顾到孩子的上进心,不要过多指责,到处“宣传”,更不能打骂。教师在“宽容”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当然教师必须让偷窃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帮助他,甚至为了挽回损失,帮其改过,教师可以承诺保密偷窃学生的有关信息,以使偷窃学生减少后顾之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班一位学生偷了别人的衣服,那是一件很漂亮的上衣。开始,根据同学提供的线索,我跟他谈话,他矢口否认。我从那件衣服对他和对失主的利弊角度耐心引导,同时向他保证只要他能够认识错误并及时送还,可以对其行为保密,终生不透露其真实姓名。结果,第二天丢衣服的同学就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的衣服不知是谁给送回来了。”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是育人的,不是审人、骂人、打入、监视人的。教师育人正如水冲卵石,应该春风化雨,熏陶渐染,持之以恒。这就要求教师用一种平视的心态,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面对老师才无需仰视,无需恐惧,思想的小溪才会自由流淌,从一颗心灵到另一颗心灵。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师说》中写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之于学生也许有学识上的高下,但人格平等,灵魂等高,尊严相同。只有尊重学生,许多矛盾才能解决,对待学生偷窍问题也不应例外。

表扬就是说“好”话

表扬是教师教学和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然而不当的表扬不仅无益,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下面是教师表扬中的常见误区。

(1)表扬不是就学生的行为而言,而是将其上升到人格、品性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拔高、上纲,从而使学生产生焦虑。

体育课上,某位学生练习三步上篮,正好投进一个球,老师表扬说:“你真棒,你是个神投手。”听了这话,学生却离开了。教师很惊讶——他原要鼓励他,可是一番赞许却使他气馁了,教师不知道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被表扬之后想:教师会期望我每次都投中,可我并不是神投手,我只是碰运气才得分。我如果再试一次,可能连篮板都挨不着,别说投中了,我还是见好就收吧。如果仔细观察,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处于评判表扬的压力之下,孩子往往局促不安,此种表扬愈多,愈是加重学生的自卫、逃避之心。

(2)“逢迎式”的表扬,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

某位女生成绩很优秀,被公认为班上最聪明的学生之一,她自己也很自信。有一天,上数学课,老师叫她上讲台去演算一个练习题,那个题并不难,台下也有好多同学都做出来了。但是老师却带着十分赞赏的口气说:“你真聪明!”同学中发出一阵暗笑。该女生对老师的表扬不屑地笑了一下,走下台去了。

学生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他是为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此时处于自励状态。教师“逢迎式”的表扬,只会是画蛇添足——降低自己的威信,招致学生的反感。

(3)表扬不是着眼于每个学生自始至终的努力程度,亦未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将学生置于一维的标准下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厚此薄彼的评价。

课堂上老师提问一个学生,而这个同学回答不出。老师再请他的同桌,同桌却答出来了。老师便赞扬同桌道:“你真聪明,是个好学生。”老师在表扬之时也许并不知道他给一个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如果同桌知道答案就是好学生,那么,第一次被提问的学生答不出来是不是就是坏学生?

比较式的表扬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此种表扬可能给整个班级带来压力。如上例所示,该班同学也许不会轻易尝试主动回答问题,因为,那样有沦为坏孩子的危险。

(4)表扬并非出自诚意的称赞,也并非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是将表扬作为一种恩赐。这时老师的言下之意是:原本我以为你们会更糟的。既然你们没那么糟,不妨就表扬一下。

五班纪律很差。新老师在该班上了十分钟的课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于是他表扬他们道:“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乖的孩子。”但只过了一会儿,教室便乱作了一团:有吃零食的,大声讲话的,来回走动的。老师目瞪口呆:“难道我的表扬不起作用了?”

其实青少年是非常敏感的,当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时——如他们并不觉得自己乖时,他们就会用行为矫正教师的看法;一旦他们察觉到教师的表扬是恩赐,是企图改变他们的交换条件时,便会厌恶此等意图,蔑视此等操纵。教师恩赐似的表扬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5)管理班级时只限于表扬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一方面使得被表扬者易滋生骄傲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易使被表扬者丧失自我评判的能力。老师一表扬就干劲十足,一旦没有了老师的表扬,做什么事都会兴味索然,茫然无绪。

从开学以来,班主任对陈都采取一种柔和政策,比如和他说悄悄话、课堂上对他多次表扬等,因此对于他的偶然出格,班主任也是采纳一种包容的态度。结果出现这样一种苗头,那就是陈逐渐有自以为是的倾向,动不动就以老师的名义去威胁同学。一天,一位女同学甚至哭着到办公室找班主任:“老师,陈在抓篮球架,我去劝他,他骂我,还说让我尽管来告诉你,反正你不会批评他。”同来的一个班干部也说:“老师,陈只听你的话,其他的人说他不得,如果有人说要告诉你,他就威胁,还说反正你喜欢他。老师,你们是亲戚吗?”

问题已经说明,班主任对陈的表扬不当,已经引起了同学的不满,如果不正确处理这件事,将直接影响班级的管理,也会影响陈将来品质和学习的发展。由上述可以得知,表扬若不当,不仅对培养学生自我信赖、评价导向的主题性人格无益,反而会导致学生焦虑、依赖及逆反的心理。因此,教师恰当有效地使用表扬是很重要的,而要有效使用表扬,必须明了影响表扬效力的因素。表扬不是发布新闻,不能就理论事,应使被表扬者知道自己受表扬的“所以然”,并使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某方面的教育,人人都有羡慕之情、向往之心、效仿之行,从而推动整个班集体的进步。

为了有效地运用表扬,我们一般应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表扬要适时。

适时的表扬,往往是学生思想转变、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实践证明,行为过程中的鼓励、成功后的表扬,对学生良好思想及行为的形成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表扬过早,易使学生产生骄傲情绪,甚至会使事情半途而废;表扬过迟了,事过境迁,又易使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得不到及时强化而渐次消退。

其次,表扬要真诚。

表扬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是认真的,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是激励,而不是讽刺挖苦。如果表扬者缺少了真诚,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给被表扬者造成伤害。只有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期待和鼓励,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第三,表扬要适度。

就表扬的频率而言,既不能过频,也不能过少。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解,由于良好表现而获得的表扬,可以看做一种外在刺激。教师在学生有了良好的表现之后给予的表扬,可以起到一种直接强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动机,以促进同类行为的再次发生。但是,心理学实验也表明:第一次表扬产生的动力比较大,但是如果连续多次受到同类的表扬,被表扬者所产生的满足感将呈递减趋势,此时的表扬所带来的刺激或激发的效果将会下降,被表扬者甚至会陷入一种麻木状态,而且其他人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的劲头也可能锐减,甚至产生反感。刺激的数量也应该适可而止,不可以过于频繁,也不应该过于稀少。太多或太少,或无规则的表扬都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物以稀为贵”,过于频繁的表扬,会使学生对于这种刺激失去敏感性。正如山珍海味,不常能吃到的人会感觉味道极好而津津乐道,但如果一日三餐都可以吃到,也会觉得与普通的青菜萝卜无异了。表扬次数多了,使学生觉得唾手可得而不再珍惜,起不到激励作用。同样,过于稀少的表扬,往往成为几个学生的幸运。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因为长久对表扬的期待带来的是屡屡失望,渐渐地他们就不再期待了,表扬对于他们的刺激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四,表扬还要因人而异。

对内向的学生,可采用激昂或热烈的语言,可以鼓励其增强勇气大胆进取,建立起自信;对于外向的学生,可采用含蓄和委婉的语言,使其既受到鼓舞,又学会谦虚谨慎。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的表扬可以适当多一些,但也不能为表扬而表扬;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慎用表扬,因为过多的表扬会滋长这类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此外,对低年级学生的表扬效果要优于高年级的学生,女生较男生易受表扬的影响,自卑的学生较之傲气的应当多予以鼓励和表扬,多表扬那些经常挨批评的、不被重视的学生要比多表扬那些经常受表扬的学生更有效果……这些“差异”,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用心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