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19285200000005

第5章 误区二不审势即宽严皆误(2)

拥有一颗童心吧,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天真、幼稚甚至调皮、淘气,千万不要走入过早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误区。

缺乏等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其实,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而正是这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我们拥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等待的教师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但现实生活中,教师总对自己的学生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爱因斯坦,个个是齐白石,个个是陈景润。

人们都习惯将教师称作园丁,园丁种花草必须遵守花草生长的时令和季节,教师必须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尊重生命,尊重孩子内心发展的要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让孩子充分、健康地成长。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在于教育过程中找寻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和成才之路,应该以一种无为在行、有为在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就像冰心说的那样“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童年不会再来,自然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尚且难以修复,教育生态环境一旦恶化更是不可逆转的。卢梭也早在240年前就已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最愚蠢的事情。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数学课上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师出示一幅“两排小树”图后,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生:不知道。

师:(意料之中)老师告诉你们,是每年的3月12日。(板书)谁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生:树长大后可以劈柴烧。

师:(略感意外)你的想法是可以的。谁还知道有其他的好处吗?

生:树木可以做地板、做家具。

生:树木可以盖房子、造船用。

生:如果院子里栽棵小树,小孩子不听话,爸爸、妈妈可以折根条子揍小孩的屁股。

师:(怏怏不乐)老师告诉你们,植树可以净化空气,美化我们的环境。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前排有几棵树?有几排呢?

(很显然,老师怕耽误教学时间。)

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非常生气。可他没有想过,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的生活经验中,树木就是可以劈柴烧的,可以做地板的,可以做家具、盖房子、造船的,甚至是爸爸妈妈折根枝条揍孩子屁股的。他怎能在短短的课堂内非常成熟地想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这么专业的答案呢?在许多课堂上,教师已无法等待学生的思考,他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学生他认为的正确答案。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呢?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成人的意志灌输给我们的孩子呢?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一切教育工作都应顺其自然。他认为人应追求的目的或要求于人的东西,是“形成人的整体后的东西”;“人生来就有求知的欲望,有从事劳动的能力和欲望。”“人有感知万事万物的才能,只要服从自然,人就能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他主张教师要适应儿童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的规律,课堂尽量减少强迫学生去记忆。因为学生不可受到不适于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的过分压迫,否则他便会在不实的事情上耗费他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等待。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人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增长的结果。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齐也说过,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幼儿的时间,给予幼儿所需的时间,我们真的需要放慢脚步。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待儿童。我们常常不等儿童成熟,便急于把在成人看来一切有用的知识塞给儿童;我们不等儿童思考,便急于把现成的、可靠的答案告诉儿童;我们不等儿童尝试,更厌烦他们“出轨”,便急于完成心中完美的教学计划;我们不等有特殊能力或特殊需求的个别儿童,便急于维持全班步调一致的活动程序。

曾经有人说了这样一则笑话。他说,人为什么烦恼呢?因为人总是不想做人,总想变成别的。从小,孩子们就被老师问:长大后想干什么呀?有孩子说,长大后要做科学家;有孩子说,长大后要当音乐家;也有孩子说,长大后想当飞行员等等,惟独没有一个孩子说长大后想做自己。也就是从那时起,孩子们心中就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变成什么……长大后成不了科学家、航海家、医生或律师的,他便会感到非常烦恼。而成了科学家、医生、律师的,也仍旧烦恼。因为,他想做最好的医生,成为最好的律师。

老师们早已习惯于用一种成人的眼光和心态去评价、衡量正处于生长发育状态的孩子。他们没有耐心等待孩子自然成熟。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而过度开发,必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不必说多数孩子都是极其普通的,哪怕是神童也需要特别呵护。智商超常者的生活往往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开始变得复杂。除了这个年龄阶段通常会出现的问题之外,还有智商本身带来的问题。如过于敏感、完美主义和性格内向。西班牙地中海神经学院的青少年精神病专家奥克西·哈瓦洛耶斯说:“通常,人们对他们的超常智商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就使孩子们感到了压力。此外,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社会交往能力很弱,在青春期的时候没有形成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危险时期的一个朋友圈。他们经常会做一些怪异的行为等。这些孩子在情感方面往往特别不成熟。”哈瓦洛耶斯还说,神童的老师或父母往往把他们的学生或孩子看成是“微型成年人”,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与同龄孩子共同的一些心理特征,然这种共同的幼稚与童心过早地被神童这一称号给掩盖了。最后导致很少的神童能成为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杰出人物。

面对这种现象,一位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这是一个万物都被注射了激素的年代。我们吃着早熟的水果、蔬菜、粮食,看着早熟的明星的表演,阅读着早熟的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许再过若干年,人世间的万物都将不再拥有童年。

为什么要如此急不可耐呢?

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等待,是教师敞开胸怀的等待。给学生一份期待,给学生一方晴空,或许他们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收获。

视学生为“朋友”

有个很流行的说法是“教师要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把它作为对教师的要求无可厚非。但有些人由此推出“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的结论并大加宣扬,那就是走入误区了。

有位教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所在学校有位女班主任很看不惯一些老师动辄训斥打骂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有一颗爱心,这不应仅是一种美丽的理论,而应是每个老师的教育实践。我们都教语文,都在语文教研组办公,经常交流思想。她主张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应当靠说服而不是压服,老师与学生应当是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相信空泛的说教能让学生“安分守己”,因此在心里暗暗称她为“教育理想主义者”,我认为她注定要失败。

根据我的观察,她平时把一些违纪学生叫到办公室做“思想工作”,尽管态度和蔼,不急不躁,但并未脱离传统教育的窠臼,不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启发诱导。

第一,学生心里要装着国家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

第二,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努力为学校为班级增光添彩。

第三,让学生明白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努力学习将会被淘汰。

第四,让学生明白违纪是可耻的,破坏了集体荣誉,自己也没得到什么,损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