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思考,有的学生或许有这样的体验,不思考还好,一说要思考,要动脑,脑袋就疼。这事实上是不善思考,平时缺乏思考训练的表现。相反地,另一些学生却觉得思考是一件自然、轻松、快乐的事,就是他们掌握了思考的窍门,积极思考,于是学习就轻松,成绩就优秀。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智慧宝藏,那就是人的大脑。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打开智慧之门,有效利用这个智慧宝库。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仅仅用去大脑能量的20%左右,其余的智力潜能都处于沉睡之中。谁能将自己的潜能唤醒,充分发挥出来,谁就能成为生活、学习上的成功者。
德波诺说:“高智商并不一定伴随着全面的思维技能。高智商常常只限于做学问的狭小范围内。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有智慧与聪明的区别:聪明属于高智商,而智慧则属于思维的技能。”常常听到家长和老师评价孩子,说有的聪明,反应快;而有的反应迟钝;有的说话、讲故事都井井有条;有的语言表达不清,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等。这些事实上都是对孩子思维水平高低的评价。
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水平的标准都有哪些呢?首先,思考问题是否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去考虑;其次,在思考时,是否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内部联系;再次,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思考方法有独特性;最后,要看思考是否快速。
有这样一则笑话。初学英语的一位学生,课堂上,老师问他:“Whatisyourmane? (你叫什么)”他回答: “No(不)”,老师又接着问:“Yournameisno?”(你的名字叫 “不”),他回答道:“Yes(是)。”结果搞得全班哄堂大笑。可见思维有条理的前提是对知识的理解。 “学”与 “思”是获得知识的两种基本途径,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正如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有“学”和 “思”紧密结合,才成获得真知灼见。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才能结出 “思”的果实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的不同方式。
培养思维能力的必要准备一、拓宽知识面,为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
要培养广阔的思维,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扩大和丰富知识领域和实践经验。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去思考问题,避免思考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狭隘性。古今中外,许多成就显赫的人都广见博识,因而思维广阔,能冲破知识领域的界线,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取得新成就。学生时代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时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多看书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就能不断发展思维广阔的品质。
二、克服思维的惰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独立的思维能力就是指善于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盲目依从,不武断孤行。许多成绩卓越的人都具有思维独立性品质,所以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且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才标新立异,有所建树。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什么都 “让人告诉”。中小学阶段,学生正是把握基础知识的时候,确实需要老师的引导指点。但是绝不能依赖老师,不能什么都要别人 “告诉”,要在老师介绍的主要知识点上,自己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思、多问,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去获得真知。这不仅能让自己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善于追根溯源,了解事物的根源。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学习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不论学什么,都要善于问为什么。这样,知识就如同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有趣的或奇怪的事物,然后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自己翻找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家长,不让问题轻易从自己手边溜走。在学习中,要训练自己想的深,想的透彻。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解答或老师、同学的回答,要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一时答不上来,那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好奇心。这些求知欲、好奇心往往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四,熟练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概括等基本逻辑方法,积极培养思考能力。下面我们将看到具体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介绍
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能力听上去似乎是一个很难,很学术味的名词,似乎只有具备一定的天赋的人,付出大量努力,进行深刻思考,才算得上是一种逻辑思考。其实,逻辑思考非常简单,连小孩子都能进行逻辑思考。只是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思考。下面这些就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思维方式,通过对这些思维方式的阐述,希望能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自己在学习思考活动中的反复联系熟练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式,为己所用。
演绎是人的认识过程,归结起来就是从一般倒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演绎是指从一般出发去研究特殊,从共性出发去研究个性,从一般原理去推演个别结论,从而能够洞察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掌握正确的推理前提。福尔摩斯是全世界都喜爱的虚构侦探,他之所以能闻名世界,完全归功于高超的推理能力。他曾对他的搭档说:“我亲爱的华生,这都是些基本的东西!”他告诉华生,他最著名的案子中有一件与一条晚上冲盗贼狂吠的狗密切相关。华生不解:“但那天晚上,狗并没有叫。”“完全正确!”福尔摩斯说。他正是根据此得出结论:那条狗一定认识那个窃贼。这里福尔摩斯用的就是演绎思考法。
演绎存在着一个缺陷,即如果事物研究的前提不正确,那得出的相应的结论也会出现错误。因此,对这样的结论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
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两者辨证统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归纳。
归纳,是指从特殊出发去研究一般,从个性出发去研究共性,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出发去概括一般的普遍的知识,从个别事实去概括一般性原理,从而认识共性,掌握一般的规律。比如,一位商人要对某种洗衣粉进行市场调查。他在三个地方分别采用不同的三种宣传手法。其中一个地方强调该产品对皮肤的无伤害性,第二个地方强突出该产品快速、有效的去污能力,在第三个地方突出该产品的价格优势。他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对反映去污能力强的广告反馈最积极,于是他就用这个广告在全国上下进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位商人就是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事实,然后根据事实归纳出假设,即消费者对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为关心。
同演绎一样,这种思考也有缺陷,就是如果观察有误或者事实不全,得出的假设就很可能会出错,而因此开展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为确保这些假设的正确性,我们要不断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一旦出现与假设不符的事实,必须尽快对原来的假设进行修正。
类比是指利用不同事物的局部相同或相近来确实未知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同时确定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不同部分之间的异同关系。类比事实上就是由一事物的某些特征而联想到另一事物,从而能够进行合理的比较。如由三角形我们可以想到四边形,由四边形可以想到多边形;由点可以想到直线,由直线可以想到平面等。
类比不受已有理论或知识的束缚,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可以激发我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类比是通向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是通过类比,加上人们的想象力,触类旁通而实现的。比如,本世纪60年代的仿生学,就是在类比推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如我们大家熟悉的飞机、潜水艇等的发明,就是人们从鸟的飞翔、鱼的浮沉得到启迪,经过类比联系而获得的。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运用类比,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发明创造人才。
分析和综合分析,就是通过把一个整体事物按照其组成部分的特性分解成各个部分,把一个复杂的事物分解成许多简单的事物,使认识过程简化,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事物的内部,考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综合是指在许多个分离零散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内在共同点,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使认识得到深化。
综合与分析两者之间互为因果,辩证统一。只顾分析,不要综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相反地,只要综合,不要分析,就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实际思考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综合后分析,也可以先分析后综合,这要根据所研究的事物的性质而定。
在学习中,很多同学习惯跟着老师一节一节地走,一章一章地学,对所学章节与这门学科的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却不是很注意,出现我们所说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随着所学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理不清头绪,学习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她本身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该先对这一系统有所了解,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弄清所学知识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更好地把握知识内容。
抽象与概括是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主要特征的一种方法。抽象是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抽象,就没有概括,只有把各种事物共同的属性抽取出来,才可能把这些共同的属性联结起来;概括又是抽象的必要补充和发展,没有概括,抽象也就失去了意义。小学生进行的抽象和概括一般都是借助于实物和直观形象来进行的。我们的开始学数字时,是在认识具体实物 (如苹果)数量 (一个苹果、二个苹果、三个苹果)的基础上,逐渐撇开实物,抽象出数字 “1,2,3,……”的,同时也弄明白这 “1,2,3,……”是代表事物数量多少的符号。这就是直观的抽象、概括。
到了高年级之后,语言水平有了发展,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这时,就可以借助于这些文字、符号、图像来帮助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比如,在几何中学习 “角”时,就要分析组成 “角”的各种特征,将非本质特征———形状、位置、角度等与本质特征———端点、射线区别开,并把缺陷出的本质特征联系起来,从而把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得出 “角”的概念:“角是由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平面。”这就是抽象概括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抽象、概括水平。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喜欢出国旅行。有一次在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就问他:“姓名?”
“雨果。”
“干什么的?”
“写东西的。”
“以什么谋生?”
“笔杆子。”
于是,宪兵就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
显然,以上判断是可笑的,而且错的离谱。我们来看一下宪兵的思维过程:以笔杆谋生的是笔杆贩子;雨果是以笔杆子谋生的,所以,雨果是笔杆贩子。宪兵的思维错误在于对 “以笔杆子谋生”的理解的不全面。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生产或贩卖笔杆子”,一是指 “用笔杆子创作文学作品而取得稿酬”。而宪兵用第一种理解来说明雨果的职业,显然不合雨果的情况。
因此,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对遇到的人事进行分析推理,不要让报纸、杂志上刊载的那些有趣的,不合逻辑的笑话发生在自己身上。
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目前最流行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其实就是发散思维法和聚合思维法的方法技巧。创造性思维从发生到形成是有一定过程,有规律的,并利用一定的信息载体使灵感的火花迸发,从而焕发出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经验或材料进行高度概括,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事物的层次及关节点,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创新。
我们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要掌握这种思维方式。但是,在思考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思维的原材料。由于缺少经验,知识贫乏,我们在积极思考的时候,常常因为 “肚里没有墨水”而限制了思维能力。事实上,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越少,产生新思维的机会就越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小。香港实业家郑裕彤,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善于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积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长期下来,终于有所成就,为世人称道。著名的 “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就是他的企业之一。
二、没有批判性的继承。在学习过程中,不加批判地吸收各种内容,结果无论有用还是无用的知识都堆积在一起。不通过自己思考就吸收前人的知识,就陷入别人的思维轨道,从而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因此,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吸取精华的时候,更要深入理解这些精华所在,为己所用。
三、深受传统的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性思维虽然能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但是它常常会妨碍思维中的突破和创新。在世界各地拥有115个厂的现代化大企业———年营业额超过20亿美元的美国燧石公司老板菲力·史东二世,刚上任时发现他所经营的行业的业务接近饱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当时农耕机轮子都是光秃秃的,开在坚硬的土地上,颠荡得厉害,但人们都认为这是正常的。菲力·史东二世打破传统,给农耕机的铁轮子装上了橡胶轮胎。可想而知这一变化给他的公司带来的深刻的影响。
针对创造性思维的这些障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善于积累,扩大知识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细心观察的习惯,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会玩的孩子才是会读书的孩子。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时候喜欢玩玩具的孩子,长大以后思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因此,我们在学习实践中应该不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打破专业知识的狭隘框架,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这是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