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吏治的同时,顺治认识到“兵饥则叛,民穷则盗”的道理,因此采取了一定的经济措施,帮助百姓摆脱饥饿、穷困,从而使社会发展,民心稳定。
顺治亲政后,多次下令归还清初入关后圈占的汉人的土地,一方面缓和汉族地主因圈地和清廷越来越紧张的关系,稳定了民心,另一方面又扩大了耕地面积,发展了农业经济。顺治认为,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可耕地面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和耕种,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推行屯田垦种政策,以扩大辖区,增加正额田赋、盐课和关税。对隐匿无主荒地者,顺治采取宽大政策,对“为豪强侵占,以熟作荒”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顺治令地方官彻底清查后,实行“房屋应行变价,地土照旧招佃”的办法,因而做到“粮租兼收”。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数量都有了增长,顺治十八年(1661年)民田增至549万余顷,比10年前增加了将近一倍,对困弊不堪的社会经济起到了一些复苏的作用。
然而,既要改善百姓生活,又要稳定国库收入,那么仅仅调整土地政策是不够的,还要实施一些其他措施。
对于朝廷内部,顺治采取的措施有减少军费、节约公费,主要是裁减冗兵、冗官、冗费及不急之需。由于清初战乱,户口、土地册籍荡然无存,征粮无据,贪官污吏趁机上下其手,大肆敲诈,额外勒索,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规范赋税,减轻百姓负担,顺治帝于十二年(1655年)四月命户部左侍郎王弘祚编成《赋役全书》,以规范收税、降低赋税,限制苛敛。
顺治常能体会到民力艰难。他永免偏远地区进贡特产,以示不因“口腹之微”而骚扰百姓,修造宫殿就地取材,减轻百姓的运输之苦。他还一再蠲免受灾地区的钱粮,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另外,顺治更是一再通过亲政大典、上圣母尊号等大喜时日,颁发恩诏,大赦天下,蠲免积欠钱粮和部分州县额赋,或革除某些非法科派。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民困至极的恶劣局面,但也可略解其困,为减轻黎民痛苦、改善艰窘处境,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起到了一定作用。
顺治为改革清初的弊政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很不够。譬如防止奴仆逃走的逃人法(即禁止旗下包衣逃亡及对窝藏逃人之窝主的惩罪律例),在他亲政后虽然做过一些调整,但是不仅没有废除,反而对窝主处罚得越来越严。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颁布逃人法,严惩窝主,“隐匿逃人者正法,家产入官”;惩处逃人,“初逃、二逃者,鞭一百,归还本主;第三次逃者,正法”。对建议修改逃人法的汉官李姻、魏珀等处以革职、流放。但是,因包衣主对包衣“任情困辱”,“非刑拷打”,包衣仍然不断逃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