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龙魂天子:千古流传的大清帝王
19312300000036

第36章 密折奏事,耗羡归公

所谓秘密奏折,就是折子不走正常的渠道上达天听,而是径直报皇帝亲拆御览,皇帝有什么指示意见,随手用朱笔批于折后,然后再密封发还给原奏人,所有内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利于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在专制王朝,臣子给君主上奏折,这本来稀松平常,可是奏折秘密而至,这却要等到几位“天纵圣明”的清朝皇帝才能想到做到了。据专家考证,这种密折,肇始于顺治,推行于康熙,而大盛于雍正。雍正朝密折制度的推广和完善,首先表现在缴批制度的出台。雍正帝不仅下令回收圣祖朱批密折,而且也要收缴本朝朱批密折,明令期后密折朱批发回本人捧诵后,即乘便缴呈,不得私自存留,犯者必究。

继缴批制度出台后,很快又扩大了密折言事的内容。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生计风俗等。

通过密折治国,雍正把政府机构牢牢握于手心,只要他大笔一挥,整个官僚系统乃至社会都应声起舞。这种治国术当然已臻“随心所欲”之化境了。在政权私相授受,政治被在上者视为禁脔的地方,人主能够这样随心所欲,予取予求,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国库亏空,除了采用清查、抄家的办法,让贪官的家人、亲友吐出来弥补外,它的另一个途径,则是用耗羡银来逐年弥补。

耗羡的征收和使用是明代及清代前期相沿数百年的一项弊政。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督抚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既助长了官吏的腐化,也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雍正二年(1724年)年初,河南巡抚石文焯折奏:该省共有耗羡银四十万两,给全省各官养廉银若干,各项杂用公费若干,下余十五六万两解存藩库,弥补亏空。由于办公费用都出在耗羡内,所以不用再从百姓身上打主意了。他的这一措施得到雍正帝的大力支持,于是,山西、河南两省率先实行耗羡归公的改革。

为保证这一改革能很好地广泛推广开来,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办理养廉,一面又严词禁止各种陋规。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