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龙魂天子:千古流传的大清帝王
19312300000060

第60章 查禁烟毒,鼓励开矿

清中叶以后,鸦片烟毒的泛滥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吸食者遍布城乡各地,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均在吸食。鸦片烟毒,危害生灵,“势将胥天下之编氓丁壮,尽为委靡不振之徒”,野有游民,国无劲旅,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情景!

鸦片毒害国计民生,因此道光帝即位伊始,连连发布严禁鸦片的命令,查拿烟贩,禁民吸食,对地方官查拿鸦片不力者,订立议处失察条例,严饬地方官晓谕居民,不准私种罂粟,防止鸦片蔓延。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又命两广总督李鸿宾等“确加查核,如何使烟土不能私入,洋面不能私售……务将来源杜绝,以尽根株,勿令流入内地,以除后患”,当时广东有瑶民之乱,两广总督李鸿宾领军出击,但清兵多吸食鸦片,体弱力薄,不堪一击,几乎全军覆没。十二年八月,道光谕令各省督抚提镇严禁陆路水师将弁兵丁吸食鸦片。但是,这些禁烟措施并未能遏止鸦片流毒的汹涌泛滥。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了《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在这个奏折里,他从国家财政收入支出的严重困难出发,提出若要堵塞白银大量外流,“必先重治吸食”的主张。他列举近年来白银大量外流的数字,说:道光三年以前,每岁漏银数百万两;而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漏银1800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漏银竟达2000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又渐漏银至3000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也有数千万两。因此,他不胜忧虑地说:“以中国有用之财,堵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他说“今天下皆知漏卮在鸦片”,认为“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倘若“无吸食,自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因此,从根本上说,“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他主张对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则即“置之重刑”。

道光帝得到这个事关重大的奏折,立即命令各省督抚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在一年时间内,各省督抚纷纷遵命发表意见,其中绝大多数对黄爵滋的主张持反对态度,支持黄爵滋的为数极少。湖广总督林则徐早就力主严禁鸦片,而且已在湖南、湖北厉行禁烟。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的《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奏折中,林则徐指出重治吸食的必要,痛陈严禁鸦片的迫切性。他说:“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在奏折的后面,还附有详尽的戒烟药方,以说明在限期内戒绝烟瘾是可能的。

黄爵滋、林则徐等人有说服力的禁烟主张,给道光帝以极大震动。他在读到“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时,挥毫“朱圈赞赏”。兵痼银竭的危险,终于使他下决心禁烟。

道光帝采纳禁烟主张之后所采取的最具决定性的步骤,是于十二月三十一日,颁给林则徐钦差大臣关防,令他“驰赴粤省,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第二天他就在辕门外贴出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是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并着手准备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广州处在暴风雨的前夕,不管是欢欣还是惧怕,期待还是仇恨,它总归要伴着雷鸣闪电,铺天盖地地来了……

为了实现“积习永除,根株断绝……为中国祛此大患”这一目标,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至六月禁烟期间林则徐的一切措施,都得到道光帝的首肯和支持。他对于林则徐向外商宣示的“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决心尤为赞赏,称誉林则徐“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道光帝屡次指示林则徐,应于各国船只出入经由要道的广东海口水陆严查,“务使外海夷船,不得驶进口门,妄生觊觎,内地匪船,不敢潜赴外洋,私行勾结……要期除恶净尽”。林则徐不负道光重托,采取有力措施,终迫使外国鸦片烟商缴出鸦片100多万千克。

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令林则徐等“毋庸解送来京……即于收缴完竣后,即在该处督率文武员弁,共同查核,目击销毁。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咸知震慑”。六月三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道光帝接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奏报,揽奏兴奋至极,提笔批曰:“大快人心之事!”这样,从道光十八年年末开始,在皇帝的敦促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全国展开。

除了禁烟,道光在执政后期还做了另外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鼓励开矿。前朝各代基本都是重农抑商的,因此开矿一事始终被朝廷禁止。清代前期,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曾采取了开放矿禁的做法,使中国的矿业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自乾隆中叶以后,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不断下达一道道“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的命令。嘉庆帝时仍延续这一政策,使国家大利坐弃,民生日困。道光帝即位之初,仍企图实行这种政策。道光六年(1826年),他曾以畿辅重地,有碍地脉风水为由,禁止商人于宛平等五州县开采银矿。但到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对开矿有了些新认识。当时漕粮北运受阻,府库款银被盗,京师官饷军饷要粮要钱,剿捕逆匪要钱,治理水患也要钱。为纾国困,解除矿禁被提上了日程。“为充盈府库,朕决定开源节流,诏谕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解除矿禁,准予开采。各地官员不得借故推辞、阻挠或压制勒索商民。”

后来,为使开放矿禁不成为一纸空文,道光帝又以实际措施鼓励开矿,他对借口办矿“累民扰民”,“人众易聚难散”而反对开放矿禁的官员进行劝导,告诫他们不能“因噎废食”。他严饬地方官员不得“畏难苟安,托词观望,游移不办”。他又根据过去官办矿政,“官吏因缘为奸,久之而国与民俱受其累”的弊病,提出“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由此看来,道光帝对开矿一事,提倡得力,措施亦得当,这对开发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道光帝当政30年,在改革内政方面,不无建树,绝非昏聩、贪鄙、淫暴之君,而是一个企图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他最终还是流于平庸,并未成为一个除弊起衰的中兴之君。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历经2000余年已百孔千疮,它的基础已朽烂动摇,任何修补粉饰已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将整座大厦拆除。这一点,显然是作为封建君主的道光帝所不能做到的。他所能做的不过是粘补修理。他曾经对人说过:“譬如一所大房子,年深日久,不是东边倒坍,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致要动大工。”而道光帝所进行的粘补修理,往往也因为各种势力的反对而不能坚持到底。在他进行的所有改革中,没有一件是善始善终的,或者不了了之,或者恢复到原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