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959900000021

第21章 良好习惯--孩子身心健康的根本(4)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攀比心理,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有的时候,这个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不会太明显的,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牛。而日,对于这方面的教育也是家长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这样的。

现在不少孩子样样都要和同学攀比,尤其在一些所谓的名牌学校、贵族学校,攀比现象更是突出。在小学里,比谁的书包漂亮、准的文具盒好看。在中学里,比准的手机最新潮。而到了高中、大学阶段时,孩子们则要求家长为他们提供带卫生间和空调的宿舍,穿衣服则指定要穿名牌,这种攀比意识随着年龄的增加在不断上升。

事实上,攀比的心理大多数人都会拥有,只是轻重的问题。合理的欲望是需要的,也算不上什么攀比。

如果孩子是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能够以对方为榜样,向别人学习,那自然也是件好事。通过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和改正,这样的比倒是非常有意义的。但问题是,孩子往往看到别人物质优越的一方面之后,并不是开始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是处。

有句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人比人并不要紧,和优秀的人相比,可以找差距,激发自己的斗志,但不可盲日攀比,什么都比,这样比不但没有意义,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曾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在评价一个孩子攀比心是不是强烈之前,我们还是要仔细追溯一下导致他攀比的根本原因:

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是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很多人都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穿名牌服饰为美,很多电视广告都在宣扬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光鲜靓丽”。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当然无师自通了。

孩子性格过于敏感。当周围的同学吃、穿、用等方面都比他强,那么即便孩子本身很优秀,他还是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并且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面的东西来弥补。

家长有时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攀比的风气。一些家长觉得自己从小吃了很多苦,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应该给孩子穿好、用好、住好、吃好,让孩子有幸福感。这种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孩子形成不懂节约、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说:“看看人家多要强,看看你,有人家一半就不错了。”“人家跟你差不多大,人家的书是怎么念的?你好好向人家学习学习。”“某某多懂事,该干什么都干得好,你看你,就知道疯玩,我是倒霉到家了,生了你这个不上进的东西。”

家长的一番好心,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当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相比的时候,孩子就开始拿别人的父母与自己的父母作比较,说什么“你看某某的爸爸妈妈给某某买什么?家里有电脑,有自已的书房,还有专门用束听英语的随身听。而我呢?我什么也没有,你叫我如何安心学习?”等等。所以,家长应该理性地分析孩子的心理,理性地评价孩子。

找到了孩子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就小难解决孩子不切实际的攀比了。

教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生活

对于孩子的不良攀比,家艮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引导,不能一味地压制,那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的要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心理上还受到负面的刺激,也许他会寻求外界的“帮助”,这样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有以下几个建议:

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

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他们往往借助对比对象,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奖励,家长可以偶尔为孩子购买一两件学习用品,这有助于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千万不要有求必应,这只会助长孩子奢侈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态。此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并把家庭的困境给孩子讲,让孩子懂得艰苦朴素。

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要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已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上学时以穿校服和其他朴素大方的服饰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穿着上产生优越感,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

让攀比向好的方面发展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激励其向好的方面发展。抓住孩子喜欢攀比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攀比,或者鼓励孩子积存零花钱来买想要的东西等。

给孩子接触榜样的机会

不管是同学、亲友还是邻居中的榜样,要首先创造自己孩子与人家交往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一起玩儿、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在接触中,孩子们融洽感情、互相影响。家长不仅要及时了解情况,有时还需要参与其中,比如文体活动、郊游、参观等。家长应注意只是参与,不要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攀比心理可能与孩子在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父母尽可能地满足,不管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只要别人有的自己就要拥有,且绝不能比别人差。这样培养不出有选择能力的孩子。缺乏选择能力是攀比心理的助长剂。只有懂得选择的人才不会有攀比心理,他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因此,克服攀比心理的首要条件是培养选择能力。当你想要跟别人攀比时,先问问自己,这是我需要的吗?这些能给我带来幸福吗?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有时候这种心态的存在可以促使人去努力,比如努力多挣钱、努力考一个好学校、努力获得奖项等等。攀比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心态,关键是要把握住度,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溺爱是导致孩子乱花钱的主要原因

丽馨从小花钱就大手大脚、上小学时,爸爸妈妈上午给的零花钱,她下午就花光了。没有零花钱的时候,她就向同学借。上了中学,她更是挥金如土。14岁生日那天,丽馨收到全班同学送的生日礼金1700多元,她给自己买了一双盼望已久的名牌运动鞋,还剩下的1000元就请全班同学到大酒店吃了一顿饭。

妈妈说:“我们家收入有限,并非大款,但我的孩子花钱却大手大脚、毫无节制。我们想控制她花钱吧,又不忍心,总觉得就一个孩子,应该让她生活得幸福些。可是让她无节制地乱花钱,又实在力不从心。我们该怎么办?”

家长要明确,孩子怎样花钱才是乱花钱。所谓“乱”,是指孩子经常“乱”买不应该买的东西,“乱”进行不应该消费的消费。如:经常“乱”买零食,特别是“乱”买非正规商店的、小卫生的“垃圾”食品,“乱”买高档衣服和化妆用品,“乱”进青少年不应当进的咖啡馆、洒吧、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和网吧等消费场所,甚至为了进这些消费场所而想方设法采取不正当手段向家长要钱、骗钱等。

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是如今较为普遍的现象。孩子不会计划开支,其主要责任往往在家长身上。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以复加,有时候甚至已经失去了理智!当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艮会将自己中午带的饭菜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会说“唉,为了孩子……”;当孩子要买赛车时,家长仍会说“不能委屈了孩子”;孩子考取了好成绩,家长更会毫不迟疑地倾囊而出,给予物质奖励……“为了孩子”,成了一些家长们生活的唯一宗旨,似乎活着就是为了孩子。

当今社会对拜金主义金钱观的过度渲染,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扭曲的金钱教育。家长们的过分溺爱.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家长能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家长要把好孩子的消费关。在家中,家长不要让孩子享有特权,应让他们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消费份额。尤其不能对孩子“心太好”和“心太软”,随意给零用钱,有求必应。告诉孩子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信息,富裕的家庭告诉孩子创业的艰辛,让孩子知道挣钱的不易;经济拮据的家庭不要耻于和孩子谈钱,应该让孩子感到家里缺钱的危机感,从而懂得节俭。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应从孩子3岁起开始进行经济意识教育,并制定了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计划。3岁:辨认纸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孩子。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用攒钱器具,培养“自己的钱”意识。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用钱,如卖报、给邻居买小物件获得报酬。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10岁:懂得节约零用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重的商品,如溜冰鞋、滑雪板等。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当然,毕竟东西方同情不同,这种方法对我国的孩子来说,实行起来不太现实。不过,家长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标准,看看自己的孩子离这个标准还差多少,从而找到差距,理性教育。

把好孩子的消费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金钱的应用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会学习,它深深影响着孩子一生的人格、心理发展。家长对待孩子花钱的行为,无论是过度限制还是过度放任的做法,都不太妥当。家长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下面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训练孩子正确对待零用钱

首先,父母需培养孩子记账的好习惯。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收支表,教孩子记录每天的收支,定期检讨,同时也要注意协助孩子养成好的用钱态度。另外,可以引导孩子建立“分享”的理财观,平日多和孩子一同关怀社会重要的议题,例如看到有受虐儿童事件报道时,可随机教育,让孩子明白社会上仍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儿童,并引导孩子把零用钱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别人。

有存才有得

理财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带孩子一块儿上银行或在柜员机取钱,在取钱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能在银行或柜员机取钱,是因为我们辛苦赚的钱先存放在这里,需要用时才提出。”让孩子明白,钱不是源源不绝或不劳而获的。这样,孩子就会了解“想要”和“可以得到”之间存在的差别,并控制自己的欲望。

培养孩子抗御金钱诱惑的能力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金钱的两重性,金钱可改善人们生活,也能引人走入歧途。让孩子知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既要合理挣钱、用钱,也要有抵御金钱诱惑的能力。多给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优秀人物的故事,也要适当告诉孩子那些被金钱腐蚀的人最终将走上犯罪的道路。

让孩子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家长要充分保证孩子的一日三餐,并适当准备一些孩子喜欢吃的零食。这是因为孩子正在成长时期,消耗的营养比较大,嘴比较“馋”,孩子乱花钱,很多是花去买零食吃。因此,家长在尽量让孩子吃好一日三餐的同时,要适当准备一些孩子喜欢吃的零食,上学的时候让孩子带些到学校,并交代他只能在课间的时候吃。

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

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跟着父母上街购物,并在购物前和孩子一起商定要买什么东西,对孩子讲明哪些东西是当前最有必要购买的,这些购买的东西对生活有什么意义,让孩子逐渐培养一种“钱花到有用的地方去”的观念。同时,在和孩子一起购物时,对计划外的东西坚决不买,不要看到什么好就买什么,否则容易使孩子养成随便花钱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金钱方面的教育宜早不宜迟。孩子只有受到了良好的金钱观教育,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抱有正常的心态,才能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因为虚荣心的诞生,而使人们越来越不切合实际,越来越不自量力。当有一种高度无法企及之时,在虚荣心的泛滥下,会让人产生铤而走险的心理。父母应培养孩子朴实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坏习惯影响孩子成长

生活中本来有美就有恶,但对于孩子不尽如人意的种种“恶习”,家长们需让其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天,一位亲戚来淘气包家做客.他带来了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淘气包的小表妹。起初两个孩子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好,由于他们年龄相差不大,又是早已听说过的兄妹,所以在一起极为投缘。可是,在一起呆了两三天,他们之间就开始产生矛盾了。

有一天他们在外面的院子里玩,淘气包正在用一些木块搭建房屋,小妹妹也在兴致勃勃地给他帮忙。

淘气包像一位工程师,指挥他的表妹做这做那。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后来小表妹就不听他的话了。她非要把一块圆形的木块放在淘气包没有指定的地方。他们在外面僵持了很久。

小表妹把木块放上去后,淘气包一定要把它拿下来,但小表妹偏不妥协又重新把它放上去。这样你来我往的不知多少次,最后终于争吵起来了。

爸爸和亲戚听见他们的争吵,赶忙跑了出去。只见淘气包怒气冲冲地坐在地上,而小表妹在那儿哭,哭得非常伤心。

“怎么啦,淘气包?”爸爸严厉地责问淘气包。

“她不听话。”淘气包说道。

当爸爸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开始开导淘气包:“儿子,你比妹妹大,就应该让着她。那块圆木块放在那儿不是挺好吗?”

“不,那样不好看。”淘气包坚持道。他说完就冲过去一脚把还未做完的小房屋踢翻,然后头也不回地向房问快步走去。

淘气包的做法让爸爸感到吃惊,他还从未发现过淘气包有这么任性,也从没见过他发这么大的脾气。

面对这样的情况,爸爸并没有发怒,也没有立即去理会淘气包,而是把坐在地上哭的小侄女抱了起来。

晚上吃饭的时候,爸爸特意把淘气包与小表妹安排坐在一起。

“儿子,你今天怎么那样对待妹妹呢?”爸爸问淘气包。

“我又没有对她不好,只是为了她不听我的话而气愤。”

“为什么她一定就要听你的话呢?”爸爸问。

“因为她不懂,而我很精通搭建筑。”淘气包同答。

“妹妹在搭房子时捣乱了吗?”爸爸接着问。

“没有。可是我认为那块圆形木块放在那儿不好看。”淘气包回答。

“可是你想过妹妹为什么要那样做吗?”爸爸问。

“没有。”

“我认为,妹妹之所以那样做是冈为她觉得那样好看。”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