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959900000024

第24章 社交礼仪--孩子获得人脉的利器(1)

每个人都需要人脉都需要朋友,没有人喜欢孤独。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呢?很简单,懂得社交礼仪之人,这些人往往有着强大的人际网络。任何事情在他的手中都很简单,因为他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众人的力量无限。培养孩子的社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中可以让孩子懂得怎么社交,怎样建立人脉。

不可缺少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指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放眼看一下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企业家,他们的成功都和他们突出的交际能力有着紧密的关系。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有的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

孩子的童年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家庭环境中,孩子最常接触的就是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个时候,孩子自然就会疏远与妈妈的交往,更多地走到同龄伙伴中去。在孩子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这一时期孩子身心发展快,可塑性很大,接受能力强,是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孩子和周围人或其他孩子的交往活动,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①促进语言发展

交流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也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模仿榜样。孩子在交往中逐渐积累词汇、掌握表达自已情感的方式.缺乏交往活动的孩子,言语发展往往迟缓落后。

②激发智能活动

孩子在和人交往时,必定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恰当的反应,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更需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孩子的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能活动在交往中得到激励发展。

③增长情绪反应

孩子出生时,只有惧怕、愤怒等极少的几种原始情绪反应,在和人接触后,逐渐增长了新的情绪反应,如依恋、愉快等。一般正常交往中的孩子,在两三岁时已能表现出高兴、得意、喜爱、厌恶、嫉妒、激动等多种情绪。在交往活动和教育影响下,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也得到提高,逐渐学会约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

④发展社会行为

孩子最初只和母亲或照料自己的人接触往来,随着活动能力增长和活动范围扩大,孩子会和更多的成人和孩子接触,这种交往使孩子感到愉快,激发孩子交往的积极性,促使孩子的交往活动更加广泛频繁,且能主动接近别人。社会交往使孩子直接领会什么行为会受到赞许,什么行为会被禁止,从而逐渐掌握社会已经确立的行为准则,并自觉依照准则行动。

⑤形成个性特征

孩子在和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分清“人”“我”,形成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需要愿望等,且进一步发展了独立性、自尊心等。同时,孩子在和其他人接触往来时,会表现一定的兴趣爱好、品性态度、行为倾向,通过频繁的交往,一些反复表现而受到赞许认可的特性,便成为孩子独特的、巩固的个性心理特征。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现在的孩子与外界进行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了,由于缺少与同伴进行交往的经验,导致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技巧,社会交往能力差。交际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该从小培养。

作为妈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呢?

利用教育资源,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独生子女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进行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这种教育,首先是放手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原因是:一方面,孩子与孩子思维方式相近,相互容易沟通和理解,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既能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又有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孩子在游戏玩耍时,常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分配角色等,这时,就要引导孩子从中学会独立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礼让等。

其次,与家庭以外的成人进行交往,是孩子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如让孩子从小学习和养成对大人有礼貌,学会分辨和判断社会角色,选用称呼,学会需要别人帮助自己时要说“请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学会尊重大人和艮者,如不干扰成人的活动,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讲话等。总之,使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学会判断和分辨社会角色如男女老幼、亲朋邻居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品德素质和发展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其记忆、想象、思维、表达以及意志行为。积极的交往环境有助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 妈妈要鼓励孩子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不要总是把孩子锁在“学习”的空间里。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他交际方面的学习。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和同学交流,让孩子带同伴到家里玩,不要对孩子的活动做过多的限制。妈妈还可以带孩子去邻居或亲戚家里串门,让孩子在别人家里能够大大方方,毫不怕生。

让孩子掌握交往的技能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很多技能,妈妈要让孩子好好学习。

寒暄--最基本的交往技能。其实,寒暄就是见面打招呼,比如认识一个新朋友,或者是和老朋友重逢,就需要嘘寒问暖,问候致意等,这都属于寒喧。妈妈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和刚认识的人打招呼,怎样和他们鞠躬握手,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怎样使用恭敬言语等等。

对话--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和人见,面之后自然要进行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够彼此建立起更为深入广泛的联系,加深印象,增进双方的信任与好感。妈妈应当让孩子学会如何提出讨论的问题,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怎样拒绝等。 倾听--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有人说,想要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了解别人、把握对方心理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妈妈应亥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比如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目光专注、点头、语言附和等。

经常与孩子一道外出旅游

妈妈可以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这样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胸襟。旅游是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

交际需要袒露胸怀,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是不可避免的。假如妈妈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教育孩子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孩子是愿意与小伙伴一起玩的,但常常为了争夺一件玩具或争当某个角色而发生争吵,甚至哭闹,这是正常的现象。作为妈妈要正确引导和教育,使孩子与小朋友能尽量不争吵,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很快解决。三岁以前的婴儿不会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要想法找来邻居的孩子,教他们一起玩,让他们拉拉手,妈妈同他们一起唱歌,使他感受到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到了三岁,孩子就喜欢模仿并愿意与小伙伴共同玩耍了。但幼儿还没有什么择友标准,只要有人跟他一起玩耍、交换玩具就很高兴。这时妈妈不必担心幼儿的择友,尽可让他跟别的小朋友玩。最重要的是妈妈要善于引导孩子与小朋友搞好共同游戏,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比独自一人玩或与成人玩有意思。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年龄特点,几个人玩可以出更多的主意。妈妈要告诉孩子,为了玩得好,在游戏中要互相商量,尊重别人的意见,要有谦让精神,不怕吃亏。要服从领头人的指挥,遵守纪律和规则,不要老想当“司令”。别人冲撞了你,要谅解人家,只有这样,游戏才能玩得好。

小朋友到家来玩时,妈妈应和孩子一起表示欢迎,分给糖果和玩具。小朋友想看你的新书、新玩具,也应愉快地给别人玩,不要自私。能这样与小朋友相处,长大了,集体主义思想就比较容易形成了。

有的妈妈,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不让他出去与小伙伴玩,怕孩子吃亏受气;有的妈妈怕孩子出去玩影响学习,把这么小的孩子关在家里认字、写字、数数等。这些做法,会束缚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的身心是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交往。孩子之间的交往,比孩子与成人的交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孩子们在一起,为了玩好,需要互相商量,这就培养了他们尊重别人意见、瓦相友爱的品质。在游戏中又发挥他们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

妈妈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在楼里、户外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结交一些好朋友。

改进教养方式

成人首先要改进不利于孩子社会交往的教养方式,为孩子进行社会交往排除障碍。

疏忽冷淡的教养方式:有的妈妈任孩子躺在卧床上,不多理会,或者让孩子长时间一人独坐,不和同伴往来;有的妈妈只抓学习,不许孩子和同学交往。这种疏忽冷淡的教养方式完全忽视了社会交往活动,往往导致孩子神情淡漠,性格孤僻,不愿主动接近别人。

专断严管的教养方式:有的成人对孩子的谈笑举止都严格约束,孩子必须事事听从指导,不许自行活动,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胆怯畏缩,缺乏自信,不敢随便和人交往。

宽纵放任的教养方式:孩子任何要求都满足,任何行动都不受约束,任何困难都有人代为解决,这往往使孩子骄横任性,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而且依赖成人,不愿和其他成人和孩子接近往来,即使往来,也常常不受其他人欢迎。

制止不良行为

有些孩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如独占玩具,争夺玩具,互相打骂,捣乱或互不理睬,参加群体活动自由散漫等,这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友谊,影响群体生活,也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成人发现不良行为,便应立即制止,了解引起的原因,公正的判定是非,而且耐心引导,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其能进行积极的交往。

让孩子单独去购买东西

妈妈不要总是让孩子待在家里,而是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走出家门。比如,让孩子单独去买一些油盐酱醋,这样孩子就会和外界有所接触,慢慢也就会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这样有利于丰富孩子的交际对象,也可以加深孩子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由于缺乏经验,孩子在刚开始可能会出现一差错,对此,妈妈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的交际信心。

妈妈可以让孩子单独做客或接待客人

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单独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这些都是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问候,也需要交谈。与妈妈一起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他们会把这些都让妈妈做。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去,那么,孩子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孩子自己来做,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同样可以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

妈妈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说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因此,妈妈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妈妈可以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论;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妈妈电可做必要的挑剔。平时,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帮助不受欢迎的孩子

在孩子的群体中,往往有一些不受欢迎的孩子,他们和其他孩子虽然在一起,却缺少往来,常被排斥在群体之外。这种孩子和人交往时,往往骄横任性,喜欢支配别人,不能友好合作,而且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同伴的憎厌又转而使他疏远同伴,对群体产生疑惧对立情绪。

成人要帮助不受欢迎的孩子,首先要接近他,关心他,使他们消除对别人的恐惧对立心理,然后耐心引导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引导他们和同伴友好往来。

成人应重视和引导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使孩子能在友好积极的交往活动中,发展心理,形成个性,健康成长。

一名孩子的朋友多少决定了这个人的性格.其实也可以说,一个孩子的性格决定他的朋友多少。让孩子懂得交际,通过朋友的影响,孩子也能获得更好地成长。

社交中的服饰礼仪

服饰,狭义的概念是指衣服上的装饰,广义地说,指衣服及其装饰。而其装饰又包括与衣服分开的装饰用品,如领带、胸针、眼镜和手表之类的饰物。

服饰美的三要素

服饰美是由质地美、色彩美、款式美三者结合而形成的完美统一体。

1.服饰的质地

优良质地的服装大都具有穿着舒适、挺括、高贵、大方等特点。

2.服饰的款式

服饰的款式指的是它的种类、式样与造型。在社交场合,选择服装款式时,最重要的是要维护自身形象,使之合乎身份。总之,着装要规范得体,应遵守TPO原则。TPO原则是有关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T、P、O分别是英文时间( 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这三个单词的缩写。

3.服饰的色彩

(1)色彩的特征

色彩是人的眼睛对物体反射的不同波长的光所产生的印象。从色彩的功能E看,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色彩的冷暖。每种色彩都有区别于其他色彩的独特的感觉色味,通常把这种具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味的色彩现象,叫做色相。色彩因色相不同,可产生温暖或寒冷的感觉:使人有温暖、热烈、兴奋之感的色彩,叫暖色,如红色、黄色;使人有寒冷、抑制、平静之感的色彩,则叫冷色,如蓝色、黑色。

②色彩的轻重。色彩的明亮程度,被称为明度。不同明度的色彩往往给人以轻重不同的感觉。明亮的颜色感觉轻,使人有上升感。灰暗的颜色感觉重,使人有下垂感。

③色彩的软硬。色彩显现出来的鲜艳程度,叫做纯度。色彩的软硬与其明度和纯度有密切的关系。色彩明度和纯度越高,就越鲜艳纯粹,并给人以柔软、润滑的感觉,如浅黄、浅绿等。色彩明度和纯度越低,就越为深暗,并给人以坚硬、朴实的感觉。

④色彩的缩扩。色彩的波长不同,给人收缩或扩张的感觉就不同。一般来讲,冷色、深色属收缩色,暖色、浅色则为扩张色。

(2)服饰色彩的搭配

①同色搭配法。即配色尽量采用同一色系之中各种明度不同的色彩,按照深浅层次的不同进行搭配,以造成和谐统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