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959900000027

第27章 社交礼仪--孩子获得人脉的利器(4)

因此,对于演讲中所选的事例,讲远的不如讲近的,讲别人的不如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如某大学杨新同学在“青年与祖国”演讲中,为了说明自己立志当一名山村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讲了自己暑假中在姥姥家那个偏僻山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天夜里,姥姥突然病倒了,全家人都很着急,舅妈开始带着孩子们烧香拜佛,舅舅准备去外村请‘大仙’。我发现姥姥烧得厉害,就对舅舅说你们搞这些迷信没用,应该先想法退烧。’当我问舅舅有没有体温表时,舅舅回答说:‘听说县城的医院里有,我现在就去找村干部,让他们派人套车去拉。’听了舅舅的话,我的心里像是倒了五味瓶,半天没有说话,我能说什么呢?”他的故事讲完后,会场上鸦雀无声,它撞击着听众的心灵。会后不少同学对他说,愿意和他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一名山村教师。

自身经历具体而真实,有说服力,才能很容易地打动他人,唤起听众的共同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讲的“现身说法”。也许这种方法不仅帮你达成了心愿,还让你赢得了许多朋友。

不要与别人唱反调

当我们与人谈话时,不要一开始就讨论意见截然相反的问题,要以意见相同的话题作为开头,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一直讲些对方同意的见解,使得他没有机会说“不”。欧佛斯屈特教授曾说:“‘不’这个答案是最难克服的障碍,一个人一旦说‘不’以后,即使想反悔,也得为先前的错误付出代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将对方导人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让他持否定的论点。”

一个聪明的人会让对方在开始时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而回答一连串肯定的答案。这样会使他的心情松弛,就好比撞球,只能依着球杆的力量前进,而无法倒退。

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全身的神经、肌肉系统都会处于紧张状态,而欲采取抵制态度来防卫外力的干扰。但是一个人说“是…对”的时候,却是处于松弛状态,它能以开放的胸怀接受新的意见。所以,我们愈能使对方说“对”,就愈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但大多数人却漠然视之。好像事实上要与人唱反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这有什么好处呢?只为了自己高兴?也许你会为此而沾沾自喜,但别梦想它会为你带来任何帮助。

苏格拉底这位哲人,虽然距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但他的言论在20世纪的今天,依旧是充满了哲理与睿智。

他是教人批评对方,指正对方吗?不,这不是苏格拉底的原则,他的策略是使人放松防备,连连同意你的看法,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建议,同意你的见解,达到最终日的。

下次,当我们要批评别人时,赶快先想想苏格拉底,这位老顽童的心理制胜之道,当使对方放松心理防线,自然就会走向我们的建议当中。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一再昭示:为人处世要懂得温文柔和。所以如果你想要说服他人,那么,规则就是:先从双方同意的问题淡起,使他同意你的看法丽连连称是,待其放松戒备后,再引导他逐步接受你的要求,以达到说服的目的。

为人处世要懂得温文柔和,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你的人。

如何做一名受欢迎的人

荷马·克洛维是一个十分懂得交友之道的人。凡是碰到他的人,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老幼妇孺,在与他相处15分钟之内,保证对他都会产牛好感。原因是什么呢?他既不年轻也不英俊,更没有腰缠万贯,那凭什么魅力来吸引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从来不矫揉造作,并且总能让别人感觉到他对人的喜欢、关心是发自内心的。他每次遇见陌生人的时候,能够很快就像跟老朋友一样攀谈起来--并不足专谈自己的事,而是尽量谈对方的事。他通过问问题,可以知道对方是打哪里来,干什么的,有什么家人等等。但他可不会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只是由此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心,借以作为友谊的和谐开端。小孩喜欢爬到他的膝上;朋友家的仆人会特别用心地为他准备餐点。并且,如果有人说:“荷马·克洛维今晚会来到这里!”那么晚宴就肯定不会有人缺席。不光在朋友之间感情深厚,荷马·克洛维的家人也都十分敬爱他。他的妻子、女儿,还有好几个孙儿女,全都对他赞不绝口。

父母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见人爱的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事业上往往都会左右逢源,即使遇到巨大的困难也会快速而轻松地得到化解。所以.父母们一定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让人喜欢的人吧?这样孩子不光能够成功,还会幸福快乐!可是怎么做到呢?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借鉴上述故事中主人公的经验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技能。究竟这位作家是如何赢得这种幸福的?说来也很简单,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要是能够举一反三的话,您的孩子一定做得更好。

别人为什么要喜欢你

我们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喜欢,可是,别人为什么要喜欢自己呢?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非要喜欢你的义务,不管是工作还是社交的理由,人家有什么特别理由会选中你而不是别人呢?除非自己具有别人所要的特质,否则,人家没有必要特别注意到你。所以应该让孩子知道,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以及感情,首先要自己给别人制造一些喜欢自己的理由。

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在人际交往当中,不要总是担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并增进能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品质。其实,细细想来,生活中不是别人有没有爱自己,而是自已是否值得人家去爱戴。

待人诚恳、热爱他人。告诉孩子,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在意对方是什么人或做什么事、地位怎么样、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之类的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可敬可爱之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表现出意义重大来,所以每一个人都值得为之付出关爱。

不要怕失败。就像人们玩高尔夫球的时候眼光通常都集中在球上-样,与人沟通的时候通常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要传达的信息上面.这样过于在意成效如何,就容易产生紧张、害怕、表达不良等副作用,结果反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让孩子尽管大胆地去做,不要怕失败。

不怕陌生人。正像约瑟夫·格鲁大使所说的:“外交的秘诀仪在5个宁:我要喜欢你。”每次遇见一定要认识的陌生人的时候,学会很快就能像老朋友一样与对方交谈,不要光谈自己的事,还要尽量谈谈对方的事。了解对方的家庭、兴趣等基本情况,由此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心,借以建立起友谊。

弄清楚先后顺序。孩子们可能时常抱有一颗想要得到友谊但却又寂寞的心灵,这是“想要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表现。这时要告诉他,是他把次序弄错了--因为他总是希望别人先来喜欢自己,却不曾想到要如何才能让人喜欢--尝试颠倒一下顺序,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积极主动地让别人欢迎你

正如威廉·奥斯勒爵士曾经说过的:“不用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要清清楚楚地为现在努力即可。”是的,赢得别人欢迎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去担心结果如何,或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只要开始采取行动,努力去实践那些必须完成的事项即可。

关照其他人。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关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开始,推而广之,关照周围的所有人。因为只有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照,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爱戴,给他人内心一种温暖的感觉。

注重施予。告诉孩子,得到友谊的最佳方法,必须是注重施予,而不是获得。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是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受到大家的欢迎的。所谓赢取友谊的能力,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等,而应该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处世的态度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爱、兴趣、注意力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那一分子。父母要从小就给孩子内心植入善良的种子,让他学会同情、帮助弱者和不幸的人,才能长成一颗枝叶茂盛令人喜欢的参天大树。

让孩子懂得回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人才是高尚的,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让孩子从小就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生活,学会及时表达自己心中对他人的感激、感谢之情,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而闷在心里。与他人为帮助自己而付出的代价相比来说,一句感谢的话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但是却能真正赢得朋友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受大家欢迎的人一般都是乐观、充满活力的。他们出现的地方总能给别人带来欢声笑语,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喜欢。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给他积极的暗示,让他成为一个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表达真实的自己

我们与这个世界交往的方式有四种,而且仅这四种方式:我们做什么?我们看起来如何?我们说什么?我们怎么说?这里要讨论的,是最后一项--我们怎么说。

开始教授演讲课程之初,我费了许多时间训练学生做发音练习,以增强共鸣效果,加大音量,并且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等。但这一切都错了。我发现,教导成人如何在发声的时候把音量冲上至鼻腔,或流音字该如何发声等,实在是白费力气。这些东西,对愿意花上三四年时间学习声音表达艺术的人来说,倒是不错,但我的学生都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发声习惯了。我宁可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教他们练习“腹部呼吸法”,其他更有用的东西,以解除他们一些习惯上的桎梏。

一、冲破自我意识的束缚

在训练课程里,我们安排了好几个阶段来教导学员如何解除束缚和紧张。差不多要跪下来,请求这些学生从自我的束缚中走出来,看看这世界其实会多么热忱地对待他们。我承认这颇费了一些力气,却是有回报的。就如同马歇尔‘佛克谈论战争的艺术时所论的:“知易行难。”当然,这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生硬呆板,不仅生理上如此,精神上亦如此,而且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

面对听众而保持自然,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员对此深有体会。在你还是个孩童的时候,比如说,四岁吧,你或许能够爬上讲台,很自然地向某个听者滔滔不绝地讲话。但等你到了24岁或44岁的时候,你再走上讲台面对听众,结果会如何呢?你还能像四岁时一样活泼自然吗?可能。但更有可能是会变得僵硬刻板,而且像乌龟似的又重新缩回自己的壳内不敢出头。

在别人演讲的半途中我常常要他们停下来,然后要求他们“讲得像个人”。上百个夜晚,我回到家已精疲力竭,心劳神瘁,只因我竭尽所能要学员讲得自然。一点儿不骗你,这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有次,我要班上学生表演某些对白,其中夹杂某些地方行为语言。我要他们进入角色,好像真实情景一样,他们照做了。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他们的表演看起来傻乎乎的,但他们却感觉不坏,有几个学生的表现还值得称赞。我认为,这是由于你一旦在众人面前献过丑之后,等再回到一般情状或日常的意见表达时,便会感到从容多了。

这种解放的感觉,就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展翅欲飞的心情-样。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到戏院去--因为可以看到自己的人类同伴随心所欲地行动,没什么自我压抑,甚至把情绪很明显地表露出来。

二、保持真我

具有表演天赋的演讲人谁都喜欢。他们懂得表现自己,也不怕向听众表达一些比较特殊、有个性的、具有想象力的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我在伦敦遇到一对兄弟--罗斯爵士和凯士.史密斯爵士。他俩正第一次驾着飞机,由伦敦飞到澳大利亚,赢得了由澳大利亚政府所颁发的5万元奖金。此举在大英帝国影响巨大,英王因此封他们为爵士。

着名的风景摄影家赫里上校,与史密斯兄弟曾共同飞过部分航程,负责为他们拍摄影片。我帮他们准备一个说明会,也训练他们该如何演讲。他们在伦敦的费哈莫尼克大厅一连四个月,每天都举办两场演讲,一场在下午,一场在晚上。

他们有着全然相同的经历,在飞越大半个地球的时间,俩人都肩并肩坐在一起。他们的演讲内容也差不多,几乎是字字相同。但无论如何,你还是会觉得这两场演讲是不一样的。

这就说明,演讲不仅是字句的传达而已,而是有特别的个人风味在里面。

伟大的前苏联画家布鲁洛夫,有次在指导学生绘画的时候,为某学生修改了一下作品,那学生望着被修改过的图画,显得茫然不解。他问:“嗨,你只不过动了一小部分,但看起来却完全不同了。”布鲁洛夫回答道:“艺术的开端,便是由一小部分开始的。”演讲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英国国会有个古老的传言:“每件事都得看说者的态度,而不是说者讲了些什么。”昆德兰纪元第一世纪之罗马修辞学家。在很早以前便讲过相同的话。那时,英国还只是罗马帝国的边远荒地呢!

制造福特汽车的厂商曾说:“所有的福特车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但人却不一样。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新生命在日光之下都是一件新事物--空前绝后。每个年轻人都该如此看待自己。他应该注意自己个性内那个使自己与众不同的独有火花,然后好好去培养那个特点,以使自己更具价值。学校或社会教育很可能要烫平这些特性,想把我们都制造成相同的模式。但是,我告诉你,千万别让那个火花熄灭了,因为那才是你真正的价值所在。

演说也是这样。这世上没有另一个人与你完全相同,所有人都长有一对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但没有一个人看起来与你毫发不差,更没有哪一个人的精神特性完全同你一样。所以,只要你不做作,完全顺着个性自然地表达,就没有人能讲得同你完全一样。这就是说,你是具有独立特色的。身为一个演讲人,这就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你要珍视这项资产,要保有它,培养它,则它一定会使你的演真诚而铿锵有力。“这是你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我请你别想要模仿别人而失去了你独特的个性。

三、贴近听众

且让我举个例子,这是许许多多演讲人所常有的表现。有次,我到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处夏日族游区,住在一家由伦敦某公司所经营的旅馆里。那旅馆经常由英国邀请一些演讲人到旅馆发表演讲,那星期正好强请的是一位着名的英国小说家。那位小说家的讲题是:小说的未来。她坦诚地说,那并不是她自己所选的题目,而且也没有好好准备,只匆促地写了一些散漫的要点。她演讲的时候,完全忽视听众的存在--眼睛没有注视听众,只有时看看讲稿要点,有时望着地面,有时又望向空洞的远方;她的语调缓慢,仿佛自遥远的太空传来,总之,她整个人和整个演讲都显露出虚无缥缈的空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