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959900000036

第36章 勇于创新--孩子走向成功的动力(1)

创新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头脑,只是有些时候他不敢挑战世俗,他怕别人会否定他,他怕别人说他这样做是天方夜谭。总的来说,创新不单单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还要具备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创新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很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才能是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等。其中好奇心是创造才能的原动力和起始点。妈妈怎样培养孩子高品质的创造力呢?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非常好奇、好问。孩子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到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准?”等等。

孩子还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他会用力砸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看看那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他会扔下一大堆玩腻的玩具,翻箱倒柜地拨弄妈妈的书籍与收藏物,看看有无新鲜玩意儿;他会把自己种下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么发芽生长的等。所有这些,皆因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引起。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好奇,孩子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这种接触与探索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而且让他获得有关外界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知识;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身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我国已故着名桥梁建筑家茅以升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他常常独自-个人坐在院子里,看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他随父亲去看灯。那会转圈的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小人小马怎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既然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就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孩子总是将好奇的日光投向他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

其次,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花鸟虫草的变化。

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可以让孩子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一生要蜕几次皮,每次蜕皮后有什么变化,蚕宝宝最后怎样吐丝做茧,也许,孩子会由此开始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的探索;可以带孩子观察夏夜的星空,让他对横亘的银河、闪烁的星星以及盈亏交替的月亮产生兴趣,也许,未来天文学家会由此诞生;可以让孩子注意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电闪雷鸣;还可以让孩子搞些家庭的种植、饲养活动等。总之,可以让神奇的大自然来容纳孩子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

再次,家长可以将孩子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孩子的好奇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对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书籍来激发与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自己到书籍中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在这方面,除了给孩子购买与阅现有的幼儿、少儿书籍、刊物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长辈的藏书来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帮助幼儿适应变化。使孩子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在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过程中,显示出创造性的潜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有些问题不是很容易回答得出来的。避免他们焦虑情绪的出现,从而激发其创造力的发展。

培养创造性最好的时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对中英两国青少年创造性的比较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低于英国学生,究其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胡卫平博士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两国教学方式的不同,那么,中国教育界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中国人的观点一直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搞研究。而美国教育界则认为,创造性应从小开始培养,因此,英国孩子从八九岁就开始搞课题研究。何时挖掘人的创造性,如何培养创造性,在中国教育界已开始思考,有的并付诸行动。

创造性从何时培养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作为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试点小学,将原来利用课余时间搞课题研究的课外长作业形式纳入课程,开设了专题研究课,研究性学习将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中国教育界终于开始意识到,初级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至关重要。

在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课题宣讲课上,四年级二班的一位同学正在讲述他是如何对课题《蚕》进行研究的:

为了研究蚕,他养了一只蚕,可谁知,它是那样的“贪吃”,没几天,十多片桑叶被它吃了个精光,这可急坏了他,后来,他就去跟卖桑叶的苦苦哀求……通过养蚕,他了解了蚕的生活习性,了解了蚕的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将这种研究课题的教学方式称为“小博士工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项“长作业”--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某一个课题。

六年级四班的一位同学为了研究《京城三轮儿》,采访了京城各种人力三轮儿车工人,并亲自坐坐三轮儿,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还有一位同学在研究《节约用水,遏制浪费》中,测算出马桶一次冲水量相当于9大可乐瓶子的水,提出自己的观点--马桶可与洗手池相连,水应多次利用;一年级的一位同学研究恐龙,由于他年龄小,研究内容相对简单,他查阅了大量书籍,动手画出40多种恐龙,并标上它们的原名、身高、产地、生活习性等。当他在班会上向同学们展示他的恐龙作品时,同学们睁大J眼睛,不断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史家胡同小学的副校长给记者拿出一篇从网上下载的文章,内容是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介绍美国儿童研究课题。校长说,是这篇文章使他受到了启发。起初,有些老师认为,中美两国儿童受到的教育不同,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未必行得通。还有些家长认为是在给他们增加负担。但大家觉得值得一试,于是,“小博士工程”在全校开展起来了。

由于各班的认识不同,班主任采取的形式也不同,比如有的班将男生、女生分成两组,各写一部童活。没想到,这种方式一下激起了同学研究问题的热情。于是史家小学在这学期把“小博士工程”又向前推进一步,将这项课外长作业正式纳入课程,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开设了专题研究课。

创造性思维应从小培养

四年级的一位学生这样说,当他回家把布置课题研究一事告诉爸爸妈妈后,妈妈曾疑惑地说:“什么,小博士,去去去,查一下字典,博士是什么意思,你们才几年级,小学生搞课题,太大了吧。”可当父母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时,着实对孩子的巨大潜力吃了一惊。项红副校长告诉记者,“小博士工程”不在于孩子研究出了什么成果,而在于那种探求知识的意识的培养。一位六年级的同学研究《桥梁》,他从网上搜索“桥梁”这个词,1000多个网站出现了,但打开后才发现,很多网站与“桥梁”并无关系,他竟耐心的将1000多个网站逐一打开,终于查到100多条关于“桥梁”的信息。美国的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我的结论是”。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在中国,一般认为,独立研究应在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以后,而在美国,相信孩子是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美国教育的特点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因为创造性的培养,不但要有其连续性,更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创造力从创造性思维开始创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

发散性思维、辐合(集中)性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衡量创造熊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并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即对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开放性,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发散性思维是最具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它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从某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要求他讲得越多越好,那么孩子就会展开思想,想出水的许多用途:供人畜及其他动物饮用、浇灌植物、洗澡、水力发电、供蒸汽机用水、制作各种饮料、散热、做各种溶剂、和泥、淘金、载船、冻冰、养鱼、养虾、和面,等等。这就是孩子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的结果。 辐合性思维与上述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许多假设和方案中确认、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方法,或经过检验,采纳一种假设,得出一个标准的理解结论。辐合性思维又称集中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性思维。辐合性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医院为某病人会诊总是从数种治疗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是运用辐合性思维的结果。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创造性活动的金过程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性思维到辐合性思维,再从辐合性思维到发散性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例如,某库房夜里失火了,起火原因是什么?怎样找出起火的证据?侦察者就要根据现场种种可疑现象,作出种种可能性的推断,这时的思维模式基本上属于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根据取证材料,逐一推测、缩小范围,最后集中到某一点,得出正确结论,这后半段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辐合性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的新的方法。据说,最早的自行车轮不是橡胶轮胎,骑起来硬邦邦的,很不舒服。美国人邓普禄手持橡胶管浇花时,软软的橡胶管使他受到启发,他想用这种材料的轮装在车轮上,自行车不就不再颠簸了吗?于是制造出充气轮--邓普禄轮。这便是动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反向思维是将思维的方法倒转过来,用对立的、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一个例子便是运用反向思维而成功之例。

债主逼商人还债并想得到商人爱女为妻。债主建议:他在布袋里放一黑一白两块石头,由商人女儿从巾抓出一块,若抓出白的,债务一笔勾销;若抓出黑的,她就得嫁给债主,抵偿债务;如果她拒绝抓拾商人就得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入狱。在装石头时,债主把两块黑石头迅速放进布袋里,但被商人女儿看见。当她的手从布袋里取出一块石头时,故意让那石头掉在地上与乱石混在一起,无法辨认。然后她说:“好,只要你们看看袋子里剩下的那块石头,就知识我刚才抓出来的是白石头,还是黑石头了。”商人女儿的反向思维救了父亲和她自己。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有利武器,能使孩子得到全新结果。

创造性思维还有一些独特的品质,如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独创性、联想思维的广阔性等。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怀疑意识,能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并灵巧地从一类现象转换到另一类内容相距甚远的现象的能力,遇到问题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立体的思维功能,能够突破思维定势,转向新思路。思维的独创性是指通过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从别的途径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联想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具有丰富的联想思维,能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之间建立广泛联系,从其相关性中得到启发,变未知为已知,进而有所发现。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多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来让孩子解答,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的毛病,让孩子在游戏的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方法。

经常就水、沙子、冰、自行车、花、树等题目向孩子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木头有什么用?迷路怎么办?世界上没有太阳怎么办?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漂浮?水里通常有什么东西?有几条道能到姑妈家?还可以让幼儿列举常用物品的一切可能的用途。例如,说出砖、水、纸的用途,让儿童看图联想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的问题,让儿童说出某一玩具的各种玩法,让儿童由一个词联想到各种事物。

设立或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解决。例如,老奶奶不慎将蚕豆和铁砂混在一起了,你怎么帮助她尽快地分开,等等,要求孩子答得越多、越新奇越好。家长要注意不要用大人的理智去制约孩子开阔的思路。因为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异想天开,并非都符合逻辑。

探索的敏锐性和怀疑意识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究,所以应启发与鼓励孩子提问与探索。培养孩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并鼓励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

幼儿思维往往体现为单向性,即只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单向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形式,它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通过“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启发培养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