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人总是在不断的适应中完善成长的。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就意味着孩子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代的各种因素相和谐,在时代的大潮中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在变化的世界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不管是现实生活的亲身交际和有虚拟意味的网络交际,他们都能顺利的完成角色扮演任务,从而获取丰富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全面的塑造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突破“小我”的狭隘,成就“大我”的宏阔,这是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人生新境界。他们关注的空问地域,范围及地点将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大到了集团、家国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他们拥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把地球当作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加以关爱。
他们把“大我”的意识化为一种积极的人世态度,以强烈的奉献精神服务社会。他们积极学习掌握知识及方法,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以承认义务的强烈责任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付诸自已的一份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大我”的宏阔。
第四。理智不卣从,思想较独立,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这是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又一特质。他们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能较理智的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理性思考,独立判断,对权威不肓从,从而实现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在于以理性建构个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将不再仅仅表层化和浅层化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感观刺激,而是追求物质和精神和谐,对物质享受和虚荣不十分关心,其人生价值选择多样化,并且在努力寻找某种大于个人的意义和目的。从而实现物质与精神完美和谐。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人睡以后再做,他却无沦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
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次次都做到吗?
家长这时要以所最大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电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1.言出必行。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不要骗孩子,你要让他知道:父母会说剑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
2.始终如一。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削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匕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足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卜,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举个例子:孩子对书非常感兴趣,你害怕他把书撕坏,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我们拿一本书,然后和孩子一起看书。孩子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很快他就会放弃,做别的事情。然后,你找个合适的时间,让他陪你一起将书放到原来的地方,这样他就会逐渐养成收拾东西的好习惯。
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市起责任意识。
当孩子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让他和你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都让尽力他自己做。
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所以,让孩子知道你真的很累,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你;让孩子知道你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父母会陪着他,鼓励他与疾病作斗争,当父母生病时,他也要关心父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母……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希望每位父母能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性格是每个人行走这个世界的标准,良好的性格则会让孩子在未来的路上畅通无阻。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相对而言,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分数和技能都给予了过多关注和提升。很多家长老师只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忽略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教育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从小要为社会的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奋斗目标。这种理想和目标,不要只围绕个人的小圈子转,而要与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孩子的眼界就开阔了。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阅读人物传记,使孩子从伟大人物的品质中汲取营养,激发孩子向榜样学习,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可以领着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察社会,让孩子接触社会,融人社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正确感知人生的真谛,积极引导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作为父母来说主要有两种想法:学习好的孩子需要教育,学习不好的孩子就不需要教育了。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孩子面临选择时情绪上容易产生波动,这个时候恰好需要父母的教育。
职业的选择与孩子的理想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的前途又与其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社会责任感强的人,会把自己的理想前途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焕发出一种强大的内动力去为之奋斗。这就是说,这种内动力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的,而不是以个人的私利为动机的。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正是孩子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没有一个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有才就行,其他方面怎么样都可以,都是希望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也没有一个父母让自己的孩子仅仅满足于就业,都是希望孩子有远大理想,将来有所成就。作为未来社会中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良好的道德。也可以说培养孩子良好道德是中国父母追求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时期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理想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具体的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这是少年时期的主要理想形式。”“另一种是以代表个性道德品质的总和的概括性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例如,有些少年是以具有高度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革命先进人物作为自己的理想,有些却以科学家或文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
中学阶段,孩子的道德意识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朱智贤先生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说,道德信念是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它是在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和道德观点、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情感相联系的一种道德意识。孩子的道德理想是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密切联系的,它们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表现,这是小学时期所看不到的。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产生孩子道德倾向的核心,而道德的好与坏,高与低对孩子立志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问题。它存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责任感培养的作用是很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想与一定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一种稳定的想象。家庭教育应该植根于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人翁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能使孩子的理想更高远,并为之实现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家庭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应该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这种理想和目标,不要围绕个人的小圈子转,而要与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孩子的眼界就开阔了。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通过阅读人物传记,使孩子从伟大人物的品质中汲取营养,激发孩子向榜样学习,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领着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察社会,让孩子接触社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正确感知人生的真谛,同样也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中学生的父母们应该坚持与孩子一起听中央和省市新闻,阅读报纸,共同讨论国家大事和有关社会重大问题。比如,有的地区发生了自然灾害,政府号召社会各界积极援助。针对这件事情,父母就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承担社会义务问题,引导孩子立足家庭看社会,电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如果听到政府号召为灾区援助的消息后,父母不但不表明一种积极的态度,相反对孩子的义举阻止,或者表现出不支持的态度,将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矛盾。这是不利于良好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错误做法。
第三,父母的社会责任感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主要始于家庭,而在学校、社会生活中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家庭的关键在于父母,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助人为乐、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在对孩子教育的同时,父母要坚持自己为孩子树立起榜样来。
第四,孩子到了初中阶段,不少的父母把孩子看得很紧,眼睛只盯在文化谍学习上,这是一种“反教育”现象。孩子到初中阶段,父母在帮助孩子搞好文化课学习的问时,要让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早已成为历史。现代的孩子需要充分地参加社会活动,广泛地了解社会,社会也需要被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的了解。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并能及时地了解社会,了解时代,为孩子树立理想,加深社会责任感认识,提供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可以说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是孩子参加社会大课堂学习的难得机会,对孩子立:志成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都会带着敷衍的态度。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相信任何人都会避而远之。因此父母不单单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让他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
引导孩子摆脱懦弱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往往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长期下来,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有些父母往往会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孩子,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予处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
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担心孩子受委屈、受伤害,当孩子面临小小的困难或考验时,马上就把孩子置于“保护伞”下,剥夺了孩子锻炼勇敢品质的机会。长此以往就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个性,以致长大后都很难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