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一方面表现为娇气十足,在家庭和学校里都是小皇帝脾气;另一方面,如果家长不在身边或身处在陌生环境中,就缺少一种尝试的勇气,对有难度的事不敢去做,也不敢承担责任。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是要先分析孩子胆怯的原因,了解孩子怕什么,为什么会怕;二是活动前清理活动场地,消除发生事故的隐患;二是一方面从认识上帮助孩子区分勇敢与鲁莽,另一方面,从活动时所发生的小事故中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找出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要为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做出以下努力:一是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如爬高、跳跃、蒙眼前进等,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有意加入一些碰撞性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既学会保护自己,又能争取胜利。
二是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里的人物身上学习勇敢精神;当图书中或影视节目中出现勇敢人物时.要表示出赞叹和钦佩,但这时不应直接要求孩子向他们学习什么,而是让孩子从成人的赞叹和钦佩中领会积极的东西。
三是及时表扬有勇敢表现的孩子,让其他孩子知道教师很喜欢勇敢的孩子;当孩子不慎受伤时,不要大惊小怪,只是依据情况处理伤口,并平静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受伤,受伤后应当如何处理,今后如何避免受伤。在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会判断危险程度,学会避免危险,不产生恐惧心理。
只有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事,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锻炼,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变得坚强,成为一个富有勇敢精神的人。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及掩盖他们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2.要注重父母的榜样力量
孩子特别爱模仿白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你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3.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
孩子们从小就从小人书和童活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惧怕鬼怪,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没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4.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
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而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5.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总之,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敢的孩子!
可以说懦弱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懦弱的一面。每个人都知道懦弱会让自己失去什么,但是很难改变。孩子的懦弱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只要父母思路清晰,选择方法得当,孩子就会很快摆脱懦弱。
帮助孩子开发潜能
孩子第一次帮忙叠衣服、第一次主动站到小凳上伸长手臂帮着洗碗、第一次争着要包饺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义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这个时候,是不耐烦地把孩子拨拉一边,鼓励他“坐享其成”,还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近乎捣乱的行为中的“闪光点”,跟他分享一同做事的“亲子时光”呢?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句子;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更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亲,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正常的心理素质,逐步培养他们具备刚毅、正直、淳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
环境是制约孩子智力发展的“软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是主要因素,家庭中的智力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家庭智力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靠父母的智力行为来实现。所谓智力行为,就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智力倾向,是一种智力活动。一个家庭的智力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的智力情况和父母的动脑水平,父母爱不爱动脑、善不善于动脑,都会赢接关系孩子的智力发展;二是家庭的智力氛围如何,较之第一方面,它更为重要。所谓智力氛嗣,是指父母有没有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如,父母的求知态度和求知表现,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求知表现,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向父母学习,他的智力自然就会得到较好地开发。唱歌会使小孩子对节奏敏感,在几乎还站立不稳时就会按音乐的节奏摇晃,在播放孩子熟悉的曲调时,他们会鼓掌。昕音乐一般能使大脑得到训练。
婴儿的运动能表明其将来从事体育运动的天赋:在怀孕第7周时,婴儿就开始学习运动,2岁时婴儿已经能够翻跟头和保持身体平衡。到4岁,小孩学习运动的阶段就结束了。
颜色会促进小艺术家成长。婴儿在出生后第4个月到第8个月可以准确地观察其周围环境。不久后,婴儿就开始寻求表达方式,复述自己所看到的颜色和画面。有些孩子很早就有良好的色彩感,父母应为孩子购买彩笔,让孩子绘画。
如果父母发现小孩在二三岁时到处乱写乱画,就应该扩大小孩的视野,例如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与孩子一起翻阅挂历等。
念诗和多说话会唤起婴儿的语言兴趣。语言天赋既是天生的,又是教育养成的。与婴儿多说话至少会促进婴儿的语言兴趣。小孩小时候说话多,长大后也往往很健谈,所以,父母要让小孩多说,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每个小孩的个性都不一样。但控制我们的感情的大脑区与听、看或运动一样电依赖于外部的刺激和经验,他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发育成熟,而父母则是婴儿与外界交往的第一人。父母要多关心小孩,多倾注爱,这是父母能够为孩子形成好的性格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得到许多爱和悉心照料的小孩往律形成稳定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人的忍耐力足有限度的,尤其是当你的孩子一次次将你惹怒,你可能会禁不住火冒三丈,对他大声训斥甚至暴打,这样一来,你是出气了,可是否想过,你的这种行为和做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孩子会从你的行为中渐渐养成遇事没耐心,喜怒无常,粗暴等不良习惯。因此,当孩子惹你不高兴时,最好能压下怒火,冷静地分析一下原因,尽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当然,父母还可有意培养孩子的忍耐力,比方说当孩子向你提出合理要求时,不要立即满足他,可这样对他说:“宝贝,妈妈(爸爸)正忙着,等做完事再过来陪你。”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让他学会等待。
我们需要挖掘的潜力,是孩子先天就具备的,是孩子自身真正的优势,而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优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遗传潜能优势,我们需要细心地观察、发现,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发展,最终构成他们的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孩子,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作出较大的贡献?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跃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白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竟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经常是舟舟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小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地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孩子,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台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他一听见音乐常常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哪怕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父母去挖掘。
孩子做事往往会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这主要缘于“我做什么也不行”的否定心理。如果孩子有一样比别人强,不管是才艺还是技能,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产生“我能行”的信念,拼搏向上。
从理论上来说,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是“补强法则”的一种体现。“补强法则”足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米的。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根据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比如,有个小女孩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周围的小朋友都说她穿的裙子好看,那么,她就会喜欢穿这条裙子。其实,这种强化的动因,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赞赏,使主体自身产生了一种愉悦和自豪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会让孩子获得自尊与自信。
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郗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生源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我想,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品尝到成功者的喜悦。
父母的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智商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智商较高,孩子的智商也会相应的高。另外,这种遗传因素还表现在血缘关系的远近上。如果孩子的父母同是一个地方的人,孩子的平均智商为102。如果父母的血缘关系较远,孩子的平均智商则可达到109。如果父母是近亲结婚,那么,孩子的智商就会非常的低,甚至可能成为痴呆儿。帮助弦子开发潜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