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孩子人生中的必修课,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心,心灵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父母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带着感激。
感恩一一人生中的必修课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心情,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心,心灵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感恩是孩子人生中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就是学会不忘恩负义;学会感恩,就是学会谦虚之德;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敬畏之心;学会感恩,就是学会爱多于恨;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懂得忏悔。所以,父母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带着感激的心情生活。
二战中的波兰惨遭纳粹的蹂躏,境内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波兰首都华沙,饥荒蔓延到每个家庭。一个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再也不忍心看到孩子们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了。于是,他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而包。”
战乱之中方能显出人们本性之中的丑恶,孩子们一听说面包师要送面包,就立刻如一窝蜂似的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米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瓦利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到别的孩子都拿完之后,篮子里只剩下一个又小又黑的面包了,瓦利才轻轻地走到面包师面前,把剩在篮子里的那个面包拿起来。然后,她并没有急于离去,而是向面包师深深地鞠躬,亲吻了面包师的手,并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而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瓦利依然像昨天那样,等所有人都拿完之后再去拿剩下的那个又黑又小的面包,然后鞠躬,亲吻面包师的手,并说完谢谢之后才转身回家。当瓦利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一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瓦利,赶快去!”当瓦利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到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感恩之举会得到回报,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孩瓦利一样,对于别人的帮助,如果能牢记在心,并且时刻感念别人的好意,那么别人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感恩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抹色彩,教会孩子感恩比什么都重要。
懂得感恩的人,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感恩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抹色彩,教会孩子感恩比什么都重要。
感恩--家庭的阳光
感恩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问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问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教会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只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所以说,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应从家庭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尔,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父母要注重从生活细节中教育孩子学会感恩,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生活就会变得快乐。懂得感恩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某电视台曾经在一档感情类节目中播放过这样一则故事:农民陆某有三个儿子,只有大儿子小良考上了大学。为了供小良完成学业,年近50岁的陆某和生病的老伴不得不卖血挣钱,连续6年,卖出的血量能装满两个汽油桶。然而,明知父亲艰辛的小良自读大学后6年都没回家,整日沉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直到被学校退学。当节日现场陆某含泪呼唤时,满庭学子无不为之动容,而作为当事人的小良竟然对事后千辛万苦找到他的电视台记者说:“我爸在电视台这么说我,他有病,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惊,可能大家都觉得这种事情离自己很远,自己的孩子顶多是跟自己顶顶嘴,不会出现这么极端的表现,很少有家长会从这个故事中想到对自己孩子的感恩教育。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家长可能会发现类似的事情正在自己身边上演。
当父母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放到孩子手中,想让他吃得更好一些时,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已的孩子却拿着这些钱走进了网吧?当父母苦口婆心规劝自己的孩子要上进时,有的孩子是不是根本就不以为然,甚至会对父母怒目相向、甩门而出?
碰到这些情景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感到非常生气,电会感到十分心寒,之后父母就会抱怨、责骂自己的孩子,而很少去从自己的角度反思对孩子的教育。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有一种本能的爱,为了孩子,父母会倾尽所有而完全不求回报。再加上现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来分担家庭的责任,父母都是尽量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这样,孩子在顺境中长大,就会把父母的无偿恩赐视为平常,认为自己理应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有一些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想不开,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因为他们从小习惯了接受,习惯了父母无条件的关爱,甚至认为社会也应无条件地眷顾自己。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使孩子变得自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
所以,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有所讲究,而不是完全的“不求回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是“要求回报的爱”,那就是教孩子不单要接受发,更要懂得感恩,懂得对父母和他人的爱要有所回报。孩子从小学会感恩,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课。为人父母,教会孩子感恩他人,是父母“爱”孩子、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其实都带着父母的影子,都带着家庭教育的影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说出的话、无意间作出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孩子感恩就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当好孩子的老师。
从日常小事中给孩子树立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身体力行比一切言语都来得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具有说服力,最容易影响孩子的言行,而孩子的感受也最深刻。所以,即使家长平时工作再忙、再累,也要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郊外走走,看看树,赏赏花,聊聊天;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吃饭时让长辈先吃;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父母对长辈的关爱言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影响和感染着孩子,而父母的这些关爱和感恩的言行也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中,给孩子日后行事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引导孩子感谢帮助和关心自己的人
王女士在自己的儿子彬彬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出去溜冰。回家后,彬彬对妈妈说:“妈妈,我又滑了10圈,你要买个玩具奖励我。”王女士想:如果这次让他得逞了,那么孩子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跟自己要奖赏,那还了得。于是,她对彬彬说:“妈妈花钱给你买溜冰鞋,让你又学了一样本领,你应该感谢妈妈才对。”王女士本来只是说说,小孩不一定听得懂,可彬彬似乎听懂了,竟然不吵了,还说了一句“谢谢妈妈”。当时她就有一种幸福的感觉,觉得挺有成就感。随后,王女上开始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要感谢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比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买给他的,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他的,要记得谢谢哥哥姐姐;楼梯是邻居张阿姨打扫的,要谢谢张阿姨;自己现在能看书读报,要谢谢老师教给自己知识……慢慢地,彬彬在生活中也学会了感谢他人。
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要让孩子在感谢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必须从小开始。
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孩子想要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再说:“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终极日的不是让孩子仅仅学会读书,有个好成绩,而是让孩子首先学会做人,这才是孩子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父母要给孩子“回报”的空问,为教孩子学会感恩创造条件。父母不仅要让孩子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让孩子学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整理房间洗衣服,客人米时让他帮忙端茶递水,吃完饭后让他帮忙洗碗。这不单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分担责任,懂得了劳动不只是父母的义务,电是自己的义务。慢慢地,孩子就会懂得体谅父母,学会感恩了。
感恩不必一定要做大事,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对父母一句体谅的关爱之语、一个贴心的举动,为生病的父母喂一口饭,为辛劳的他们洗一洗脚,对让座给自己的陌生人说一声谢谢……都是感恩的表现。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妈妈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他多人似乎觉得都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
这种现象表现在孩子身上尤为严重。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得到所要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其结果,造成大部分孩子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有的孩子对社会的恩惠麻木不仁、浑然不知,甚至在受到别人的资助或帮助时,也会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指责和埋怨他人,更甚者对社会心生无端的仇恨心理。
教育界专家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更为简洁:“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也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那么,什么是忘不掉的呢?根据人们的深切体验,可以说,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是忘不掉的,但是更忘不掉的是爱,是情感,是对美的追求。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德育教育的范畴。目的就是要培育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所以,家长在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感恩文化熏陶孩子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汉语中有“知恩图报”、“投桃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话语和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让许许多多人受到过熏陶和感染,对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要用一生米回报的。可以给孩子讲讲乌鸦长大后,还返回来喂自己的妈妈,就像当初妈妈从外而寻找食物喂自己一样。鸟儿都能做到这一点,又何况是人?
要教孩子从小事做起,比如,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尊重老师、关心理解妈妈、为妈妈分忧。着力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妈妈、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更不能忘恩负义。
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妈妈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用你对长辈关爱的言行米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里。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妈妈和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问要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自己的孩子会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的感恩不能仪仅局限在对妈妈的感激上,感恩应该是更广泛的一种情感。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绝不能以学习任务重为由不予支持,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可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例如,开展小区环境-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等。从而在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时,体验妈妈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回报。周围的人给了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那么我们也就应该叫报周围的人。感恩不足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不随地抛纸屑,夜深人静时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大等,这些都是对周围人的一种回报。
注重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
当一个人的感恩意识变成感恩行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恩能力。否则,一个人想感恩妈妈、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就成为一句空话。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