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的人们向孙倩及她的家庭捐赠了1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将用来支付孙倩和她的兄弟姐妹的学习费用,孙倩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但人们认为孙倩已经是位很好的教师了,“我们必须保护这个小姑娘,让她的精神发扬光大”“如果人人在面对危难时都能表现得像孙倩一样,我们就将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如果说还有谁对孙倩的行为反应平淡的话,那就是孙倩自己了。当被问及她的勇敢行为时,这位小姑娘只是简单地说:“我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而且我爱他们每一个人。”
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对孩子爱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孩子的未来生存之路打开一个通道,更重要的是爱心可以帮助孩子坦然地面对厄运。拒绝“双重人格”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的表现与在家里的表现差距很大,甚至判若两人。家长说孩子是“两面派”,老师则说是“双重人格”。而有些人不采用这样的提法,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还谈不到这些,顶多是一种倾向而已。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成年人中随处可见的真正的“两面派”和“双重人格”,多数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多是从小就有这类性格的萌芽,经过不断强化,才最后定型。所以,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差距太大,是值得注意的细节问题。 一般而言,孩子总是在幼儿园、学校表现好,而在家里表现差,相反的情况比较少见。这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家庭与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有所不同。家庭本应该是一个可以放松、可以撒娇、可以发泄、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它是个安乐窝,是个避风港。
家庭应该比学校温暖。从这一点说,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家里的表现都会“不如”在幼儿园和学校,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但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性质就变了。家庭如果“温度过高”,与幼儿园、学校反差太大,它就从“避风港”变成了“死海湾”,从“安乐窝”变成了“寄生所”,孩子或者走不出去,或者出去就扭曲了人格。
所以,家庭切不可过于“家庭化”,应该适当搞点“社会化”,使孩子感觉家庭与社会差别不是大得不得了,这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幼儿园和学校呢?当然应该比家庭“冷”一点儿,但也不可“温度过低”,尤其不可突然降温,否则孩子受不了。所以有父母主张幼儿园和学校的规矩要由简到繁,由宽到严,有梯度地“降温”,让孩子逐渐适应。那种上来就公布一大堆“规矩”,给孩子一个“下马威”的办法,恐怕对很多孩子是有害的。有的孩子还应该得到特殊关照,否则就会给他们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小刚是个3岁半的男孩,在园里表现很好,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自己吃饭。然而,他在家里很任性,很挑食,很不讲理。老师问他:“幼儿园好不好?”他说:“幼儿同好,我喜欢上幼儿同。”又问:“你在家里怎么不听姥姥的话呢?”他说:“我听。”其实他不听。又问:“你在家是好孩子吗?”他说:“是好孩子。”
他的双重性特别明显。他的逻辑是:“在园里我就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他们都听我的。”
有一次,老师与他爸爸聊天,这位父亲说,在家里只要孩子不太出格,一般问题都不管,让他自由。小刚刚来的时候,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大喊大叫。后来老师就用他最感兴趣的人物奥特曼对他说:“你是奥特曼,奥特曼可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非常勇敢,遇到怪兽他不怕。”他一会儿就不哭了。直到现在,每天他的书包里一定会有一个奥特曼玩具。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妈妈来了,奶奶也来了,但他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这又是很奇怪的事情。他把家和幼儿园分得很清楚。
女孩文文4岁半,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听话、踏实,学知识快,画画特别突出,话不是很多孩子。可是听班内经常与她在家玩的小朋友说:“文文老跟我们抢吃的和玩具,挺厉害的。”有的家长说,以前奶奶接文文,出了幼儿园,文文还在草地上打滚呢,老和小朋友抢东西,挺自私的。文文从小由奶奶一手带大,一个多月前奶奶突然去世。自从奶奶过世以后,文文好像不那样了。文文不和妈妈睡,连妈妈盖被子都不让,还对妈妈说:“再碰我,我就拿刀杀了你。”
下面是老师与文文的谈话记录。
老师问文文:“听咱们班小朋友说,你以前喜欢在草地上打滚,你为什么想打滚呀?”文文不好意思,不说话。
“没关系,你说一说。”
“我觉得打滚特别舒服!”
“那你在幼儿园怎么不这么做呀?”
“我得学本领。”
“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荡秋千。”
“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有一天晚上,爸爸、妈妈、爷爷都睡着了,我床旁边有一个绿色的小柜子,还有一个黑色的柜子,上面放着我的衣服,晚上会发光,还有眼睛呢,像一个怪兽,我特别害怕,就钻到被子里睡了。”
“你做过特别有意思的梦吗?”
“梦见我变成了孙悟空,吃好多东西扔在地上,然后用金箍棒把垃圾都吸进来倒到别处去了,还变成怪兽踢地上的土。”
幼儿园的老师讨论文文问题的时候认为,奶奶去世给文文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为她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奶奶的死改变了她的个性。
一位老师说:“她的感受我也有,我小时候也是奶奶带大的。我能够体会她的感觉,当我的奶奶去世以后,有一阵子我也是觉得好像世界来日到来一样。我姐姐说那个时候我天天哭,没完没了地哭,别人都不能靠近我。”
老师们还反映,奶奶没有去世以前,文文的行为在家里和幼儿固有很大反差;奶奶去世以后,她的行为表现在家里和幼儿同却差别不大了,比较安静了,在家里对待爸爸、妈妈、爷爷都非常小心,不爱说话,却更加喜欢画画了。
小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萌芽状态的“双重人格”的例子。要说小刚是“两面派”,恐怕有些冤枉。他并不是在幼儿园“伪装进步”,而在家里“露出了本相”。在他看来,幼儿园和家完全是两同事。他在家里是“习惯性地不讲理”,而在幼儿园则是“习惯性地讲道理”。所以当问他在家里是不是“听话”的时候,他毫不惭愧地说“听话”。他所谓的“听活”已经有了两套标准,简而言之,在家中,“不听话”就是“听话”。这种孩子长大,就可能形成真正的“双重人格”,他们会在不同的场合按完全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丝毫感觉不出自相矛盾。小刚的家庭太“家庭化”了,严重缺乏社会化教育,家里的一套到幼儿园根本行不通,孩子只好重新建立另一套行为规范,于是“分裂”成两个人。
而对文文,我们也许要为她惋惜。为什么她原来在幼儿同老实而在家比较“野”呢?因为她有奶奶这个保护伞,她觉得在这个保护伞下,可以为所欲为。现在奶奶突然没有了,她失去了靠山,只好在家也乖一点儿了。于是她“进步”了,在家里和在幼儿园表现得比较“一致”了。这样老师和家长岂不就可以省心了吗?绝对不是如此。事实上文文的问题总体上看不是减轻了,而是更严重了,她正面临一个关键点,弄不好将影响她一生的心理健康。奶奶去世使孩子突然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她非常恐惧,非常沮丧,正在向自己的内心退缩,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走向抑郁或者出现攻击行为,“不爱说话、更爱画画”是走向抑郁的苗头,扬言杀死母亲是攻击行为的苗头。
对于各种类型的孩子,通过其生活的细节,即使有同一类毛病的孩子,其形成原因也往往不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
对小刚,希望家长向社会靠一靠,不要太放纵孩子。打听一下幼儿园有哪些要求,在家里也要努力这样做。比如要对家长说礼貌语言,在家也要自己穿衣服、吃饭等等。同时希望幼儿园暂时向家庭靠一靠,不要搞得太严,使孩子感觉幼儿园和家里虽然有差别,但还是一回事,正确的在家里、园里都正确,错误的在两处都错误,标准是一套而不是两套。家长勤与老师联系.协调立场是很必要的。
至于文文,父母必须用可接受的方式,坚持关爱孩子,给她树立一把新的保护伞。幼儿没有保护伞是不行的,没有心理支柱是危险的。老师也必须密切注意孩子的动态,多加关心,争取让孩子能跟老师说心里话。有这样的交流,孩子的心理就不会严重失衡。支持孩子画画,这有心理治疗作用。只是要不时地通过其他的事情与兴奋点把她从画中拉出来,避免孩子完全沉进去。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教育上,固定的操作模式是没有的,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但是某种共同的或者相似的规律还是有的,因此教育某个孩子的思路、办法,对另一个孩子可能有参考价值。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而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如何培养诚实的孩子
妈妈要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诚实意味着不欺骗、言出必行。一个人拥有诚实的品德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小时候聪明好动。有一次,他为了试试自己的小斧头是否锋利,竟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大发脾气:“这是谁干的?”乔治.华盛顿心里有此紧张,但他想了想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说:“孩子,承认把我喜欢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要挨打吗·”乔治·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诚恳地同答说:“可我告诉您的是事实啊。”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气消了,高兴地说:“小乔治,我很高兴你讲真话,我宁愿不要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听到你撒谎。”乔治.华盛顿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原谅和期望的目光,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华盛顿正是在这样的家教影响下,养成了诚实的品质。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孩子说了实话,父亲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反而大发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顿,那孩子以后还敢说实话吗?妈妈应该让孩子感到对妈妈讲真话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妈妈的谅解,而不必说法。
如果妈妈发现孩子有说谎的毛病,不要仅就说谎而批评他,“这么小的孩子你就说谎,长大了那还了得?”这样的训斥对孩子没有丝毫的帮助。更多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必要时对孩子的言行做调查核实,这样可以堵塞孩子说谎的漏洞,或者使孩子的谎言不攻自破,千万别让孩子尝到说谎的“甜头”。
妈妈要把孩子培养成-个诚实的人,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要防止孩子说谎,教育孩子诚实,光讲道理不行,要有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孩子从小就按诚实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妈妈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几要几不要”的具体要求,比如不拿人家的东西,不讲假话,不编瞎话,不说大话,不谎报成绩等。
要鼓励孩子说老实话
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妈妈汇报以后,妈妈在处理上,应该明显地和他说谎时不同。错误自然要批评,因为这种批评是让孩子明是非,辨善恶,是对他一辈子负责。妈妈不但不能由于孩子承认过错而加重责罚,还要对这种老实认错的行为给予表扬。这种表扬可以巩同孩子“说老实话”这一美德,同时,这对孩子勇于改正错误,极有好处。
适当惩戒
有些妈妈则采取惩戒的方法纠正孩子的说谎。这种为“戒”而“罚”,也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然而这又是一种最令人棘手和带有风险的爱,因为孩子容易抵触旋加惩戒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惩戒出于爱心,又执行得合理、巧妙,事后讲清道理,孩子会受益很大,并心悦诚服。在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出现说谎等两面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着名作家冰心曾让用肥皂洗嘴的办法惩罚孩子说谎。我们可以创造一有效的措施,如朗诵一个讲诚实的故事,抄写一段论诚实的名人名言,写一篇讨沦诚实问题的日记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游玩的安排等。
诚实正如微笑一样,是这个世界的通用语言,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喜欢诚实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品质
妈妈要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宽容,就是宽恕容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个人只要有了宽容的品质,才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给他人改正错误的机会。有宽容之心的人一般能与人和睦共处,合作共事,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我国古代许多伟人都很重视宽容的品质。如庄子亦说,圣人应有包容天地,遍及天下的宽阔胸怀,我国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善于宽容,他的人格才会像海一样伟大。
宽容是现代人必备的个性品质,是待人接物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因此,家长应注意让孩子学会宽容。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品质呢?妈妈以身示教宽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妈妈在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首先应当检点自身行为”。作为妈妈,为让孩子学会宽容,首先白己应有宽容的品质。如果妈妈心胸狭窄,无视他人的意见,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给人改错的机会,为一点儿小事争执不休,为一点儿小利而斤斤计较,孩子义怎么能学会宽容呢?孩子会受妈妈的影响,妈妈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的品质才会再现在孩子身上。
用故事教育孩子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有许多体现宽容品质的小故事,妈妈可以借此教育孩子。如我国历史典故“负荆请罪”,将军廉颇屡建战功,不服蔺相如以口舌之劳居上位,欲加凌辱。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屡次忍辱避让。廉颇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深感惭愧,于是,背负荆条,上门请罪,并感叹道:“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两人终成刎颈之交。此例正是蔺相如的宽容避免了内讧,换来了友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用自然景观陶冶孩子
大自然的博大与雄浑可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进而催人产生宽容之心。家长可带领孩子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浩渺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
让孩子在交往活动中学会宽容
宽容之心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缺点、错误。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点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懂得宽容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另外,孩子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体验宽容的意义,体会宽容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优点,庆贺同学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
在教育中,妈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比自己差的同学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学,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学,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引导孩子向好同学学习,帮助差同学,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让孩子习惯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