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9621000000020

第20章

水来土掩,兵到将迎

原著

《水浒传》第20回:“不须兄长挂心,吴某自有措置。自古道:水来土掩,兵到将迎。此乃兵家常事。”《水浒传》第86回:“我军可先分兵作三路而进:一路直往幽州进发,迎敌来军;两路如羽翼相似,左右护持。若有埋伏军起,便教这两路军去迎敌。正是:水来土掩,兵至将迎。”

释义

又作“水来土掩,兵至将迎”。洪水来了就用泥土去堵塞,敌人来了就派军兵去抵挡。意指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表现智慧谋略的精典语辞。

例句

元·高文秀《渑池会》楔子:“大王,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若战敌不胜呵,再做个摆布。”元·郑廷玉《楚昭公》第1折:“哥哥,岂不闻古云:军来将敌,水来土堰。”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哥哥,不妨事,道不的个军至将敌,水来土堰。者么他那曹操领多少将来,您兄弟我和他相持厮杀去。”明·范希哲《偷甲记》第10出:“自古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官兵虽然勇猛,我山中好汉,也不差池。何不多差几员能征惯战的人,与他拼个你死我活?”明·无名氏《投唐记》楔子:“可不道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唤程咬金来,咱们共同定计,与他交战,有何不可也!”明·无名氏《云台门》第1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回:“水来土掩,兵至将迎,又何疑焉?”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7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百姓们把银子收得去了,依旧又不替我们弭缝,不过说起初原是私派,见后来事犯,才把银子散与我们。”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军以逸待劳,自可取胜。”明·云中道人《平鬼传》第2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难道说我们坐以待死不成!”明·云中道人《平鬼传》第11回:“古人说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若不来便罢,他若来时,我去挡他,难道说我们就怕了他不成!”明·周楫《西湖二集》卷31:“如今悔之无及,从来道水来土压,兵至将迎。且商议抵敌之计。”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2:“兵来将对,水来土掩。愿明公假吾轻骑五千,管教他片甲不回。”明·余象斗《南游记》第1则:“娘亲高枕勿忧。自古有云:兵来将对,水来土掩。孩儿今番点兵出迎,定要擒了这贼,与父报仇!”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8回:“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58回:“如或不然,古云:兵来将对,水来土掩。望发兵一万,儿去敌之!”

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64回:“兵来将对,水来土掩,何必惧之!我主有万夫莫当之勇,况兵精粮足,臣等四人为左右翼,陛下亲临阵前,见诸侯先以君臣之礼说之,罢兵息战。”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36回:“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有何妙计?不过操练精兵,开城迎敌耳!”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6回:“主上且勿惊慌,自古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往时大王要救西蜀,而霸一方;不虞事机不密,先被周师入境。”清·吕熊《女仙外史》第51回:“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大家一枪一刀,或胜或败,也得个爽快!”清·张南庄《何典》第9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他则甚?”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老帅的钧见自然慎重,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清·陈忱《水浒后传》第12回:“水来土掩,兵来将迎。有金鳌岛做了基业,城池坚固,有三千胜兵,弟兄协力,怕他怎的!”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货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清·无名氏《精神降鬼传》第5回:“常言讲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咱须有个计较。”清·无名氏《绘芳录》第10回:“俗云:兵来将挡,水来土压。他说我家窝屯引诱,有何实据?就是输到底,也是辩白一场,断不能束手待毙。”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38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山人久炼仙山,岂及不得这丫头不成?”清·无名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第11回:“不许高声,犹恐惊动王氏嫂嫂不安。自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何惊惧?”清·无名氏《带印奇冤郭公传》第29回:“兵来将打,水来土掩。事已至此,难道束手被擒不成么?”清·无名氏《三春梦》第20回:“启主公得知,自古道:兵来将挡,水到土掩。何足惧哉!”清·无名氏《快心编》第11回:“自古云:兵来将迎,水来土掩。有何商议?”清·无名氏《施公案》第395回:“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此一定不易之理。”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16回:“自古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人马虽多,有何惧哉!”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27回:“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趁杨林未到,臣等保主公出南门面会尚师徒,待臣用一席话,说退尚师徒。”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60回:“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臣儿不才,愿统大兵前往,务必生擒刘黑闼,如若不胜,甘受其罪。”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18回:“兵来将挡,火来水灭。况义宣犯上作乱,无幸成理,奈何持此座与人!”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12回:“火来水淹,兵来将挡。臣儿愿出去一战。”民国·蔡东藩《唐史演义》第88回:“火来水淹,将来兵挡。我兵数万,不谓不众,难道未战先怯么?”民国·蔡东藩《五代史通俗演义》第54回:“火来水挡,兵来将御。敌已怯退,正好乘此进击,奈何不行!”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5回:“火来水淹,兵来将挡。都中尚有禁军,亟宜请旨调集登陴守御,一面传檄各镇,速令勤王,镇帅不乏忠义,倘得他星夜前来,协力讨逆,何患乱贼不平?”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54回:“火来水淹,兵来将挡。况天祚****不仁,众心离散,就使来了一二百万,也不过暂时乌合,怕他什么?”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40回:“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怕他何为?弟愿前去,杀他片甲不回!”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4回:“(朱)元璋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怕他什么?’”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48回:“(李)昆即召九畴商议,九畴道:‘火来水掩,将来兵挡,怕他什么?’”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22回:“众将士道:‘火来水淹,将来兵挡,有什么害怕?’”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58回:“大哥何胆怯至此?难道不闻火来水淹、将来兵挡么?”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原著

《水浒传》第15回:“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水浒传》第113回:“若是哥哥要我四人帮助时,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说保我做官时,其实不要。”

释义

这与“赴汤蹈火,再所不辞”的意思相近。为了共同的目标,甘愿舍身冒险,不顾一切地拼搏。意指不怕风险,无所畏惧,勇于舍生取义。

例句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3折:“你有什么事,要用着兄弟,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明·徐田臣(★请将二字按左右结构组字)《杀狗记》第3出:“自今日为始,大哥有事,都是我弟兄两个担当,火里火去,水里水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6:“那时报仇之事,水里水去,火里火去,包在我身上,一个个缉获来与你出气,但未知尊意若何?”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7:“想我杜子春若无可用之处,怎肯便舍这许多银子?倘或要用我杜子春,敢不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9:“又且张官人相托,随你分付,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尽着老性命,做得的只管做去,决不敢泄漏半句话的!”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8回:“要个不怕天地,不怕鬼神,水里水去,火里火去,这等一个好汉才去得。”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8回:“末将不怕天地,不怕鬼神,水里水去,火里火去,故此去得。”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哥一一告诉俺们,比来相交朋友做什么?哥若有使令去处,兄弟情愿火里火去,水里水去。”明·无名氏《啖蔗·蔡瑞虹传》:“那时报仇之事,都担在我一身上,水里水去,火里火去,包在我身上,不知尊意如何?”清·李修行《梦中缘》第3回:“俺四人蒙兄厚意,无以补报,兄既有命,除上天之外,水里就水里去,火里就火里去,有甚不肯,但不知却是何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8回:“若是尹相公这般好人,要小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清·陈森《品花宝鉴》第40回:“要与兄弟报仇,就到水里去,火里去,我肯的。”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28回:“也只因他没这福量,或是得之不义,水里来还要水里去了;或是福量限定,三升的锅容不下四升的米,也要滚将出来。因此这个银钱有命,是贪不来的。”清·无名氏《九云记》第27回:“小的今日死又死不得,活又活不得。大老爷如有使的,水里火里去了,也是情愿了。”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1回:“大王若用得小生着时,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如何说不愿的话?”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26回:“或是得之不义,水里来还要水里去了;或是福量限定,三升的锅容不下四升的米,也要滚将出来。因此这个银钱有命,是贪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