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02

第2章 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2)

“为善无近名”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做好事不是去追求名声”,这里省略了两个字,本意应该是:不是故意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就是不为名声而故意去做好事,这样才能安心,心平气和。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比如,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别人的同时并不留下自己的姓名,更不企求得到任何回报,这就是“为善无近名”。

我们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看到,庄子“为善无近名”实际上是说抛开功利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善事,只有这样去做,心灵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得到“养护精神,享尽天年”的结果。

《聊斋志异》第一篇故事叫《考城隍》。故事梗概为:

有一个名为宋焘的秀才,他在梦中参加冥府的考试,试题为“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焘在应试八股文中提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说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一个人发现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随手丢掉,而不幸伤了人,实在没有存心要伤害他,那么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这与现代法律制度中的“过失犯罪”或“正当防卫”有些类似。宋焘的观点备受考官们的称赞,认为其很适合做河南一个地方的城隍,于是当即任命。宋焘称家有老母亲无人照料赴任有困难云云,考官们当场从生死簿册上查得宋母尚有九年阳寿。主考官说,考虑到你的一片孝心,那就准你九年假期让你侍奉母亲,九年后你即当赴任。九年的时间过去了,宋焘的母亲寿终正寝,他在安葬完母亲后马上便履约赴任。

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为善为恶,顺人性,和天理”的道理。

庄子主张的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句话是讲做好事不要奢求马上受到称赞,做坏事也不要触及到刑法。可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因为做好事没有马上得到称赞而不去做,做一点坏事而没有触及到刑法就继续做。因为只要是做了好事的人早晚都会受到别人的称赞,然而做了坏事的人终究还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我们做人要处处行善,即便是再小的道德伦理都不可以违反。

在这里,如果要我们为庄子的话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那就是: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利行善;大错一定不能犯,即使是小错误也要尽量避免,最好别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则会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聪明,不要过分,安于自然常态,不可以画蛇添足。只要顺着自然规律去做,那么就一定可以养护精神,保护自己而不受到任何伤害,这样善始善终,便可以安享天年。

总而言之一句话,只有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大道。

然而到了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什么是自然呢?小学有一门课程,就是自然课。小的时候,心中的“自然”是花啊,草啊,山啊,是我们看得见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很窄的,而且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不同。如果我们把每个人心中的“自然”都集合起来,就可以这样定义自然:自,自己也;自己者,我也。我,不仅是某一个人,也是某一物。任何世间的存在都是他(它)自己的“我”,统称“自我”。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牛、一羊、一机器、一房屋、一白云、一星斗、一声音,都是自我。自我就是原本,本来,然,样子。所以,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来的样子。然: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就是自然。一切的加与减其实都是损害自然的事情。

这一切的感受都会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原因,是人向来有改变世界的冲动,所以人也就注定要背起苦难才可以去追求幸福。但事实上,人们最本真的样子却不是这样的。

在这里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大森林里,有两个盗贼把偷到的赃物放下,准备分赃,可是这个时候却碰到了老虎,他们都惊恐不已,其中一个拔腿就跑,并爬到树上躲了起来。另一个则是吓软了腿,连跑都跑不动,就被老虎踢翻吃了。同样,幼儿觉得大森林里一切都新奇,有趣极了,便来到森林。这时老虎来了,老虎望望孩子们,以为他们会躲开;孩子望望老虎,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皮毛那么好看?老虎打量着幼儿,幼儿看着老虎;老虎在诧异,幼儿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儿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觉得这孩子那么小,便壮着胆子和幼儿玩,幼儿摸老虎的胡须,扯扯老虎的尾巴。最后老虎终于没有了耐心,在幼儿们自然镇静的神情中,吓得灰头土脸的跑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自然状态里,人们自由自在,呈现出天然的本质;物,也就会呈现出天然的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己的自然本性,便能做到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展现出这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乎,人敬人爱,外物对他也就不伤不害。我们应当明白的是,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理,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叫人止步。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人从天地而来,人本该秉从天地的禀性,自然而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自然而然地长成,自然而然地求衣食,又自然而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天地的怀抱。所有的这一切,全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犹不及。

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种能活动的泥土。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其实人不过是能创造奇迹的泥土。我们从天地而来,我们又回归天地老家,但我们传达了天地的神奇,宣泄了天地的奥秘。这些才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生命创造,抑或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故而,同为道家学派的老子凭借着自己神悟天慧的心与口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象元第二十五》)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若保持先天而来的那种同于天地自然德性,那人就和天地一样泰然自若,又像天地一样宽宏伟大,这样的人就可称“王”了。当然,这个王不是帝王的那种王,不是帝王中那种杀伐、霸道、强横的赫赫威势,而是犹如天地的那种自然造化之功,宽宏和顺之德。如果真正能有此功德的人,那这些帝王也就真成了名副其实的王了。

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味地去迎合他人,自己强装笑脸,屈心抑志,这样做不仅自己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非常难受。还有一些人故作高傲,做任何事情都完全按自己的主意去做,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一种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态度,遇到了比自己强的人不敢去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愿去迁就,这样做使自己的心灵不但感觉到很寂寞,也感到非常压抑。

怎样做才能自然地与人相处、相比呢?比自己差的人,也谦虚地和他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何况功利与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只要自然地与人相处了,不光是别人觉得舒服,自己也会觉得舒服,这样多好啊!

倘若是你能谨记庄子的教诲,修身养性,谨守规律,可是祸患仍没有避免,那这样就是天道的必然了。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乾坤不自由。如此,那不是人为的过错。轻举妄动的人,没有不出偏差的。追求品行善良的人,决不会张扬名声,夸夸其谈。只有行为光明正大,行事无愧于心,才会做到半夜敲门心不惊。

小聪明比不过大智慧

【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译文】

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解读】

庄周也以“道”为宇宙的根本,他认为“道”存在于世间所有的事物当中,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便是这“道”了。他提出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之化,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却又同是气聚所成,同为一体。由此作为出发点,他认为大小、寿夭、生死、是非等等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

就好像这里说到的大智慧和小聪明,如果没有小聪明,那又怎么能体现出大智慧呢;同样的,如果没有大智慧,那不也就没有小聪明了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智慧和小聪明是统一的,都归于人的智力表现。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利用自己智力的时候,是选择大智慧还是选择小聪明呢?庄子说:“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存在又是相互对立的。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国人的小聪明与大愚蠢》。文章说:“中国人的聪明似乎不容质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问一问,中国人是否在任何一方面都聪明,还是只是在一些领域聪明,在另一些领域不那么聪明。或者在一些领域有无数的小聪明,而不具大智慧。如果中国人在每一方面都聪明绝顶、大智大觉的话,为什么中国人在近代处于被动状态?从以上的问题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在聪明的同时,一定还在另外一些地方不够聪明,在这些方面缺乏大智慧,甚至是十分糊涂的。”

聪明的人不一定会有大智慧,同样,有大智慧的人不一定会有小聪明,正所谓大智若愚。小聪明是表现欲,大智慧是生命的本态,是根本智、自然智、无师智,是永恒的真正自我。小聪明只能顾及到自己的私利,而大智慧就是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

不过,当你在人性的丛林里走动的时候,大智慧总比小聪明要好。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对手?可以依靠谁,不可以依靠谁?应该怎么去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去上台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耍小聪明。生活中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反而是那些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都似乎有点“愚”,可是他们却能笑傲人生,“才”不外露。

同样作为聪明人,为什么结局会有所不同呢?盖因聪明有大小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分。何为小聪明?小聪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聪明伶俐,会说话会办事,伶牙俐齿,机灵敏捷,善于伪装,有种随风而动的轻巧,有种趋炎附势的灵动,有种你能千变万化、我能随机应变的聪慧。在这中间,小聪明是近观,小聪明是装饰,而且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这些都是很容易被别人觉察到的。

那什么是大智慧?大智慧者以环境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山水不露,稳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有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学著作,初读时不一定得到人们的喜欢,可是你要是能读下去的话,你会变得深厚,也会终生受益。倘若是让我们具体的来分析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那么主要应有下列的不同:

(1)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懂得低调为人,而小聪明的人却只会显摆炫耀。有小聪明的人看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有一种紧张感,遇见没自己聪明的人会表现得不屑一顾,遇见大聪明的人就只有望而兴叹了;有大智慧的人看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有一种钦佩感。

(2)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懂得包容,而小聪明的人却经常计较。小聪明的人对人性有一定了解,因此他们从内心认同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他们不会把对一些人的不屑表现出来,有大智慧的人一定很了解人性,因此他们就能够用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我们可以称他们是将宇宙装在自己的胸膛里面的人。

(3)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是理性的,而小聪明的人大多是感性的。小聪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实只是多和少的问题;可是大智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么就是有和无的问题。

(4)凡是大智慧的人必高瞻远瞩,而小聪明的人却只能考虑到眼前的利益。大智慧所统辖的是超越感知的宏观,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因而当这个智慧刚刚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只感觉到这个智慧的平淡无奇,直到智慧灵光显现的一刻才能引起人们的惊叹;小聪明看到的在细而不在全,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聪明才智,可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行,所以小聪明时而会翻船。

(5)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有大局观,而小聪明的人却只能考虑到自己的小圈子。小聪明的人由于过于注重细节,所以常常不满足,会怨天尤人,并且苦恼特别多。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注重大局,在他们眼里,只要大局还行,他们就会感到满意,所以他们就会过得很幸福,更何况大智慧往往与很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实现较大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

(6)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懂得春播种、秋收粮的道理,而小聪明的人却会懂得即种即收。大智慧者,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纵横捭阖,无往不利。小聪明者,见树木而忘森林,眼中有石块而无叠峦群山;唧唧于一隅之得而失天下,沾沾于蝇头小利而忘全局,终究不过是捡的芝麻来,丢的西瓜去。也许遇到小河他们知道趟水而过,可是遇到了波涛之川的时候,他们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7)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知晓要做正确的事,而小聪明的人却只懂得正确的做事。

(8)凡是大智慧的人必定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而小聪明的人却只会抓小放大。

(9)小聪明的人最喜欢最擅长的是攀比,大智慧的人最喜欢最擅长的却是平衡。

小聪明在世俗哲学中是随波逐流,他们容易被小聪明所耽误,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风,会用自造的凄凉来折磨自己;而大智慧就是老子哲学中的以柔克刚,仰观满天星斗,俯瞰人间烟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草木景仰,高山挺拔,江河来归,大海辽阔。

我们的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相反最忌讳的就是小聪明。小聪明本身就具有一种涂抹不掉的悲剧色彩,小聪明总有个性的弱点,个性的弱点总会造就人生的局限。所以只有那些大智者的人生往往很成功,而小聪明的人就很有可能造就支离破碎的人生。

人生的悲剧诞生于小聪明的人把小聪明和功名利禄粘贴。清朝的和砷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聪明中度过的,他的整个一生都在贪婪敛财,从而成为超级贪官,害国害民,不得善终,令人扼腕!小人物会被小聪明所误,他们容易变得张狂,就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就连走路都辨不出南北西东,做事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于是就会变成在民间约定俗成的意义上的小人,而小人的一生则是可怜的。

其实,聪明在人生之中是一笔财富,但是关键在于你如何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把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关键时候,或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耍小聪明。而且再秘密的事,也还有透风的墙,人家一旦知道了,也就“夫人”陪了,“兵”也折了。其实一个事事都显露出过分精明的人,是不会取得别人的同情、信任、爱护和支持的,因此这样的人也就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