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36

第36章 如何去辨识人(1)

【原文】

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庄子·渔父》

【译文】

人有八种毛病,事情有四种祸患,不可不细心分辨啊。

【解读】

去干自己份外的事情,称作摁(包揽);不管有没有人听也唠唠叨叨,称作佞;迎合对方,顺应话意,称作谄;一味地巴结奉承,称作谀;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称作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称作贼;称誉伪诈,败坏他人,称作慝;不择手段,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称作险。以上是庄子所说的八种毛病。

庄子认为,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对外会迷乱他人,对内会伤害到自身。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和他们交往,圣明的君主也不会用他们为臣子。

随意变更常规常态,沽名钓誉,叫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叫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叫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叫作自负矜夸。以上是庄子所说的四种祸患。

庄子认为,对于这四种祸患,同样需要防备。(原文见《庄子·渔父》)

世间万事,都是假象在前,让愚痴的人紧紧跟随它,尽显出低俗、平庸;真相往往姗姗来迟,这样,让愚者无法忍耐下去,失去判断所必需的细心辨别、容易匆匆地下结论。

所以庄子提醒我们,人有八种毛病,事情有四种祸患,一定要细心分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识人。

《资治通鉴·周纪》里面提出了从不同的人生境遇识人的方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说,通过观察对方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可以发现他的品质。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有识别各种各样人的本领,至少可以自保。

(1)识别小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和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苟同。了解、识别小人的办法有七种:

(1)通过一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事情来了解他的立场;

(2)追根究底地进行追问来了解他应变、答辩能力;

(3)通过询问一些知识来了解他的学识;

(4)在危难情况和灾祸来临之时了解他的胆量和勇气;

(5)看他醉酒之后的形态来了解他的修养;

(6)给予他得到额外财物的机会,以观察他是否廉洁;

(7)嘱托他办事,以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2)识别不怀好意的人

这里指的是那些对我们不怀好意、想让我们丢脸的人。这些人往往不怀好意,喜欢利用各种可乘之机,搜肠刮肚,想方设法,以让别人丢脸为快。对待这种人,我们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他们丢更多的脸,在此基础上来增加自己的面子。

晏子是齐国的大夫,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王和他的左右想要羞辱他一番,就故意拉晏子站在前庭说话。

正说着,武士押着一个人在楚王面前经过,楚王问道:“绑的是什么人?”武士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瞅了一眼晏子,挑衅说:“齐国人生来就是盗贼吧?”

晏子针锋相对,回答说:“大王,江南有橘树,把它移栽到江北,就变成了枳树,之所以如此,那是随着地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今的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不盗,很守本分。而他到了楚国就胡作非为,大偷特偷起来,我想这大概是楚国的恶习熏染的吧。”

楚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说:“晏子果然是贤人,贤人不可以戏侮;戏侮不成,反倒自讨没趣。”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对付那些妄图使我们的丢脸、使我们难堪的情况。因为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运用的时机不对就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且我们在让对方丢脸时,还要顺着对方使我们丢脸的路径去引导他,这样效果才最好。

(3)识别逢场作戏的人

隋文帝的儿子、晋王杨广是逢场作戏的代表人物。平时他只与萧妃同居。别的臣妾有孕却是不准生育。皇后因此多次称赞杨广贤明。对掌有实权的大臣,杨广都倾心相结交。皇上和皇后多次委派身边的人来到杨广住处,杨广和萧妃不论他们贵贱,都要出门迎接,给他们准备饭菜,临别又以厚礼相送。上下无不称赞他仁孝。隋文帝与皇后来到杨广府第看望,杨广把美女全都隐蔽到别的地方,只留下一些年纪大的、长相丑陋的服侍。他的衣服上也不带花纹;屋里的帘幕一律改成素净的丝绸。杨广还故意弄断乐器之弦,不让拂去上边的灰尘。隋文帝见到这些,就以为他不好声色。回宫以后,隋文帝又把这件事告诉左右侍臣,言语之中十分高兴。于是侍臣们也都趁机向皇上表示祝贺。

像杨广这样表面上做一套、心中想的另外一套,以假仁假义演给别人看,内心却潜伏着更大的图谋--这就是“矫情”加上“饰诈”了。

杨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隋文帝早已立了太子杨勇,而杨广心有觊觎。他知道明目张胆地跳出来反对杨勇,只会增加父亲对他的怀疑与不满;所以,他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个仁义君子,终于博得皇帝老子的欢心。

妙就妙在杨广的矫情饰诈不单单是做给父亲一个人看的。他用小恩小惠收买通了母后的婢仆,让他(她)们去送出种种好的口碑,而终于是口碑甚佳。说来也可怜,他装寒酸、装穷、装傻。皇帝老子自然知道这不是因为穷得揭不开锅,而是人品好的一种表现呀!

是真是假,还得看杨广的全部态度与行为。杨广说服丞相的弟弟杨素,杨素再去通过皇后之口向皇上吹风,说杨广如何之好。杨广还贿赂隋文帝左右侍从共同馋言太子杨勇,很快就陷杨勇于犯罪。

双管齐下,隋文帝最终了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杨广得偿所愿。这就是矫情饰诈,以藏其奸。

逢场作戏是古往今来一切大奸人、大滑头惯用的伎俩。这样装样子没有厚脸皮的功夫是不行的。脸不红,心不跳,大模大样,煞有介事,才能蒙得住人。这对于有些人来说已经轻车熟路、家常便饭了,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逢场作戏,不但可以掩饰自己的奸诈,在人前换来面子。而且还可以在危机中自保,用以麻痹比自己凶恶的对手,这就需要脸皮够厚,不惜丢面子了。

(4)识别耍小聪明的人

好算计人的小人,都以为自己聪明、妙算。他们既要整人,又不便明言。这种人设的计见不得人,是奸计;奸计不得人心,人神共愤,他们自己虽精心谋划,却未免心虚。

(5)揭穿虚伪迎合的人

有些狡诈的人没完没了地在领导面前表示自己是“愚忠”,他会不分是非黑白、死心塌地紧跟领导。许多领导对这种人的真伪难以鉴别。其实,越是这种自称“愚忠”的人才越不忠诚,越应该警惕。

三国时期,刘晔曾经做过魏王曹睿的侍中。他言谈举止都迎合曹睿,深受曹睿重用。有人对曹睿说:刘晔表面看来对您好,但讲话不尽忠诚,只是善于窥探陛下的心意,故意迎合罢了。陛下如果不相信,可以用与心意相反的意见问他,他的回答如果和陛下说法相反,那刘晔的心意就与陛下相合。如果每次问话结果都一样,他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很清楚了。曹睿按照那人说的这一方法去试,果然测出真相了。

所有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但如何识破假象,这往往是一难题。魏王曹睿的这个办法,虽然比不上唐太宗对下属的推心置腹,倒也不失为一种识破下属谎言的办法。

看准目标,量力而行

【原文】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古时候的道德修养高的“真”人,总是先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然后才去帮助他人。

【解读】

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就考虑帮助别人,会像稻草人救火,自身难保。也就是说,要知可为而为,做任何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

回答当然是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说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行动开起业来了。对穿着没有任何品位、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却梦想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淘宝。只凭道听途说,失败了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知可为而为是一个人应保有的最起码的本质。一个人如果不自量力,难免会自取其辱。做事不成,碰得满鼻子灰,酸溜溜地难以在人前抬起头来。开创事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究竟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自己做不来,不要过分的勉强自己。

不自量力的人做事往往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实力而不知深浅,出发点没有站在稳固的基点上,而是从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做出判断。当别人拆穿这层楼阁的时候,他才被迫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知可为而为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我们来听一个故事,龟兔赛跑以后,乌龟总是洋洋得意,兔子却一直沉默不语。乌龟却不管兔子的感受,做着自己长远的规划。

过了几天,重塑形象的乌龟给鹰王上书,要求他对自己委以重任。

鹰王问乌龟:“你想要什么职位?”

乌龟说:“请您教我飞翔吧!只上一堂课我就能冲上云霄,穿过大气层,翻飞在太空。在那里,我看太阳、月亮,还有成千上万的星星。我还可神速地降落,逍遥自在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我能在短短的几天中饱览所有风光!”

鹰王嘲笑乌龟的荒唐,奉劝他知命守分,耐心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生存。可乌龟却固执己见,坚持要鹰王把飞行的本领教给他。

鹰王无奈之下只好抓起乌龟直飞云端,并对乌龟说:“你来自己飞飞看!”说着鹰王爪子一松,乌龟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乌龟的致命弱点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更不知道自己适合怎么样的生活。乌龟因为在龟兔赛跑以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誉,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了,结果代价是惨重的。

做人要本着实际情况来,不能去走自己难以承受的道路。有时候因为你一时的不自量力,前面的路可能会被你走死。而如果知可为而为,自会有海阔天空的境界等着你。

知可为而为是大智慧,简单,但很难有人真正的悟到和做到。

知可为而为就是在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再期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

知可为而为,就是在陷入泥潭的时候,知道及时爬出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知可为而为,就是上错了公共汽车时,及早下车,另外坐一辆对的车子。做人,应该量力而行。

处事坦荡,摒弃害人之心

【原文】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

【解读】

庄子认为做人不应该有害人之心,想着去害人的人,一定会被人所害。

我们来听一个《鹧鸪和捕鸟人》的寓言故事:

一只小鸟在树林间高兴地边玩边唱:“鹧鸪鹧鸪真快乐……”

正在它唱得高兴的时候,一个捕鸟人悄悄地走到它的身后,支起一张捕捉它的网。小鸟没有发现,仍在起劲地唱着:“鹧鸪鹧鸪真快乐……”只听“啪”的一声,张开的网落下来,严严实实地罩住了小鸟。小鸟成了捕鸟人网子里的猎物。

捕鸟人兴冲冲地把小鸟带回家,想把它炖了,好好美食一顿。小鸟在网子里既伤心又害怕,不住地哀求捕鸟人:

“捕鸟先生,求求你饶了我吧,您看我这么幼小这么可爱,您怎么忍心把我吃掉呢?”

捕鸟人看它说得怪可怜的,有点心软。捕鸟人暗想:“这只小鸟真的挺好看,杀了怪可惜的,还是放了吧。可是放了它我就会饿肚子,该怎么办呢?”

正在捕鸟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小鸟又进一步讨好捕鸟人说:

“先生,您还是放了我吧,这样对您会有更大的好处。因为我可以回去引诱更多的小鸟,您逮住了可以煮来吃,这样我就可以报答您对我的不杀之恩。”

小鸟心想:“用许多许多的小鸟换我这一只鹧鸪鸟的生命,捕鸟人是一定会同意的。”

可是它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话反倒激恼了捕鸟人的愤怒:

“告诉你,小鸟,本来我还真有点意思要把你放了,可是现在我改变了主意。因为你是一只心眼不好的坏小鸟,你为了自己的命,竟然不惜陷害自己的同类。这样的败类留着你也是个祸害,还不如吃了呢。”小鸟终于被捕鸟人炖着吃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害人终害己!如果坏心眼的小鸟不是想以牺牲众多同类的性命以换取自己的性命,它最终就不会被捕鸟人炖着吃了!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就是因为“害人终害己”。所以,我们绝不能有害人之心,我们想的应该是怎么样才能帮别人多一点,而不是去靠陷害别人来解救自己。

比如说,有个人在路上挖了一个洞,想捉弄同伴。结果自己却不小心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有个人在路上看到一窝马蜂,想引马蜂去咬同学,结果自己被马蜂蛰得变成了臃肿的大胖子!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却不可无。

“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这个俗语是说社会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诚实与欺骗同在,真理与流言共生。种种骗局,数不胜数。而且社会文明越发展,社会情况亦越复杂,很多事情也就防不胜防。

秋天到了,有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因为天气太冷被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它趴在田里飞不起来了。这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冻僵的小鸟趴在牛屎堆里,发觉牛粪真是太温暖了。

牛粪让它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它又有了力气,又暖和,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

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趴在牛粪中的小鸟,迅速地把它刨了出来,一口吃掉了!

身在危险的江湖,防不胜防,怎么样可以明哲保身呢?只要掌握了以下识别坏蛋的方法,不管他们出什么花招,都可以一眼识出破绽,保证你“不挨刀”。

(1)骗术里掺进几分真情,就容易让人轻信;骗局里夹带几分实在,就容易让人上当。一些人正是利用人们这种心理特征,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法,让对手摸不清底细,产生判断和行为失误。

(2)经常会乘人不备把看好的货物暗中调换,以假代真,让他人在不知不觉中受骗。

(3)在日常的经商活动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人巧施手段,让你见到有诱惑力的实物或信息,让你对他说的信以为真,或者暂时让你获得一点实惠,吊高你的胃口,让你觉得后面有大利可图,而亦步亦趋地走入他设的圈套。

(4)暗中使绊子。在双方对峙的时候,故意另外树立假目标,明示企图,吸引对方注意,而暗地里却积极进行另一个计划。这种伎俩,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

(5)浑水摸鱼。鱼在深水中看不清它的去向,人在混乱局面中难辨其真伪。《三十六计》中的“浑水摸鱼”之计,就是利用对手混乱迷惘而从中渔利的计谋。商务活动中,用此计谋者不乏其人。

(6)黄鼠狼给鸡拜年。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是最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好感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打着“助人为乐”、“行侠仗义”的幌子,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7)四两拨千斤。有些人手中并没有什么筹码,单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信口雌黄,胡编乱造故事,就能达到蒙骗别人的目的。